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江西省中小企業融資狀況為個案,對金融機構中小企業信貸投放情況作出客觀分析,并進一步通過實證檢驗中小企業信貸融資與哪些因素動態相關,進而就相關結論和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 研究
一、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情況
截止2012年末,江西省擁有個私企業約135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115.37萬戶,私營企業19.4萬戶,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共有6300戶。全省中小企業吸納就業850萬人,其解決的就業量占全省社會就業總人數的45.5%;實現增加值6350億元,增長13%,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全省GDP的54.8%;上繳稅金950億元,增長40%,占全省財政總收入的57.8%;出口創匯150億美元,增長42.5%。中小企業已成為江西發展的中堅力量,在全省99個縣(市、區)中,80%以上的縣、市區都是以中小企業為經濟支柱。隨著中小企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重要性的日益凸顯,政府部門為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出臺了多項政策。
2005年7月銀監會頒布了《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提出了推進中小企業貸款工作的六項機制;2008年,人民銀行為準確監測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支持情況,制定大中小型企業貸款專項統計制度;2009年“銀行十條”明確要求各銀行要“多方面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2011年,江西省政府牽頭人民銀行、銀監局、中小企業局開展“百園千企”政銀個對接活動,全省工業園區1100個融資需求項目與23家金融機構對接,授信額達151.34億元,實際到位127億元。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發展支持力度力度逐年增大,截止2011年末,江西省金融機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3543.73億元,同比增長24.93,增速比大型企業高出10.26個百分點。從2008年以來的全省企業信貸數據(表1)可以看出,一是2009、2010和2011年中小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出大型企業貸款增速18.33、14.5和13.82個百分點,分別高出人民幣各項貸款增速10.7、2.37和6.72個百分點;二是中小企業貸款占全部企業貸款比重由2008年的62.39%,逐步增大至2011年72.49%,年均增幅達3.37個百分點,遠超出同期大型企業貸款份額。
二、信貸約束的原因分析與實證檢驗
在融資環境改善、信貸增長顯著的情況下,仍有不少中小企業反映資金緊張,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呼聲高漲,造成各方認知差異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有中小企業發展迅速,數量眾多從而加大了資金偏緊的感受;另一方面我們認為主要是由于現行金融體系內的運營方式,對在資產規模和債務償還能力方面存在劣勢的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存在一定的約束作用。
(一)信貸約束原因分析
1.規模歧視現象的普遍存在。我們發現在信貸增長顯著的情況下,中小企業中已經做大的企業融資困境得到了緩解,但很多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融資仍然十分困難。規模歧視理論認為(易綱 2000,張捷2002,王霄2003),銀行天生就是傾向于向大型企業發放貸款,信貸配給中規模歧視是一種普遍的存在。因為在銀行貸款活動中必然存在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收集與分析成本、貸款審查成本、對企業財務狀況與經營情況進行分析與跟蹤監督的成本等,在這些交易成本中,許多屬于固定成本,這部分成本不會因為貸款規模較小而下降,而中小企業的貸款,尤其是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貸款就存在規模不經濟問題,銀行對相對規模更大的企業貸款可獲得規模經濟,因此往往以企業規模為重要指標來選擇貸款對象。
2.不動產抵押擔保方式的過度依賴。現有金融體系過多依賴不動產類型的抵押擔保,忽視了中小企業資產結構的現實情況。在我國,有約50%的中小企業資產是以應收賬款與存貨的形式存在(《中國信貸人權利的法律保護》,2005),我國現階段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明確指出:“所有銀行貸款均要求以抵押或擔保的形式發放……”“由于法律的限制,存貨、應收賬款和農業資產等動產不能用于中小企業擔保,造成大量信貸資金閑置,不能形成銀行信貸”(人民銀行和FIAS、CPDF課題組,2004)過分強調金融機構貸款可抵押擔保品的要求表面上看來是強調金融機構貸款的安全性,在實質上反映了我國企業征信體系與信用制度的缺失以及金融抑制政策對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扭曲效應,也從客觀上加劇了我國中小企業的信貸約束與融資困境。
