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84年以來,我國就把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作為主要貨幣政策工具之一,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重要影響。針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的現有政策及其作用,本文簡析了我國頻繁使用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現狀,而金融創新的不斷涌現,又使存款準備金政策效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同時分析了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并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存款準備金 政策有效性 有效性不足 政策建議
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存款,實行強制性的按規定比率上繳存款準備金的制度。其初始作用是保證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被逐漸演變成為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強有力政策工具,主要作用是:防止存款人集中、大量提存款而導致支付能力削弱,保證金融機構的清償力和金融業的穩定;調控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能力和貸款規模,控制金融供應量;增強中央銀行金融實力和政治實力。但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是一把雙刃劍,利用不當會導致商業銀行資金周轉不靈,對經濟金融產生破壞性影響。因此,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對此十分謹慎,只是在宏觀經濟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才會考慮使用這項貨幣政策工具[1]。
一、我國存款準備金政策和歷程
從1984年以來,中央銀行為便于調整再貸款規模和信貸結構,建立了存款準備金制度,通過調控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掌控了相當數量的信貸資金。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得到不斷完善,并逐步成為間接調控貨幣的政策工具之一。
時至今日,中央銀行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進行了45次調整。其中,1985年至2003年,調節次數并不頻繁,每年僅進行1次調整,但調整幅度比較大,其中在1987年由10%直接上調至12%,在1998年3月,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直接由13%下調至8%[1]。自2004年至2008年,中央銀行對存款準備金率頻繁地小幅度調整,僅2007年和2008年兩年,中央銀行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次數多達19次,每次上調的幅度以0.5%為主。而2011年至2012年的9次調整,已由抑制通脹轉為穩定經濟、補充流動性,分析人士認為。在當前經濟增速出現下滑的背景下,央行此舉意在繼續釋放流動性,足見該政策工具對我國中央銀行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性。
圖1 1985年以來歷次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單位:%)
從存款準備金率的歷次調整來看,目前形成了如下2個特征:一是存款準備金率水平越來越高;二是存款準備金率越來越頻繁調整[2]。央行遵照的原則基本上是逆經濟風向而行,即在經濟過熱時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來應對通貨膨脹帶來的壓力,或者在經濟低迷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來刺激有效需求,使我國邁過了經濟發展的許多道檻,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
二、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目的之一是防范金融風險,理論上認為法定準備金率的調整是一項非常有效的且效果強大的貨幣政策工具,這項政策最初得到了非常頻繁的使用,但自2010年重啟調高準備金率政策以來,控制效果并不顯著[3],也沒有使次月的貨幣和準貨幣量(即廣義貨幣量M2)立刻呈現出下降趨勢(見圖2),可見貨幣供應量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并不是十分敏感,雙方并沒有表現出嚴格的反方向變動關系,存款準備金政策效果在我國的表現并沒有像理論上所描述的那么猛烈。況且由圖1可知,存款準備金率越調越高,已經失去了其靈活性。
圖2 調整后當月和次月的廣義貨幣量對比(億元)
從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貨幣供應量的表格對應央行的幾次存款準備金調整可以看出,調整的反應速度非常緩慢。如2011年1至11月的M2增速依次為17.2%、15.7%、16.6%、15.3%、15.1%、15.9%、14.7%、14.5%、13.1%、16.7%、16.2%,調控的結果并不是顯著下降,而是中間仍略有上下波動,但總體而言貨幣供應量增速呈緩慢下降趨勢。再看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下調存款準備金以來,M2量增速依次為17.3%、16.6%、17.8%、18.1%、17.5%、17.9%、18.5%、18.9%、18.4%、19.8%,同樣顯示政策實施后廣義貨幣量沒有立即顯示出上升趨勢,表現了貨幣供應量對存款準備金政策的反應并不是很敏感。
三、存款準備金政策效果有限的原因
(一)低利率是存款準備金率上調難見成效的癥結所在
由于利率的非市場化和金融工具供給的結構性缺陷,使其受市場供給狀況的影響較小,特別是當前的低利率使投資者的貨幣積累不能夠有效地轉化為實質資本,從而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使調控失效。
(二)實施對象和管理存在漏洞
與很多西方國家實行的零準備金率相比,我國目前的法定準備金率明顯過高,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必然會運用各種可行的方法,比如在期末挪用其他款項來抵繳準備金,或者在期末暫時壓低存款余額以減少上繳的存款準備金額等多種措施來規避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約束。同時,民間也存在著央行監管不到的大量的金融市場,會擾亂政策的效力和執行力度。
(三)存款準備金數額的計提不合理,風險和收益極其不對等
目前,我國調整存款準備金時在技術上留有一定的間隔期,實行按旬末的存款余額為計提基礎,沒有考慮到考核期間的存款余額狀況[1],商業銀行通常在此間隔內突擊增加短期存款,或者挪用其他款項,或者暫時壓低存款余額等措施來回避風險、使利益最大化。另外,商業銀行一味地尋求大企業、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發放貸款,而對于中小企業出現了嚴重的“惜貸”現象,寧愿存入央行以獲得穩定的利息收入,結果導致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反應遲鈍。
四、總結與展望
近30年來,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無論是抑制通脹、穩定經濟,補充流動性及對沖外匯等方面都產生過積極作用,對中國市場經濟帶來了許多正面影響,不可否認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舊是我國央行調控貨幣的一種常用手段。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直接融資和非存款機構的占比增大,資本監管和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作用會逐漸弱化,直至新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出現,如利率政策、匯率政策、信貸政策、國際出入政策、財務稅收政策、地皮政策、財富政策、收入分派政策等。目前,只有加強存款準備金制度與其他貨幣政策工具以及財政政策在使用方面的配合與協調,才能實現各種政策作用的同時、同步與同向發揮,避免單一政策工具的缺陷。
參考文獻
[1]劉琳.我國頻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及效用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5):80-81.
[2]范從來,朱恩濤.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演變的貨幣政策視角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12):25-31.
[3]余明.中國存款準備金政策有效性分析[J],世界經濟,2009,(2):51-55.
作者簡介:王鵬煒(1992-),女,江蘇徐州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0級金融專業大三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