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監管“三公”消費,既是民眾的強烈訴求,也是反腐倡廉的核心議題。本文簡要說明了三公消費和三公經費的概念,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關于治理問題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三公經費 三公消費 應對策略
一、對三公經費和三公消費的混淆
目前我國政府在預算及決算中所使用的“三公經費”其實是一種窄口徑的“三公經費”,是指中國大陸財政撥款支出安排的出國(境)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這三項經費。①就性質而言,“三公”支出是政府行政經費的組成部分,屬于政府行政成本,是政府運轉必然發生的支出。而“三公消費”指的是因公出國(境)、公車購置與運行、公務接待所產生的消費②,我把它稱作寬口徑的“三公經費”。
雖然二者的英文翻譯都是the three public consumptions,但二者的統計口徑明顯不同。目前,不僅民眾對這兩種口徑分不清,甚至連一些專業的學者對此也不甚清晰。現在民眾心目中的“三公消費”(寬口徑),范圍要大于政府預算、決算中的“三公經費”(窄口徑)。以公車為例,目前的公車經費中,車輛購買有購置費,車輛上牌有牌照費,車輛上路有保險費和燃油費,運行磨損有保養費,唯獨看不到司機的工資獎金福利,難道公車會無人駕駛嗎?一個司機一年的花費至少在3萬-4萬元之間,這部分的成本完全沒有納入到公車經費中,但卻包括在了公車消費中。此外,從二者的概念上也可以看出,窄口徑“三公經費”的來源是財政撥款,而“三公消費”所花的錢卻沒有確定的資金來源,它肯定有一部分是來自財政撥款,除此外,還可能來自各個部門內部自收自支的“小金庫”,原因就是我國有些部門內部的一些收支未納入到財政預算管理中;更有甚者,由于我國目前對財政支出的審計監督還不完善,一些部門會占用其他用途的資金來用于“三公消費”。綜上所述,“三公消費”無論是從數額上還是從范圍上都要高于“三公經費”。
二、當前三公經費存在的問題
然而到目前為止,無論是中央機關還是地方機關,都未曾公布過“三公消費”的數額③,雖然一些學者對外宣稱我國“三公消費”高達數萬億(北京大學教授、全國人大特約研究員王錫鋅在近日的微博中透露:目前我國公款吃喝、出國、公車開支的費用,一年高達19000億元。而楊錦麟在《新聞天天看》第十期中引述了更加令人驚詫的數字,2012年我國三公消費高達3.9萬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權威部門對此予以贊同,由于“三公消費”缺乏必要的研究數據(僅僅是估算的一些數額),因此我們可以換個視角,從“三公經費”這個角度入手來間接地談一談“三公消費”的問題,所以,接下來我就從中央及地方各部門已公開的“三公經費”這個視角,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從統計口徑過小
“一開始就劃出了最小的圈”④。2011年中央各部委公開的三公支出都是“財政撥款中的三公經費”,而在各部委的相關支出中,財政撥款僅是其中一部分,而大量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等非財政撥款中,往往隱含著更大的三公支出空間。事實上,有的單位自收自支的錢遠遠超過財政撥款,這些錢怎么花的?無法看出。還有不少的“三公消費”隱藏在項目經費當中,未被納入,而這些項目經費往往占部門財政撥款一半以上,使用靈活性也更大。
2012年我國28個省“三公經費”預計在2480億元(包括重慶),3個直轄市“三公經費”預計在80億元(不包括重慶),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執行數為80.95億元,軍隊“三公經費”預計在180億元,綜上,當前我國“三公經費”預計在2821億元,大致接近3000億元⑤。這與當前社會上普遍流傳的上萬億的數額差別很大,其中的差額應該就是財政撥款外的費用支出,也可以說是寬口徑和窄口徑的差額。
(二)就是數據的真實性令人懷疑
以住建部為例,2010年住建部的公務接待費用26.07萬元,2011決算為31.71萬元,2012年的預算及決算都是9.95萬元,⑥試想,2010年一年含外事接待費,還包括13個單位才26.07萬元?平均一個單位2萬元,每月1700元不到!更絕的是2012年的決算才9.95萬元,平均一個單位0.765萬元,每月637.82元!不知北京物價有多么的便宜,幾百千把塊錢能吃到什么東西!還有就是國家人口計生委,2011年其“三公”支出決算855.02萬元,其中因公出國(境)費支出決算395.66萬元,2012年其“三公經費”支出決算927.2萬元,其中因公出國(境)支出決算470.54萬元,占五成以上,這個太需要解釋了⑦。據我所知,世界上實行計劃生育的國家只有中國一個,像一些歐洲發達國家,還有日本都是鼓勵生育,要說別的國家來中國學習還行,中國的計生委出國能學習什么。
(三)缺乏“三公經費”績效評價機制