3.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貸配給難以規避。信貸配給就微觀角度而言,包括兩個方面:(1)在所有的貸款申請人中,一部分人的貸款申請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即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貸款;(2)貸款人的貸款申請只能部分被滿足。信貸配給現象產生于信貸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可能隱藏信息做出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另一方的選擇行為。中小企業融資具有典型的信息不對稱特點:由于企業的信息應該主要通過其財務數據來反映,但除目前已經在中小企業板上市的中小企業外,我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都未能執行正規的財務制度,報表賬冊不全,財務數據失真。當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提出貸款申請時,具有比金融機構更多的信息優勢(包括對自身能力、素質和意識,企業管理水平、企業機構效率、項目的真實盈利能力等真實信息的把握,而這些信息將會影響企業未來的收益和企業的還款概率)。信貸發生之后,由于借款人擁有資金的控制權和使用權,而貸款人只擁有資金的部分收益權,客觀上存在著借款人損害貸款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即借款人借款之后可能改變投資方向,從事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這些都會促使銀行寧愿實行信貸配給,也不愿提高利率足額滿足中小企業的貸款請求。
4.授信程序的復雜化降低了銀行信貸資金配置效率。中小企業由于其市場特征,希望能抓住每次市場機會,因此授信申請隨機性強、時間緊,而我國大多數銀行授信程序復雜,辦理一筆貸款,從企業申請貸款到通過銀行評級、授信、貸款審查再到企業獲得貸款資金到賬,時間少則半個月,如果加上擔保、抵押、登記、評估、保險、公證等環節,一筆貸款從申請到發放甚至需要半年的時間。此時,盈利能力越強的中小企業出于內源性融資渠道和商業信用融資渠道的易獲得性,將轉而選擇以自身利潤積累、留存收益、商業信用等融資方式,銀行信貸資金可能配置到那些能夠承擔時間成本,但盈利性較低的項目上,銀行資金配置效率得不到最大化。
(二)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實證檢驗
為驗證上述信貸約束因素是否在中小企業信貸融資中普遍存在,以江西省中小企業為調查對象進行了實證檢驗。
1.變量及其描述。按照2011年國家五部委頒布的《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中關于中小企業的界定標準在江西省范圍內隨機選擇樣本企業,得到有效樣本152個,對樣本企業財務數據進行采集,得到2011年末財務數據的橫截面數據。根據研究需要,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企業的銀行借款(YHJK),解釋變量分別為企業規模(QYGM)、負債清償能力(CZNL)、盈利能力(YLNL)和創新性融資能力(RZNL),其代理變量及特點描述見(表2)。
樣本數據的描述性統計表明,152家樣本企業中的銀行借款、企業資產總計、固定資產凈值、主營業務利潤和存貨的均值分別為4708.43萬元、36437.64萬元、13644.95萬元、2643.99萬元和6677.16萬元。
2.模型檢驗與結果分析。為了消除量綱的影響,所有數據均采用了標準差標準化法進行了處理。公式為:
考慮到現實情況中,企業規模(代理變量為企業總資產)包含了創新性融資能力(代理變量為存貨)與償債能力(代理變量為固定資產凈值),為了檢驗企業規模與其他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非可加的效應,引入了3個交叉變量,分別為QYGMRZNL、QYGMYLNL、QYGMCZNL。
建立模型方程為:
Y=β0+β1*CZNL+β2*QYGM+β3*RZNL+β4*YLNL+β5*QYGM*RZNL+β6*QYGM*YLNL+β7*QYGM*CZNL+ε
基于樣本數據,運用SPSS13.0軟件對理論模型進行實證檢驗,模型輸出結果如下:
表3 模型摘要
a Predictors: (Constant),Zscore(QYGMRZNL),Zscore(YLNL),Zscore(CZNL),Zscore(RZNL),Zscore(QYGMYLNL),Zscore(QYGM),Zscore(QYGMCZNL)
b Dependent Variable: Zscore(YHJK)
表4 方差分析
Predictors: (Constant),Zscore(QYGMRZNL),Zscore(YLNL),Zscore(CZNL),Zscore(RZNL),Zscore(QYGMYLNL),Zscore(QYGM),Zscore(QYGMCZNL)
Dependent Variable: Zscore(YHJK)
從模型概況總結(表3)及方差分析表(表4)中可見,調整后的R Square為0.800,sig為0.000,模型整體顯著,具有較高的解釋程度。
表5 多元回歸系數表
Dependent Variable: Zscore(YHJK)
多元回歸系數輸出結果(表5)中,包括交叉變量在內的所有變量指標t統計量均顯著。只有常數項sig為0.974,t統計量不顯著,但考慮到常數項剔除后,有可能導致模型通過原點,容易造成模型擬合度產生一些偏差,因而我們認為常數項可予以保留。
綜合上述回歸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銀行借款與企業規模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在單解釋變量的情況下,企業規模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會引發企業可獲的銀行借款增加0.743個百分點。表明即使是對中小企業放貸,銀行業更傾向于向規模較大企業發放貸款,企業規模越大,獲得的銀行借款越多。
(2)銀行借款與償債能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在單解釋變量的情況下,企業償債能力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會引發企業可獲的銀行借款增加0.894個百分點。印證了我們前文中分析的我國金融機構放貸的主要依據是可抵押擔保不動資產的數量,企業償債能力越強,貸款違約風險越小,銀行更傾向于向此類企業發放貸款,但是這種趨勢會隨著企業規模的增大而逐步減弱。
