【摘 要】2011年以來江蘇省開展“兩課”評比活動,連續舉辦三年,各科目的選手經過區、市、省層層選拔,經過在職業教育業務比拼的舞臺上百舸爭流,各顯神通。本文將從賽前準備、賽中磨煉和賽后反思三個方面談談筆者對“兩課”評比過程中的體會與實踐。
【關鍵詞】“兩課”評比 備課 說課 答辯 反思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75-02
為了促進國家和省有關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課程教學改革精神在實踐層面的貫徹落實,推動教學常規工作的創新和質量的提升,江蘇職教在2011年全面啟動“五課”教研和“兩課”評比活動。“兩課”評比是在“五課”教研的基礎上,由省職業教育研究所組織省職業教育有關教科研中心組進行的一項常規性的評比活動;“兩課”評比主要從教案準備、課件制作、現場說課和現場答辯等方面進行考核,對參賽老師提出很高要求,不僅要求會備課,而且要說出為什么這么做,會達到怎樣的效果;“兩課”評比為職業老師創造了展示的平臺。本人有幸參加了今年的英語“兩課”評比,以下是從賽前準備、賽中磨煉和賽后反思三個方面談談筆者的體會與實踐。
一 賽前準備
根據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比賽文件的精神,每個參賽選手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提交以下材料:(1)參評申報書;(2)不少于2個參評教案,教學總課時不低于6課時,原則上參評教案教學內容應為同一單元,若總課時不足6課時,可跨單元補足;(3)參評課教材;(4)與參評教案相匹配的說課課件。
參賽所選的話題既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又要能符合職業教育教學規律。選好話題,開始備課。參與“兩課”評比的前提是“確立課程意識”,所以備課中首先就是備課程,了解教學大綱、省編教材的教學要求、教材等;然后備學生、備目標、備內容、備策略、備資源、備活動、備評價、備作業及備反思等。備教學設計時做到設計的思路與理念必須以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目標,以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為主線架構課程體系,以學生生活、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題內容”為載體,按照“循環拓展”的原則組織內容。設計的環節要創設鮮活的教學情境,落實“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導入是建立學習的意義;教學活動中知識融入情境;教學評價簡潔、可觀測、多維立體;作業承上啟下、適當分層。
我對本單元的設計中以一個胖小孩為原版,從最初的一日三餐中各種各樣的美食的誘惑中,通過對文章“法國女性健康的生活”意識到健康的重要,開始思考自己如何開始健康的飲食及健康的生活。其中特別提及食物的卡路里及如何購買健康的菜等設計到數字的運用也是密切貼近他們的專業,整個單元比較連貫、有意義,也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很感興趣。
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指導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完成教學評價,是實踐;說課是要說出整個設計的理念、思路,目的及達成的成效,是理論。由實踐到理論高度,對于習慣上課實踐的教師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兩課”評比,從接到任務到省級比賽,中間歷時整整4個月,單元的選定,內容的梳理,章節的安排,理論的支撐、教案的書寫、課件的制作……耗盡了太多太多的精力,讓我身心疲憊。我已記不清多少個日夜自己挑燈夜戰,精心備課;已數不清自己多少次夢中醒來,嘴里還念叨著英語說課稿。只知道每天在忙碌中上班,在忙碌中下班,舍棄了平時的各種業余愛好,犧牲了陪小孩讀書的時間,全力以赴。
“兩課”評比結果固然很重要,但過程卻最值得回味。
二 賽中磨煉
在準備“兩課”的過程中,我得到了教研組其他英語老師的大力幫助。他們群策群力,精心組織每一次的說課、磨課,集體討論、研究、構思教學設計,一起研討,解決問題。每一次的磨課,教研組成員聚集一起,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調整。大家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校級層面的磨課、區級的選拔、市級的比賽,省級的參賽,每一步走得都那么艱苦。每一層次比賽結束都有新的收獲。
備課是課程思維,在一次次的磨課中,逐漸了解到說課已經達到了一個理論高度。優秀的說課要突出教學設計的亮點、特色;詮釋設計的理論依據,重在說理;體現新課改理念,同時還展示教師的基本素養和個人風采。因此在說課的環節上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說課內容,對說課內容詳略得當,主次分明。同時還要面帶微笑,恰當的肢體語言也能活躍現場氣氛。
除了完美的說課外,根據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比賽文件的精神,每個參賽選手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回答答辯老師的問題。答辯的題目可以從教案中提取,可以從說課稿中提煉。
答辯問題:新課程背景下的備課如何體現三維目標?
