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能源日趨緊張,光伏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對于國家的長遠發展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近兩年美國及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發起的大規模反傾銷調查,越來越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在光伏電池及組件的制造方面,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的制造國和出口國,然而“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風險和弊端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過后愈發的凸顯了出來。后金融危機時代,調整市場布局、促進產業轉型和增強貿易保護爭端解決能力將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戰略轉向。
【關鍵詞】光伏產業 反傾銷 應對措施 產業結構
一、我國近年來光伏產品遭遇反傾銷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我國產品遭遇“反傾銷”調查近年趨勢
根據WTO公布統計結果顯示1,從1995年WTO建立以來至2012年,由43個WTO成員發起的4125起的反傾銷調查中,有884起是針對中國的。中國已經連續18年位居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數量最多的國家,并且立案-實施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
1.首先,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從2001年的55件下降至2012年的30件,下降幅度達到了36%。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數量上下降了,但是占全球的百分比卻提高了近12個百分點。在2001年,2007年和2012年,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數量占全球數量的百分比分別是14.8%,37.5%和26.3%。并且,相比較在2012年排名第二的韓國,我國遭遇反傾銷的數量足足是韓國的一倍。
2.對華反傾銷案件比重快速增長且具有不合理性。[1]將中國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a),與同期中國遭遇反傾銷調查案件數目占世界反傾銷調查總數的比重(b)進行對比的話,會更加突出的表明中國出口產品遭受的不合理待遇。在2001-2010的這十年間,b值最高為a值的4.1倍,最低為2.5倍。a值一共增長了6個百分點,而b值卻增加了10.7個百分點(最高時期增加了22.7個百分點)。這些數據都清晰的表明了出口規模的大小不是遭受反傾銷調查的直接原因,真正的原因需要從產業競爭、政治體制方面去尋找。[2]
(二)美國和歐盟近兩年對我國光伏產品反傾銷情況
2011年10月,以德國solarworld為首的七家在美企業向美國商務部提出申訴,使得中國企業得以向美國市場傾銷多晶硅、光伏電池、美國商務部隨即向中國光伏產品展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最終我國產品被征收最高達249.96%的反傾銷關稅和最高達15.97%的反補貼關稅。
2012年9月6日,歐盟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該調查涉及金額超過200億美元,是迄今為止歐盟對中國發起的最大規模貿易訴訟,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我國光伏企業的產品有60%以上出口銷往歐洲,如果喪失了歐洲市場,那么對于我國的光伏產業來說將是一次滅頂之災。根據美國投資機構Maxim Group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債務累計已高達175億美元,約合1110億元人民幣。
二、歐美連續對我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原因
(一)全球范圍內競爭加劇和國內光伏產品的惡性競爭
1.跨國公司利用反傾銷措施搶奪市場。步入21世紀以來,建立在規模經濟和壟斷優勢基礎上的產業內貿易逐漸成為發達國家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最終達到在各個市場實行價格壟斷,獲取壟斷利益,反傾銷措施也成為了跨國公司人為占領市場的工具。[3]
在我國遭受的反傾銷調查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有跨國公司策劃的。最為接近的一起就是大家所熟知的,2011年德國光伏企業Solar World聯合其他6家美國光伏企業,要求對我國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這次“雙反”調查就是外國企業在企圖占領更多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利用反傾銷的手段在母國或者第三國市場上對我國企業的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企圖擊垮甚至吞并我國同類競爭企業。這樣不僅可以保護本國的市場份額,還能同時搶奪第三國和我國的市場,從而達到壟斷來獲取巨額利益。