(3)銀行借款與創新性融資能力存在較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表明銀行在開展存貨質押融資等創新性信貸品種方面動力不足、方法不多,可能的原因在于銀行考慮到在對中小企業開展存貨質押等創新性融資業務過程當中,將會面臨自然環境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及信息傳遞風險難以識別、衡量和控制的困境,從而降低貸款管理的有效性。
(4)銀行借款與盈利能力呈現較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印證了上述分析中盈利能力越強的中小企業可能放棄銀行借款轉而尋求其他融資方式。同時也表明現行金融體系對提供企業融資支持關注的基本要素為企業的資產規模以及償債能力,而相對較為弱化盈利能力與成長性。但中小企業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其在盈利能力和成長性方面具有優勢,而在資產規模和債務償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這種內生機制上的矛盾導致盈利能力越好的企業并非越容易獲得信貸,體現了銀行信貸這一稀缺資源無法在中小企業中得到效用最大化的配給,銀行資金利用率有待提高。
(5)銀行借款與QYGMCZNL交叉變量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與QYGMRZNL交叉變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與QYGMYLNL交叉變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銀行借款與交叉變量之間的關系、銀行借款與相對應的非交叉變量之間關系的方向正好相反,說明以上幾種銀行借款與非交叉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體現的是中小企業信貸獨特的特征,隨著規模的增大,中小企業對內源性融資渠道的依賴、被銀行借款融資渠道的排斥等現象都會有所減弱。
三、相關建議
基于現有金融格局,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問題的破解,可以借鑒維基經濟學原理(其要義是當今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大規模協作)這一基礎,由政府引導創建第三方基礎金融服務提供商來實現。
(一)第三方基礎金融服務提供商的界定
第三方基礎金融服務提供商(以下簡稱金融服務商),是依循維基金融的基本理念,將大規模協作模式引入到中小企業信息數據管理中,以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多方協作共建為前提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突破傳統間接融資模式,引入銀行主流資金,批量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其組成要件為:中小企業信息數據、融資服務方合作共享、互聯網技術支撐。
(二)第三方基礎金融服務提供商的經營模式
傳統中小企業融資模式是銀行“一對一”進行客戶營銷和服務,同等的人力資源和資金成本的投放,對大企業放款的收益遠高于中小企業,因而容易導致銀行嫌“小”愛“大”。而通過金融服務商提供的融資服務流程為:中小企業在金融服務商網絡平臺上進行注冊→金融服務商初審(協調各專業機構進行信息驗證、數據搜集)→申請網絡貸款→擔保公司承保→銀行審核→銀行、企業、擔保公司簽訂合同→發放貸款→金融服務商跟蹤記錄企業運營信息→定期向銀行提供風險預警信號。
其運營優勢在于將電子信息技術引入政府公共服務管理之中,實現互聯網與現代金融的融合創新。其具體經營模式為:
1.搭建公共基礎協作平臺,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該模式的關鍵點在于以政府以法規、規章等形式,明確規定擔保機構、工商、稅務、會計、律師、商會、協會、金融機構等協作機構向取得資質的金融服務商開放資源體系,以市場化機制組建網上金融服務商,快速有效的將有效貸款需求的中小企業運行相關信息導入網絡融資平臺的信息數據庫,通過多種融資服務資源及公信力資源的整合,構建出具有信息彰顯機制的“信息空間”,對企業的運營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債務償還能力、社會公信力等指標進行有效評價,以互聯網與現代金融的融合創新大大緩解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2.降低銀行運營成本,提高銀企對接效率。由金融服務商在對企業進行初步篩選的基礎上大范圍為銀行推薦客戶,相當于為銀行配套組建了銀行客戶經理的助理團隊,承擔了部分前期客戶審核工作,大幅度降低了銀行貸款客戶篩選和中小企業資料整合的工作量,節約了貸款管理前期所需的人力資源和成本費用,有利于銀行大規模、大批量、即時化地提供中小企業融資服務。而申請貸款的中小企業也可在網絡平臺交互式界面隨時獲知貸款申請的進度及問題反饋民,及時得到專業機構的服務,這一機制安排,將改原來的“點對點”為“點對面”,可大大縮短企業從貸款申請到取得貸款的融資時間,從而提高銀企對接效率。
3.增強風險控制能力,實現多方共享共贏。通過網絡服務平臺批量化、全過程的信息管理機制有利于銀行防范因客戶經理離職等問題所帶來的道德風險。同時在貸款業務發生后金融服務商繼續承擔部分后期客戶風險控制管理工作,節約了銀行的貸款管理成本,改變傳統銀行模式難以大面積服務中小企業的現狀,有利于實現信貸資金的有效配置,增強各協作機構營銷實力,實現多方信息共通共享。
參考文獻
[1]王雅炯.中小企業融資理論源流評述.《武漢金融》,2012年第4期.
[2]梁冰.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與融資狀況調查報告.《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
[3]張杰.民營經濟的金融困撞與融資次序.《經濟研究》.2000年第4期.
[4]盛松成.為什么銀行和企業對中小企業融資狀況的感覺會不一樣.《金融時報》2011.9.15.
[5]邢樂成,韋倩,王凱.中小企業投融資公司: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新途徑.《山東社會科學》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