我在備課設計的時候,采用三維目標,從學生實際出發,從教材出發,從教學的實際出發,立足課堂,但從能力目標的培養,未能體現新課程標準,未能體現課改的精神。
答辯問題:淺談評價體系對你的教學起到什么作用?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素養的發展,關注學業成績,了解學生在發展中的需求,發現和發展他們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斷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答辯問題:英語教學中有從輸入到輸出,中間還有一個過程,是什么?你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做到的?
二語習得中語言學習的三個階段,從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來看,語言學習是一個由輸入、加工和輸出三個階段構成的動態過程。第一階段:輸入,是語言學習的前提條件,作用主要是為第二階段的加工提供材料;第二階段:加工,學習者以分析、形式匹配和綜合等方式對輸入的語言材料進行加工,并把它融入已有的相關認知結構中,使其成為其中的有機部分;第三階段:輸出,學習者在這一階段嘗試運用已加工過的語言材料,并根據內、外的反饋修正言語的運用,使其符合目標語的規范。在這三個階段,輸入和輸出是關鍵和核心,相互依存和促進,缺一不可。在真正的教學中,通過一定的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做中學、學中做,不斷提升,最終完成語言的輸出。
答辯老師的問題直中要害,直切主題,讓人應接不暇。但我們要記住答辯時要揚長避短,有條理、有禮貌,還要有自信,有理有據地與評委互動交流。
三 賽后反思
回顧幾個月來的盡心準備與磨煉,雖然結果還沒出來,但自我感覺收獲頗多。
1.對教學改革有進一步的理解
參加“兩課”以后,隨著專業理論知識的積累,慢慢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中重教輕學,課堂上“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忽視了學生課堂地位的做法。逐漸形成現在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教學為引領,創設鮮活的教學情景,落實“做中學、學中做”的人本教育思想,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改善,讓每一堂課都得到優化。
第一,教學思想的優化。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進步。
第二,教學目標的優化。堅持知識與能力、學習與創造、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并重,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三,教學過程的優化。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促使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第四,教學方法的優化。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講究教學方法,注重學法指導,致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第五,教學手段的優化。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手段,使用“教學案”教學,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
第六,教學內容的優化。熟悉課程標準,切實落實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傳授與訓練;充分挖掘與利用現行教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第七,教學時間的優化。壓縮教師單向傳輸信息的時間,精講精練,確保學生有足夠的主動學習、“兵教兵”過程和當堂訓練的時間。
第八,教學評價的優化。以學論教,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以“打好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為依據,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發揮評價機制的導向功能。同時,學生開展“自評——互評——小組評——教師評”的活動,大大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得到加強
參加“兩課”以后,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得到加強,尤其是個人的修養水平、課堂語言水平、課堂的應變能力、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
第一,個人的修養水平得到提升。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曾經指出:“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很好地收斂自己,他應該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到這樣嚴格的監督。”教師的情感、儀表、舉止等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影響教學效果的實現。
在“兩課”的影響下,課堂教學更有激情,上課的語言簡潔風趣,親切和藹,語調抑揚頓挫、輕重適當。學生在這種情感的感染下,就能很快進入問題情境,課堂氛圍更加濃厚,課堂效益進一步提升。
第二,課堂的語言水平得到提煉。在“兩課”的帶動下,課堂教學語言更具有科學性,做到準確、精練,有條不紊,合乎邏輯。課堂教學語言更具有啟發性,通過啟發性的語言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對學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內容,予以恰到好處的點撥,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第三,課堂的應變能力得到提升。在“兩課”的引領下,課堂的應變能力得到提升。對于學生接受知識的信息反饋隨時掌握、及時處理。弄清他們的希望與困難,并根據這些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節奏,使其張弛適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導向課本中心;或更弦易轍,調整教案的原有設想,轉換講述角度。特別是對學生中稍縱即逝的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及時捕捉,合理利用。
第四,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兩課”的輻射下,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等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在PPT的幫助下,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提高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課堂控制。
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通過“兩課”評比活動,我感受到做一個好老師是多么的有意義。“兩課”評比實際上也是對一個教師教學全過程的檢驗。因此做一個好老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有精湛的教學藝術、豐富的教學理論,同時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進行反思。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所以我們要不斷進行反思,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反思是促進教師成長的核心途徑。
“兩課”評比因為參與,所以精彩;因為付出,所以珍惜;因為艱辛,所以甘甜;因為收獲,所以享受。
參考文獻
[1]馬成榮.職業教育課程的開發及項目課程設計[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司燕.在任職教育大背景下,教育反思“思”什么[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4)
[3]趙珍.親歷“兩課”評比感受說課的酸甜苦辣[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2012(5)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