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深化、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緊密性的不斷提升和人民幣國際業務的日趨成熟與完善,人民幣成為東亞地區貨幣合作中主導貨幣的條件日趨成熟。中國應該抓住機遇,通過推動人民幣成為東亞貨幣合作的主導貨幣加速其國際化進程,為東亞地區貨幣合作向縱深發展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做出積極的貢獻。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 貨幣體系 應對策略
一、人民幣國際化趨勢分析
(一)人民幣已具備進軍東盟基本條件
伴隨著東盟地區與日本之間經貿往來規模的不斷下降,東盟國家對中國的貿易依存水平不斷攀升。至2013年年初,東盟整體對中國的貿易依存水平已經由2008年初的12%上升至20.6%,其中馬來西亞對中國的貿易依存水平更是迅速增長至接近30%。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均是東盟的經濟貿易大國,中國與它們之間貿易往來規模的不斷擴大將會很大程度上促進人民幣在東盟地區的使用。
現階段,日本同東盟之間的貿易規模不到中國與東盟之間貿易規模的60%,而且增長幅度逐月下降,尤其是2012年四季度以來,日本與東盟之間的貿易規模已經轉為負增長。從人民幣的使用環境視角出發,人民幣已經具備了進軍東盟市場的基本條件,東亞貨幣合作趨勢為人民幣創造了發展平臺。
(二)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趨于穩定
在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當中,香港的人民幣存款規模仍在市場中占據龍頭地位,香港依然作為人民幣國際化最為重要的離岸市場。從2004年開始的短短七年時間內,香港人民幣存款占香港存款總量的比重由最初的接近零增長到2013年2月的9.63%,快速的增長說明香港市場對人民幣的投資熱情非常高漲,對人民幣未來的穩定發展充滿信心。
(三)貨幣互換協議規模繼續擴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超越了《清邁倡議》的框架,開始在更大的范圍內與更廣泛的國家和地區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而且從2008年12月與韓國簽訂的貨幣互換協議開始,中國不再與他國簽訂以美元為標的的貨幣互換協議,而是直接采用人民幣。截至2013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20個國家簽訂了27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中國簽署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規模越來越大,貨幣互換對方國也從周邊國家擴大至中亞、南亞、中東甚至拉美國家。2013年一季度簽訂的貨幣互換協議規模已經接近2011年全年簽訂規模的55.8%,說明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接受人民幣來進行雙邊貿易結算,并對人民幣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短期來看,貨幣互換協議可以有效促進雙方進出口貿易的增長。長期來看,由于互換協議意味著必要時雙方可以相互提供流動性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對投資者產生一定的威懾作用,進而節約因投機性資本流動而產生的外匯儲備需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是中國逐步向其他國家提供流動性的一種長遠策略,必將為人民幣在區域內發揮國際儲備職能帶來顯著的正向影響。
隨著中國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與他國簽訂的貨幣互換協議規模與數量的快速增長以及一些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屢受美元的牽制,一些國家以及國際金融機構開始將人民幣納入到其官方外匯儲備的貨幣籃子中。
二、人民幣國際化應對的相關策略
(一)構建亞洲經濟共同體與亞洲貨幣基金組織
人民幣實現國際化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受多方面原因的影響,以致人民幣實現國際化趨勢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為有效應對挑戰,推進人民幣更快更好向國際化趨勢發展,需要構建亞洲經濟共同體與亞洲貨幣基金組織,依托于二者既有助于塑造良好穩定的亞洲國際政治格局,又為推動各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驅動力。可見,亞洲經濟共同體與亞洲貨幣基金組織實質上為擁有共同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國家的集合,即隨著社會經濟體制變革不斷深入,再加上全球經濟自由化、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在未來的某一時期內,亞洲經濟共同體、歐盟及美國將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構建完善的亞洲貨幣體系
實踐表明,任何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均需要借助完善的貨幣體系用于調控貨幣發展。歸納而言,貨幣體系的重要性作用主要體現在:1.明確了各國進出口貿易的支付清算規則;2.明確了國際貨幣發行依據、標準、數量等;3.規范了各國經濟交往行為,為各國經濟穩定有序發展提供了保障。
