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集中研究皖北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先從“三化”之間的關系入手,因為本人認為要在對“三化”之間的關系正確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尋找到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之路,緊接著分析了“三化”之間存在的不協調,發現皖北地區工農業增長速度比值不斷拉大,城鎮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斷拉大三個問題,并在分析過程中發現了問題存在的原因,最后給出一些政策上的建議與指導。
【關鍵詞】皖北地區 三化 工業化 城鎮化 農業現代化
皖北地區狹義范圍包括阜陽、宿州和亳州三個地級市,廣義范圍除了上述三個市外再加上淮北、蚌埠和淮南共六個市,在此我們選取狹義的三市作為研究樣本,因為這三個市更具有代表性。這些地區作為安徽糧食生產的核心地區,糧食產量占全省60%以上,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怎樣保證糧食安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于是研究皖北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者的協調發展就顯得迫在眉睫。
一、“三化”之間的關系
要在對“三化”之間的關系正確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尋找到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之路。首先試圖從理論方面對其三者的關系進行闡述。
(一)農業的發展是推動城鎮化進程的原始動力
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現代社會是從農業社會發展而來的,農業是人類社會的第一產業。農業的特殊性在于其生產要素之一——土地的有限性,在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作用下,農業部門的產品總量將是有限的,因此農業部門生產力的提高將導致更多的剩余勞動力,這給城市工業部門的擴張提供了足夠的勞動力要素,并且農業部門的產品剩余和資本積累也同樣為工業化和城鎮化做出了貢獻,可見,城鎮化不斷提高與農業的充分發展息息相關,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是推動城鎮化進程的原始動力。
(二)工業化是推動城鎮化進一步提高的主要拉力
如果說在城鎮化發展初期,農業部門的發展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各種條件,對城鎮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那么在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它的主要拉力就是工業化的擴張。在這一時期,城鎮化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大力發展,工業化成為了城鎮化的基本動力。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著名經濟學家H.錢納里和M.賽爾昆在1975年提出了城鎮化與工業化的“發展模型”。該理論概括了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即正相關關系。根據錢—賽發展模型,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歷程是一個由緊密到松弛的發展過程,城鎮化發展前期是由工業化推動的,在工業化率與城鎮化率共同達到13%左右的水平以后,城鎮化開始加速發展并明顯超過工業化。到工業化后期,制造業占GDP的發展比重逐漸下降,工業化對城鎮化的貢獻作用也由此開始表現為逐漸減弱的趨勢(見表1)。也就是說,人均GNP越高,工業化水平越高,城鎮化水平也越高。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動力,城鎮化是工業化發展的根本土壤。
表1 錢—賽“發展模式”的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
資料來源:H.錢納里,M.賽爾昆.發展模式(1950—1975).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三)工業化、城鎮化的大力發展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先進科技和發展環境
在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我們國家提出了要改造傳統農業,加快農業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方針政策,這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途徑。農業現代化就是指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過程,在我國工業化即將進入后工業時代,工業化對實現農業現代化也將發揮積極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工業化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生產工具來為農業提供生產的技術手段和物質手段,用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已經大力推廣運用的現代經濟管理方法來為農業提供生產的組織管理手段,加上將工業化發展積累起來的資金大力投入到農業現代化的改造中去,努力把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停滯的農業轉變為開放的、市場化的、不斷增長的農業。
約翰·梅爾在《農業發展經濟學》一書中提到,許多學者特別是西奧多·舒爾茨已經對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作用作過比較深入的研究,約翰·梅爾贊成城鎮化對農業通常產生有利影響的說法。
二、皖北地區“三化”之間目前存在的不協調
皖北地區在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及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協調,這與我國長期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和建國以來實行的戶籍制度有關。我們主要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數據與模型來說明“三化”之間的不協調。
(一)皖北地區工農業增長速度比值不斷拉大
從各個國家的發展歷史來看,任何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面臨過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的問題,不少國家在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時出現了農業衰退的情況,我國也不例外,作為中部地區安徽省比較落后的皖北地區這一矛盾就顯得更加突出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反復指出,“農業生產率相對地低于工業,換句話說農業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比工業慢。”列寧也指出:“農業落后于加工業這是絲毫不容懷疑的,這種落后甚至用不著再證明了。”由于供給與需求兩方面的差異,工業化階段工業的發展快于農業,在產值結構中的比例迅速增長并超過農業這是必然的結果,但是,當農業的發展速度與工業的發展速度相差太大時,農民由于收入太低而購買力嚴重不足,許多工業產品滯銷,這反過來又制約了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工農業發展失衡的矛盾就會日益凸顯。
我們使用工業和農業的增長速度比來說明工業與農業發展的不協調程度,分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來分析比較。
表2 皖北三市工業與農業增長速度比值及與全省和全國的比較
數據來源:根據2005~2012年《安徽省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計算得到
