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持適度外匯儲備水平要從影響因素出發。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在危機后美國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形勢下,影響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因素。
【關鍵詞】外匯儲備 量化寬松政策 主成分分析 廣義貨幣(M2)
一、文獻綜述
2013年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3.44萬億美元。金融危機后,美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資金,對中國外匯儲備產生影響。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多種因素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影響。
Heller(1996)提出一國持有的最優外匯儲備規模應該是由使用外匯儲備調整國際收支的調整成本和持有外匯而放棄其他收益的機會成本的均衡而決定的。國內學者徐永久(2002)認為國際收支的雙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的原因。韓劍、徐振宇(2006)等認為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是外國直接投資。郭梅軍、蔡躍洲(2006)認為影響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因素有:外債規模、貿易依存度、人均GDP和外匯收支的波動性。
二、分析方法和指標選擇
本文使用SPSS18.0軟件,外匯儲備(億美元)為被解釋變量Y,對1992-2011年19年的各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綜合指標,再進行回歸分析。
經濟規模擴大,對外匯儲備的需求增加,將GDP(億元)作為解釋變量之一,記作X1。貿易規模直接影響外匯儲備需求,將進出口貿易總額(億元)、進出口貿易差額(億美元)作為影響因素,記作X2、X3。FDI的快速增加對外匯儲備的影響逐漸顯著,記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億美元)為X4。外匯儲備可以清償外債,外債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外匯儲備,記國家外債余額合計(億美元)為X5。匯率也是影響外匯儲備的一個重要因素,人民幣對美元走高預示著外匯儲備貶值的危險,本文采用美元加權平均匯率X6。寬松的貨幣政策實質間接“增發”美元,給中國的外匯儲備帶來很大的影響。本文加入中國、美國的廣義貨幣(M2)和狹義貨幣(M1)四個因素分析,各記作X7、X8、X9、X10。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的適用性檢驗
通過統計軟件SPSS18.0進行主成分分析發現,KMO值為0.784,Bartlett球形檢驗概率值為0.000。因此可判斷本文數據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
(二)主成分的提取
表1 解釋的總方差
有3個主成分被提取,對應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8.743%,能反映絕大部分的初始信息。
(三)主成分表達式的求解
表2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運用表2的數據可以得出三個主成分F1,F2,F3的表達式。
(四)主成分回歸分析
對F1、F2、F3和被解釋變量外匯儲備作多元線性回歸。主成分F1和主成分F2均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但主成分F3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5%的顯著性檢驗。
表3 系數a
其線性回歸方程為:
(五)實證結果分析
因素F1說明一國外匯儲備積累和年進出口總規模、外商投資規模、貨幣供應量有著長期穩定的正向均衡關系。美國國內物價上漲,中國進口減少,迫使人民幣升值,減少中國出口,雖然這一傳導機制對中國經常賬戶的影響不確定,但會給中國極高的外匯儲備帶來消極影響。因素F2主要反映的是匯率因子的影響因素。美國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增投基礎貨幣導致美元的大幅貶值,這一影響是通過匯率的波動起作用的。另外一旦人民幣升值預期改變,熱錢就會迅速撤離,中國外匯會儲備劇烈的波動,甚至中國整體經濟的大動蕩。因素F3反映出我國外匯儲備是和外貿規模聯系在一起的并且是正向相關的。外貿規模的擴大從整體上為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提供了條件,但具體構成外匯增長因素的是貿易差額和外債余額。
參考文獻
[1]Heller,Heinz Robert.Optimal International Reserves.The Economic Journal,Vol.76,No.302,1966 Jun,296-311.
[2]徐永久.外匯儲備持有量——適度量模型及其應用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 (6):70-74.
[3]韓劍,徐振宇.資本流入、外匯儲備非均衡增長對我國外匯政策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06(6):57—63.
[4]郭梅軍,蔡躍洲.中國外匯儲備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06(2):80-90.
[5]王東.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因素主成分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51—53.
[6]丁彥婷,孫紫玉.FDI和出口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影響[J].市場經濟與價格,2012(0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