目前的“三公經費”公開,還僅僅停留在“公開”上。而我們知道,公開只是手段,監督、約束、壓縮三公經費支出才是目的,如果公開之后沒有評判,花錢者感受不到壓力,甚至花多花少都一樣,浪費節約一個樣,合不合理是一筆糊涂賬,還有多少單位愿意厲行節約?“三公經費”何以壓縮?這反映了當前“三公經費”公開的一個大問題——人們無從判斷某個單位、某項三公支出是否合理,該不該花這筆錢,以及是不是花多了,人們只能憑感覺、想像、經驗去評判,而沒有過硬的標準和依據。這就是說,由于信息不對稱,普通民眾很難對“三公經費”的合理性作出準確評判,或者說這些評判很難形成監督和約束作用。
三、我國“三公經費”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三公經費”應該更加公開透明
自從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要求各部委公開“三公經費”的預算和決算以來,已經有許多部門公開自己的“三公經費”。但是,這其中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比如內容籠統簡略,缺乏解釋說明和口徑偏窄,涵蓋機構范圍不一等問題,因此,繼續推動“三公經費”公開透明,是三公經費管理的重中之重。“三公經費”的問題并不是在于有沒有和有多少的問題,而是應該讓納稅人看到政府是不是把錢用到刀刃上,是不是把錢用在為人民服務之上。只有推動“三公經費”更加公開透明,才能接受人民的監督,才能保證納稅人的錢沒有流入私人的腰包,才能使政府的賬本取信于民。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因此,要想做好“三公經費”的管理,把所有政府部門,而不僅是中央各部委的“三公經費”公開則是必經之路。
(二)建立健全“三公經費”專項治理制度
要進一步完善制度,強化預算的約束力。一是要求各部門積極探索和實行將“三公經費”支出預算具體到項目和崗位,不準超越,不以人廢也不以人存。嚴格做到預算必須公開、透明,必須接受立法結構和公眾的監督,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花錢必須嚴格按照預算支出,沒有預算,一分錢也不能花,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現代預算制度。二是加大懲戒力度,明確“三公經費”的法律責任。進一步加強對“三公經費”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的查處和責任追究力度。三是建立“三公經費”支出預警機制。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應加大聯合監督力度,對各單位“財政資金”支出審批、報銷、核算實行源頭審核控制。
(三)建立“三公經費”績效考核體系
把黨政領導干部問責機制引入“三公經費”,并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績效評估機制對“三公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考核評估,把行政支出成本作為行政主體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并將行政支出成本考核結果同黨政領導干部職務升降、獎懲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大大降低“三公經費”行政支出,遏止浪費和腐敗現象,降低行政成本。還要對不按規定公開“三公經費”以及存在揮霍公款造成浪費、借“三公經費”行腐敗之實的單位及其負領導責任的黨政領導干部根據其行為性質及其情節,社會影響給予相應的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程序處理,促使黨政領導干部樹立起廉潔從政,克己奉公的職業精神。
注釋
①維基百科。
②互動百科。
③我國行政支出本來就是一本糊涂賬,“三公消費”根本無法準確計算,只能大致估算。
④http://opinion.cn.yahoo.com/jdgz/jiedaifei/。
⑤http://bbs.pinggu.org/thread-2330916-1-1.html。
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4-18/4743573.shtml。
⑦袁岳:通過三公消費讀懂中國。
參考文獻
[1]李曉慧,孟春.《“三公經費”披露及其績效審計研究》[J].《發展研究》,2012年.
[2]李占樂.《中國政府“三公經費”公開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云南社會科學》,2012年.
[3]鄒羽.《關于規范“三公”經費管理的建議》.來源民建中央網站.
[4]張立強,陳文權.《淺析“三公”消費綜合治理的路徑》[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5]丁東.《公布三公消費的明細賬》[J].《炎黃春秋》,2010年第4期.
作者簡介:徐志勇(1988-),男,漢族,河南周口人,現為東北財經大學財政學碩士,研究方向:財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