長期以來,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始終奉行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20世紀末,亞洲金融市場遭受金融風暴的侵襲,以致亞洲金融市場匯率面臨大幅度波動風險,為解決這一問題,亟待亞洲各國創造一個穩定的匯率市場。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始終作為各國經濟發展保障而存在。對于我國而言,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牢牢被歐美等國家操控,其所形成的多數利益大都被歐美等國侵占。實際上,在金融風暴、次貸危機及債務危機的沖擊下,亞洲各國經濟均遭受嚴重的損失,尤其是我國最為顯著,為有效應對這一挑戰,防止同樣風險事件的發生,亞洲各國要求構建亞洲貨幣基金組織及貨幣體系。由于亞洲貨幣基金組織體系的建立勢必要削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利益,導致歐美等國無利可圖,因此自然會遭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反對。
(三)構建完善的金融體系
金融體系構建初期,國內金融體制構成較單一。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發展,原有單一構成的金融體制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此時亟須推進金融體制變革。為確保金融體制變革有效性,要求著眼于構建多元化給金融體系及推進金融機構企業化等方面實現金融體制變革。
隨著金融體制變革不斷深入,我國政府依據工業屬性將銀行細分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及人民銀行等多個部分,除此之外,我國還大力支持其他類型銀行的發展,如區域銀行、城市銀行及農村信用社等。在國內銀行“百家爭鳴”的背景下,國內更多非銀行金融機構也迅猛興起,如信托公司、保險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國內金融機構的一部分,對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同樣發揮了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盡管如此,截止當前我國金融市場仍存在較大空缺,這就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形成更多金融分支,以完善我國金融市場。
受諸多不穩定性因素的制約,致使國內多數中小企業面臨著“融資難、發展難”等困境。以溫州市中小企業為例,資金是企業發展的根本與基礎,當中小企業資金緊缺時,而此時向國家金融機構融資較難,為解決資金緊缺問題,保障企業各項生產活動正常運行,溫州市中小企業紛紛采取有效手段拓展融資渠道,將原有依托于農業銀行、城市銀行等國家金融機構融資借貸方式逐漸向民間金融組織(高利貸、地下錢莊)融資借貸方式轉變。由于民間金融組織不受國家信貸政策法規的明文保護,以致中小企業老板“跑路”現象較突出,這樣以來,不僅給予民間金融組織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嚴重損害了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不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為規范國內金融市場,推進我國金融市場持續穩定發展,中央政府采取多種有效方法要求民間借貸機構形成合法化組織,而政府部門擬定出臺一系列關于民間借貸機構發展的安全保障與監管體制,這樣以確保營造國家金融市場、民間借貸機構及中小企業“三贏”的良好局面。另外,中央政府還應以政策、資金支持鼓勵實體經濟參與金融的發展,通過債券發行等途徑既能夠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又能夠規避中小企業對銀行機構過分依賴等現象,對推動中小企業及銀行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總而言之,上述多方面均為我國金融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保障,而完善的金融體系既為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提供了指導,又為推動國內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驅動力。
(四)推動經濟發展轉型
一直以來,國內經濟發展以出口模式為主,即出口貿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以致,我國經濟發展嚴重遭受歐美等國的操縱。為規避這一問題,需要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即由對外出口型逐漸向國內需求型轉變,如此以來才能夠確保我國經濟得以持續穩定發展。從另一層面看,應推動我國由外向型經濟逐漸向內向型經濟轉變,這樣以來,既能夠為我國失業居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又有利于我國從根本上擺脫歐美等國的經濟束縛,從而加快我國人民幣國際化趨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銳敏.人民幣國際化的成本收益分析[J].金融管理與研究.2011(07).
[2]本刊編輯部,王國剛,連平,陳炳才,王元龍,賀力平.人民幣國際化之“道”[J].中國外匯,2010(15).
[3]巴曙松,吳博.人民幣國際化:高期望下的平穩起步[J].西部論叢,2009(10).
[4]曹遠征.人民幣國際化:緣起與發展[J].國際金融,2011(08).
[5]李小加.細看人民幣國際化的6個問題[J].科技與企業,2010(11).
[6]彭曉晴,陳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分析——由中韓貨幣互換說起[J].改革與戰略,2011(06).
[7]密樺,程勇.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探析[J].對外經貿實務,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