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行取消利率下限的通知發出之后,引起了社會各界針對這一通知將對我國金融業以及國內經濟造成何種影響的熱議。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這一舉措正是推動該進程的重要一步,將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產生深遠影響,然而這一影響將隨著時間變化不斷深入。本文在介紹當前利率定價的基礎上,探討決定市場貸款規模的因素,通過分析取消利率對市場主體短期、中長期不同的影響,對這一政策進一步實施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利率下限 金融市場
一、引言
2013年7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決定,自即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除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作調整外,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取消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2.3倍的上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1}這一通知的發布,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邁出地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下面將《通知》所涉及內容結合云南省金融市場利率實際情況,簡要分析其對我省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信用社產生的影響。
二、利率下限變動前我國實行的利率
在《通知》發布以前,按照根據相文件規定,我國實行的基準利率,以一年期整存整取為例,存款為3%,允許浮動上限為10%,即最高不超過3.3%,從7月份公布的數據來看,95%以上商業銀行均以最高利率吸收存款;另一方面,貸款基準利率為6%,通知發布前,下限為0.7倍,即最低4.2%,對一般商業銀行上限為上浮100%,即12%,農信社允許浮動上限為2.3倍,即19.8%,但其實80%以上貸款利率相對基準利率只上浮20%~80%,即使是擁有更高浮動上限的農村信用社,實際貸款利率也幾乎沒有超過100%。從全國貸款總規模來看,僅有11%~12%的貸款利率是低于基準利率的,其中,還有很大部分屬于購房按揭貸款,而購房按揭貸款利率并不在此次放開的利率下限調整范圍內。
三、影響金融市場存貸規模的其他因素
(一)存貸比管理
《中國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明確指出,商業銀行“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七十五”。存貸比是銀行防范風險的重要防線,但也是收窄利潤的主要禁錮。在我國金融市場,貸款資源較為緊張,貸款利率多數上浮的情況下,貸款利率下浮的壓力不足;即使假設貸款利率暫時下浮成為現實,企業融資成本降低,企業融資意愿增強,但存款利息并沒有提高,無法吸引更多存款,為了保證存貸比,根據供求關系,貸款利率將繼續上升,達到新的平衡。
(二)銀行風險評級體系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改革與發展,金融機構通過不斷學習與探索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無論是傳統的“四大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包括農村信用社等農合機構均有一套內部控制風險的風險評級體系。為了有效防控風險,這一體系參數設定、指標設置等均參照已有的成熟經驗,并且配合相應的風險管控措施。在一段時間內,這一體系不會發生較大的改變,根據這一體系設定的貸款條件也將不會有較大變化。
(三)替代工具
銀行融資平臺雖然對大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仍然是融資的主要渠道,但近年來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不容忽視。一方面是銀行為保住自身利潤,不愿降低利率;另一方面,有能力的市場主體通過債券市場獲得成本更加低廉的資金。如果貸款利率進一步下降,能夠達到與債券相等或者稍高一些,可能將會吸引原先已經轉戰債券市場的主體重回銀行融資平臺,從而擠占本就緊張的貸款資源。
(四)境外市場
自從2010年以來,我國將跨境人民幣試點城市地區擴大,大力推進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一定程度上搭建起了人民幣境內外市場溝通的橋梁。企業通過境內銀行擔保向境外銀行融資,不僅無需占用境內銀行的貸款規模和額度,還獲得更為優惠的貸款利率。雖然點差隨時間波動較大,但根據相關數據顯示5、6月份境外融資的成本可以低至3.58%左右,遠低于境內提供貸款的利率,而有條件的大企業將擁有更多資源獲得這些貸款。
四、利率下限變動后對云南省金融市場的影響
我省金融市場利率運行情況與全國情況基本一致。以云南省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農信社為例,其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3%,與本地各商業銀行相平,貸款利率一般相對基準利率上浮20%~90%,但基本沒有超過100%,低于基本利率的貸款,只有部分地府的內部職工貸款或住房按揭貸款,在規模中占比很小。雖然農信社對“三農”和中小企業的有政策傾斜,但為防范風險,貸款發放標準也與其他銀行基本一致。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雖對我省金融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對金融市場的影響要區別看待。