從皖北地區三市自身的縱向發展歷史來看,工業與農業增長速度比沒有變小反而變大了(其中2007年工農業增長速度比有所下降),這說明自從2006年以來,皖北地區工業化水平得到不斷提高,但農業發展還比較落后,靠天吃飯的現象依然比較嚴重,在利用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物技術方面還需要很大的改進,這樣一來農業與工業的不協調程度逐漸拉大,在工業化不斷得到提高的同時我們忽視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問題。在相對應的年份無論是與安徽省還是全國的工農業增長速度比相比,皖北地區三市的工農業增長速度比值都比較大,這從橫向說明了皖北地區與安徽省及全國在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兩個方面都存在著發展差距,因此皖北地區不但要重視起農業現代化的先進科技的手段的應用,同時還要加快工業化發展進程。
(二)皖北地區城鎮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
雖然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進程都在不斷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近幾年都得到不斷提高,但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問題給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帶來了潛在的不協調因素,為了進一步分析皖北地區城鎮化與工業化存在的問題,下面通過計算皖北地區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再結合H.錢納里和M.賽爾昆.的發展模式來說明這一問題。
表3 皖北地區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的比較
數據來源:根據2006~2012年《安徽省統計年鑒》計算所得
在2006年全國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的情況下,皖北地區三市的人均GDP不到1200美元,可見該地區經濟比較落后,人均收入較低。H.錢納里和M.賽爾昆.的發展模式表明,在低收入地區,城市化率超過工業化率,但差異不大。在人均GDP大于300美元時,城市化率明顯高于工業化率。但是從表3的數據中可以看到,從2006年皖北地區三市人均GDP就已經大大超過300美元,但城市化率始終處于非常低的水平,而且遠遠低于工業化率,這說明皖北地區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則表現出與錢納里發展模式所闡釋的規律完全不同的特征,即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
(三)皖北地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斷拉大
皖北地區城鎮化水平還不高,農民仍然占80%以上的比重,但是農民經營性收入較低,收入來源比較少,農業發展趕不上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等,這些都拉大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久而久之,難以保持農民務農尤其是從事糧食生產的積極性,這將威脅到我省的糧食安全,對皖北地區甚至我省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都非常不利。
三、“三化”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在城鎮化過程中發展新興產業,促進低碳現代農業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皖北地區工業化將會進入更高發展階段,其工業比重會下降。“十二五”期間要同時實現和諧發展、包容性增長、節能減排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產業結構上要采取“退二進三”的發展思路,皖北地區作為中部發展省份的落后地區要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要注意避免成為轉移污染的地區。與工業化相比,城鎮化對發展“環境友好性、資源節約型”的現代農業的推動作用更綜合,更具有持久性。
(二)轉變工業化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首先皖北地區要培育發展新型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積極發展、引進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金融服務、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其次要統籌城鄉非農產業發展,加快推進鄉鎮企業技術進步和體制機制創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三是要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發揮縣域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推動形成城鄉分工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
(三)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皖北地區要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鄉鎮村莊建設,統籌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尤其要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全面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皖北地區作為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一定要嚴格界定生產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四、結論
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過程中推進農業現代化同步進行,就要充分發揮工業化、城鎮化對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提高公共服務的支持和帶動作用,著力加強現代農業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證。在“十二五”期間及以后的一段時間里,皖北地區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主要從以上三個方面加大政策實施力度,將會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鐘秀明,武雪萍.城市化動力[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10.
[2]姜愛林.城鎮化、工業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4,3.
[3]約翰·梅爾.農業發展經濟學[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8.
[4]周維宏.日本農村工業化史研究——兼及中日比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97[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2.
[5]周維宏.日本農村工業化史研究——兼及中日比較:列寧全集第13卷155[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2.
[6]陳錫康,黃四民.我國工農業增長速度最優比例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1992,(4).
[7]H.錢納里,M.賽爾昆.發展模式(1950—1975)[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8]劉建銘.關于農區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發展的思考[J].經濟經緯,2004,(2).
[9]曾憲初,張潔燕,路志宏,吳副科.農業產業化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與全面小康[J].經濟縱橫,2005,(11).
[10]陳錫文.工業化、城鎮化要為解決“三農”問題做出更大貢獻[J].經濟研究,2011,(10).
[11]宋洪遠,趙海.我國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面臨的挑戰與選擇[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2).
作者簡介:馬金鳳(1987-),女,安徽阜陽人,安徽大學2011級西方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