2.國內產品的惡性競爭。近年來,中國光伏產業高速發展,僅浙江省就有200多家從事光伏產品制造的企業。但國內市場對光伏產品的需求有限,不少企業競相走上了對外出口的道路。然而與國內產業競爭不同的是,很多企業為了爭奪海外市場,常常展開了缺乏理性的競爭,企業間相互壓價,互相拆臺。這種競爭短期看是可以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從長期看來無異于一種自殺性的惡性競爭。因為光伏產業本來就是一個技術鏈相對較短,產品技術更新周期相對較長的產業。[4]這就導致了光伏產業對價格非常的敏感。因此想要從中獲利,規模經濟是必不可少的。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光伏產業遭遇了需求持續萎縮、供給不斷增長的嚴重挑戰。2011年形勢更加急轉直下,多晶硅已從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跌至21美元/公斤~28美元/公斤。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一些企業為了生存,仍然互相壓價,嚴重擾亂了出口貿易的秩序。
(二)產品結構及營銷策略
1.產業結構不合理,亟待轉型。在光伏電池及組件的制造方面,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的制造國和出口國,中國光伏電池的產量約占全球產量的45%。但在高端制造設備方面,中國還與歐美有著很大的差距。硅體晶電池制造的高端設備基本上還是要依靠進口,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發展與設計也還處于起步后的發展階段。并且中國的企業大多是處于光伏產業鏈的最末端的環節,中國光伏產業優勢主要集中在價值鏈低端的電池封裝、光伏組件的生產制造。整個光伏產業的結構不合理及核心技術缺失,直接造成了產品的附加值低,同時間接造成了整個產業鏈發展的不平衡。[5]大多數的企業不可避免的進入了同質化的競爭行列。這時再通過價格戰的方式來獲取市場份額和利潤,就非常容易造成國外對我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6]
2.產品營銷策略存在風險。主要原材料和設備依賴進口、產品主要出口“兩頭在外”,國內市場啟動不足和產能過剩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7]根據統計調查顯示,由于我國高純度晶體硅的制造能力有限,光伏產業所需的原料有近50%是從外國進口的。并且有90%的產品需要依靠出口來銷售,包括歐盟的73%和美國的18%。市場的缺失導致我國光伏企業無法參與國際市場規則和標準的制定,而只能被迫的接受規則和調整自身策略。導致我國光伏企業極易受到國際市場經濟和政治形勢的影響,降低了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
(三)光伏出口企業應對反傾銷調查做法不當
回到美國這次的“雙反調查”中,被起訴的除了尚德、英利等幾家大型光伏企業外,很多小型的光伏企業也是這次調查的受害者。然而,大型出口企業從反傾銷的應訴成功中獲得的收益好處明顯要比小企業大得多。同時,小企業的實力,資金,技術人才都十分有限,單一的小企業不敢,也不可能主動去發起反傾銷應訴。在缺乏完善的行業協會組織和相應機構支持的情況下,這些出口份額不是很大,本來收益就不多的小企業就自然會選擇“坐便車”這種行為,坐享其他企業努力奮戰的結果,而不是自己主動積極應訴。[8]這給我們光伏企業在應對反傾銷的過程中帶來了很多消極的因素。
三、我國的應對措施
(一)建立行業協會,聯合中小企業抗辯
行業協會在現代市場經濟特別是對外貿易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在貿易糾紛中發揮的作用是政府和企業不能代替的。[9]在WTO的法律框架下,政府職能收到了較大的限制。而出口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是個體的能力卻很有限,也難以將它們全部凝聚起來。行業協會無疑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不二選擇,它不但可以組織協調各個企業進行應訴,甚至可以直接代表出口企業進行應訴。
這次歐盟的反傾銷調查有著明顯的連鎖示范效應和轉移危機色彩,因此,我國的光伏企業應該抱團自衛,以行業組織為平臺,請求政府層面應對。由于歐盟對我國市場地位的認知缺陷,對我國產品帶有一定主觀色彩的歧視,當美國針對中國同類產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獲得成功后,對歐盟市場產生了強烈的暗示作用,會導致同類市場效仿。
同時,在面對國外的反傾銷調查時,行業協會恰恰可以將這些勢單力薄的中小企業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力量龐大的整體,大家共同處理,同等享受勝訴帶來的利益。這無疑會極大地提高整個行業對待反傾銷調查的應訴積極性。
(二)合理應對“替代國價格”規則
本次調查的另一特點是,其顯然是歐盟市場針對中國大宗優勢進口商品反傾銷的一次有力延伸,其相應程序措施將相對嚴謹。但如此大規模的反傾銷金額,歐盟成員國和其反傾銷機構都表現謹慎。顯然,其管理機構會聚焦價格,以此作為調查核心。因此,我國相應產業應分流其重復建設的生產線,對歐盟企業經驗性緊盯的惡性壓價爭奪市場的低附加值產品分流轉移,并在此基礎上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完善企業內部財會制度,以確保向調查方提供準確詳實的財務數據。
對于調查方聚焦價格的特點,其調查往往會采取“替代國價格”方法。在歐盟看來,中國國內的價值就不能反映商品真實的價值,從而就采取了一個最典型的歧視政策,“替代國”政策{2}。9月6日,歐盟初步決定,選擇美國作為計算中國涉案產品正常價值的替代國。但是中美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這就導致了對我國出口企業非常不利的形式。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國企業應該合理利用這一規則,爭取其制度例外中的市場證明規制,