(一)短期影響
短期影響并不顯著,這也是大部分銀行分析師及業內人士的普遍觀點,這一期限大概是6-12個月。主要原因在于,現行的貸款利率一直高于下限運行,下限取消對其并不沒有撤銷支撐力,所以下限取消的實際意義并不大。此外,貸款規模還受到存貸款比例規定、信用評級體系、債券股票市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在短期內將不會改變,或變化甚微。這些都將導致社會融資成本和銀行盈利能力短期無明顯變化,從金融業的財務表現來看,中銀國際的研究團隊,在現有貸款結構下,假設有5%的中長期貸款利率按照企業債券利率定價,僅導致銀行2013年凈利潤下降1.6%;但事實上,短期內不會有以上比率的貸款得到重新定價,因此銀行凈利受到的實際影響應遠低于1.6%。{2}同樣地,通知取消了農信社貸款浮動上限,并不能馬上提高相關貸款主體評級標準,也不可能立即提高貸款的實際利率,貸款利率上限的放開短期內并不能明顯改善農信社的盈利水平。
(二)中長期影響
中長期來看,這一影響相對較為復雜,最明顯地變化應該體現為結構調整和發展分化。取消下限的通知,向市場傳遞了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的明確信息,雖然存款利率的市場化還需要滿足更多條件,但整個利率市場化已經成為一種明顯的趨勢。
1.銀行主體。對于銀行來說,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就意味著,要尋找到市場中新的利率平衡點,挖掘新的盈利點,調整結構,降低利差收入在盈利中的占比,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多專業知識、人才、市場經驗和風險防范意識,加劇了商業銀行間的同業競爭。大銀行集聚更多專業人才、國際化背景、全球資源整合,但盤子大,行動速度較慢;小銀行資源有限,但敏感度高,動作迅速,總體來說,結構調整和分化加劇在所難免。通過結構調整,銀行通過降低運營成本或者提高收益來達到目的,大銀行通過手中優勢,爭取到優勢資源;而中小銀行也將意識到與大型企業合作成本高,收益低,從而轉向中小企業,在雖多但良莠不齊中小企業市場中銀行競爭將加劇。對立足本地經濟、服務“三農”及中小微企業的農信社(農合行)來說,這是推陳出新的機遇和挑戰,控制風險必將成為大浪淘沙的試金石。
2.企業主體。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企業主體身上:信用度高的企業往往實力雄厚,對銀行有著較高的議價權,還可以通過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甚至海外金融市場獲得低成本的資金。在銀行固定成本一定的條件下,這些企業對信貸市場并不感興趣,一旦,銀行通過結構調整等提供更優惠的融資條件,這些企業將會擠占較為緊張的貸款規模。中小企業不同,其融資渠道有限,在企業對資金有剛性需求的時候,融資成本不可能因下限調整而降低,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為了彌補大企業造成的貸款規模緊張、“打折”貸款利息而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融資成本反而提高。在實體經濟運行良好的情況下,這些中小企業發展良好,銀行將收到較高的利息,收益可能增加,若經濟環境惡化,中小企業不能按時償還高額的利息,企業生存將成為問題。
綜上所述,取消利率下限長期來看,是推動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一步,也是銀行業與有融資需求的中小企業調整結構、分化發展的檢測站與試金石。
五、政策建議
針對以上分析,對這一政策實施提出以下建議:
(一)有指導性地建立市場利率機制
雖然取消利率下限,短期內對市場及金融主體不會產生影響,除了個人貸款按揭利率下限不作調整也可看出,基準利率還將繼續存在,存款利率上浮幅度也沒有重新界定,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還將繼續,但省內銀行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普遍缺乏有效的利率定價機制,很難根據市場行情和經營對手的信用風險準確界定利率水平,加上國內市場體系不夠成熟,{3}亟須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場利率機制,指導商業銀行進行利率定價,防范系統風險。
(二)細化實施細則
通知雖對取消幅度作了說明,但對實施的詳細規則還沒有出臺,要想使這些政策起到促進利率市場化進程,有利于我國金融市場改革,還需要進一步制定相關細則,將政策落到實處。
(三)做好風險防范
任何管制的放開都存在風險增大的問題,如何做好風險防控將成為銀行未來一段時間的首要任務。特別是取消了貸款利率上限的農信社,雖然因規模控制、信用評級等影響,在短期內,農信社現行利率不會有較大變化,但隨著市場競爭加強,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等,利率將可能增高,在利潤上升同時,風險也將加劇,防控風險是將成為發展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武劍.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利率風險管理[J].財經科學,2003(2).
[2]徐華陽.利率市場導向的路徑考察[J].財經界,2011.
[3]黃金老.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J].經濟研究,2001(1).
[4]賈雅茹.論利率市場改革進程的金融風險與防范措施[J].中國市場,2013(25).
[5]張偉芹,張敏敏.淺議利率市場化下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J].金融天地,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