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回顧了國外關于中緬金融合作相關研究文獻,主要從雙邊金融合作理論,雙邊金融合作動力、國際關系理論幾個理論基礎以及中緬金融合作的非對稱性展開進行分析,梳理了中緬金融合作研究的線索,并對中緬金融合作研究進行了評述。
【關鍵詞】雙邊金融合作 非對稱性 合作動力
一、中緬金融合作國外研究評述
國外關于關于中緬金融合作相關研究文獻幾乎沒有,國外對緬相關文獻只是涉及到緬甸金融現狀,緬甸金融體系,國際金融合作,而對中緬雙邊金融合作幾乎沒有文獻涉及到。
在有限的文獻里面,對緬甸的金融研究只是局限在緬甸金融體系現狀的梳理和介紹范圍內。具有國外學者對緬甸金融的研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馬里蘭大學Reinhart(2011)教授做的關于緬甸匯率史方面的研究,Reinhart梳理了緬甸的匯率史,具體從1937年英國殖民時期盯住英鎊的匯率制度到2011年的雙重的匯率制度都做了詳細的論述,其中緬甸匯率制度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盯住美元,在一定范圍內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
二、中緬金融合作國內研究評述
國內關于中緬金融合作的研究相比國外豐富得多,主要集中在雙邊金融合作理論方面,主要從區域理論、基礎條件、合作方式、經濟一體化、金融一體化方面展開。對中緬金融合作概況得比較準確的是丁文麗,其在金融合作的定義、非對稱性、國際關系、基礎動力等方面進行了展開,賀圣達和段萬春也對中緬金融合作動力和障礙做了具體補充。劉紅忠和何帆在國際金融合作理論基礎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合作開發性金融合作方式的創新與金融監管、金融市場方面的合作。
在中緬金融合作中研究中,丁文麗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她在金融合作理論和中緬金融合作方面都進行了很多嘗試,并梳理了相關金融合作理論。關于國際金融合作方面,丁文麗(2009)認為國際金融合作是指個人、企業和政府及其相互之間的金融合作,以及為此而進行的政策的相互調整。關于國際金融合作理論劃分方面,丁文麗(2009)把國際金融合作理論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國際關系學者的觀點,另一類是國際學者的觀點。國際關系學者把國際關系理論劃分為三大流派: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和建構主義。丁文麗也對三個理論流派做了梳理:現實主義認為合作的前提是霸權國的存在及其合作的意愿;制度主義者認為合作可以通過制度培育起來,即在沒有制度的情況下,實際的合作常常比潛在的合作要少;建構主義者認為國家之間既可以是合作,也可以是沖突,關鍵取決于國際社會成員如何去建構他們之間的關系。國際經濟學者對國際金融合作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國際貨幣合作,并用最優貨幣區理論(0CA)來解釋國際貨幣合作,傳統的OCA標準有:開放度、勞動力流動、財政緩沖器、沖擊的對稱性、接受鄰國政策的政治意愿。在推進金融合作方面,丁文麗(2006)認為共同的政治愿望和共同的利益是推進次區域金融合作的核心因素。其次,其認為區域金融穩定機制,金融機構的合作,信息交流、共享和披露機制是區域金融合作的保障機制。在中緬金融合作方面,丁文麗(2006)做了突破性探索,把中緬金融合作跟傳統的金融合作做了比較,中緬金融合作屬于非對稱性合作。并拓展了國際金融合作理論,把國際金融合作由對稱性的合作拓展到非對稱性的國際金融合作。并對非對稱性做了劃分,主要有國家實力的非對稱性(大國與小國的合作)、經濟發展水平的非對稱性(較發達與較不發達的合作)、社會制度的差異性(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合作)、經濟體制的差異性(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合作)、信息的不對稱性。在金融合作條件方面,丁文麗(2007)在研究大湄公河次區域金融合作基礎條件中,分別從經濟一體化程度、經濟的開放度、區域內貿易一體化程度、要素的流動性、匯率政策的協調性進行了分析。基于此,雙邊金融合作是以一定的條件為基礎的。
關于中緬金融合作屬性方面,中緬金融合作屬于國際金融金融合作,對于國際金融合作定義方面,趙長峰(2006)認為國際金融合作是指國際經濟、金融組織與各主權國家以及各主權國家之間,通過相互間的信息交流、磋商與協調,在金融政策、金融行動等方面采取共同步驟和措施,達到減少金融體系風險、防止金融問題累積以破壞宏觀經濟效率、保護消費者、培育金融市場的有效機能以及預防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濫用金融體系的目的。這個定義跟丁文麗關于國際金融合作理論定義相比顯得更為宏觀,概況性更強,但是缺乏丁文麗相對關注的微觀性,操作性欠佳。
盧鵬(2009)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金融一體化程度極大地制約了區域金融、雙邊金融合作的發展。其從區域一體化程度、區域相似性、區域對稱性、利率相關線、協整檢驗、基于VAR的利率評價、歐拉方程法等方面論述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金融一體化對整個區域金融合作的影響。
在中緬金融合作動力與基礎分析中,賀圣達(2005)分析了中緬地理上的鄰近和傳統的友好關系為兩國經濟金融合作提供大環境,認為經濟上的互補和經濟合作的互需是中緬雙方經濟合作的基礎和動力。中緬金融合作障礙方面,吳萍,段萬春(2008)對中緬邊貿貨幣兌換障礙問題進行了探討,主要從整個GMS國家貿易框架下進行,認為在中緬兩國在貨幣兌換中緬甸的金融和外匯管制是導致貨幣貨幣兌換障礙的主要原因。針對中緬金融合作現狀,作者提出在克服政策支持障礙建議方面可以通過完善出口核銷管理法規、邊貿結算法規、人民幣出入境管理方法、非居民人民幣賬戶管理方法、出口退稅政策等跨越障礙;其次克服執行機構障礙方面,可以通過拓展國內商業銀行積極向境外拓展業務,同時政府應對邊境地區的商業銀行給予支持;在結算體系障礙突破方面,擴大“河口模式”應用范圍。
在合作方式創新中,何帆,徐奇淵,徐秀軍(2011)認為中緬兩國國際關系較好,但是緬甸經濟金融發展水平落后,兩國在合作時可以采取開發性金融的合作方式,緬甸實行經濟特區,通過開發性金融投資合作。其次,汪魏(2011)在探討亞洲金融合作方式的框架中,提出可從著力打造亞洲金融峰會平臺,改善亞洲開發銀行的治理結構,不斷擴大亞洲國家雙邊和多邊貨幣互換規模,繼續完善區域外匯儲備庫有效運行機制,推進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加強亞洲國家之間的匯率合作等方面入手。在此框架下雙邊金融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雙邊金融合作基于此展開。
三、關于中緬金融合作的簡要評述
國外學者對緬甸金融和中緬金融合作的研究,關乎緬甸金融方面都只側重于緬甸金融具體的某一個方面的研究,而沒有對中緬金融合作做了相關研究。國內關于中緬金融合作研究方面,幾乎沒有學者對中緬金融合作進行系統性的研究,都是只對中緬金融合作中相關問題進行局部研究。盡管國內學者對中緬金融合作沒有進行系統研究,但一大部分國內學者也盡力相關努力,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突破。
參考文獻
[1]丁文麗.大湄公河次區域貨幣金融合作:理論、基礎與對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彭永岸.中緬邊境地區經濟發展互補研究[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