(三)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市場分布
1.改善中國出口光伏產品的結構,加強技術研發,提升光伏產品核心競爭力。中國光伏產業“墻內開花墻外香”局面產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光伏核心技術和國際話語權的缺失。[10]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實現光伏產業由市場驅動向創新驅動,增強光伏產品的競爭能力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要從低利潤的產業鏈末端向上游轉型,從光伏電池的生產、組裝向高純度硅制品、薄膜太陽能電池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商品轉變。加強對光伏創新產業項目的扶持,重點推進以多晶硅節能降耗、副產物綜合利用、太陽能電池高效高質和低成本新工藝技術及硅烷法、流化床法、冶金法等新興高純硅生產技術的研發。增強我國光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走出“兩頭在外”的被動格局,這樣既增加了收益,并且有效地避免了同質化帶來的價格競爭的后果,極大的降低了光伏產品遭受反傾銷調查的可能性。
2.改善出口商品市場過于集中、銷售渠道狹窄的現狀。我國如今光伏產品80%出口到了歐洲市場,10%出口美國市場。這就好比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風險大大增加。為了更好地降低風險和反傾銷帶來的損失,我國光伏企業應該進一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全方位、多層次的打開國際市場。在維護好歐美市場的同時,有選擇的開發巴西、俄羅斯和亞洲的阿拉伯國家這些新興市場。適當的降低對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出口依存度。
(四)快速啟動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逐步減少“外需”的依賴性
作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我國的需求與產能卻極為的不對稱。以2010年為例,我國太陽能電池出口比例高達94%,其中歐洲市場占據了出口量的80%。以至于海外需求變化、國外補貼政策、匯率變動均會對中國光伏企業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為了避免過度受制于人,我國應大力開發國內光伏市場,增強內需,降低對外貿易依存度,這是最大限度避免國外反傾銷調查的根本途徑。[11]我國應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避免出口的超速增長和對國際市場的嚴重依賴。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并且國內光伏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加速啟動和擴大國內光伏應用市場是中國光伏產業市場布局的核心命題。首先是加快光伏電站建設。以農村市場為重點,加強非并網式、離線式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研究應用,解決阻礙農村光伏市場發展的制約因素,促進農村光伏市場開發。其次就是加快上網定價,突破電網瓶頸。要盡快形成國內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管理機制,加強光伏并網發電、分布式應用、離網應用等技術標準研發并盡快出臺。通過上述方法帶動國內光伏市場的啟動。
注釋
{1}本文所有數據均由WTO網站http://www.wto.org數據資料整理計算得來。
{2}由于我國入世后簽訂了“非市場經濟條款”,在他國在我國出口產品傾銷價格的確定上,他國反傾銷機構有權利使用其他國家的價格來替代我國的真實價格。
參考文獻
[1]李勤昌.全球反傾銷濫用演進與中國應對策略[J].中國經貿2012(7):30.
[2]林玨.加入WTO以來國外對華反傾銷特點-原因及對策研究[J].國際經濟研究2008(4):14.
[3]屈麗麗.外資巨頭掠食中國光伏“剩宴”[N].中國經營報,2013-01-14(A09).
[4]李慧,于佩.淺析中國光伏產業“雙反”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下2012(5).
[5]何青青.“雙反”調查背景下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對策探討[N].企業導報,2012(15).
[6]趙偉,管漢暉.中國彩電企業遭受美國反傾銷訴訟的原因和對策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4(8):78.
[7]劉先雨.對中國光伏產業遭遇美歐“雙反”的思考與建議[J].對外經貿2012(10).
[8]林瓊慧.反傾銷應訴“集體行動困境”的破解之路-以溫州行業協會為例[J].上海經濟研究2008(3).
[9]曹曉超.“雙反”對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經濟視角2012(5).
[10]李曉君.國內光伏產業亟待調整升級[N].中國石化報,2013-01-31(007).
[11]米宏偉,王立.近期美國對華光伏業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的根源及應對[J].中國經貿導刊2008(18).
作者簡介:黃浩鵬(1991-),男,寧夏銀川人,華東政法大學2009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