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近幾十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實踐表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貫徹國家各項“三農”政策的主力軍。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金融創新已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其中95%的創新都依賴于信息技術(帥青紅,2010)。本文將電子銀行業務與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結合起來,通過探討一種新型的農村金融服務模式,試圖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三農”并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二、準確認識電子銀行
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的《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的有關定義,電子銀行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利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通信通道或開放型公眾網絡,以及銀行為特定自助服務設施或客服建立的專用網絡,向客戶提供的銀行服務。本文中所指的電子銀行業務包括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開展的網上銀行業務、利用電話等聲訊設備和電信網絡開展的電話銀行業務、利用移動電話和無線網絡開展的手機銀行業務,以及其他利用電子銀行服務設備和網絡、由客戶通過自助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業務,如自助終端、ATM、POS等。
電子銀行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拓展業務的一種新型渠道和方式,已經成為各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方式、實現戰略轉型的關鍵組成部分。隨著手機、電話等通訊設備的普及,以手機銀行和電話銀行為代表的電子銀行業務能有效彌補傳統金融機構物理網點所無法涉足的空白區域,通過電子渠道擴大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
三、可行性分析
(一)發展環境分析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二元經濟問題,城鄉和地區之間在經濟基礎、公共設施、消費水平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而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不完善,直接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使互聯網真正惠及“三農”,進一步推動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中國互聯網協會于 2007年12月19日成立了農村信息服務工作委員會,旨在推進農村網絡化進程、普及金融知識、提供更多農民參與金融事務的途徑。中國銀監會也出臺了《關于合力推進“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的指導意見》,通過建立宣傳服務站,加強農村金融機構在服務基層、服務“三農”工作的經驗交流。
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推出的《2010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稱,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19元,比上年增長14.9%,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由上年的3.33:1縮小到3.23:1,我國農村地區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城鄉差別正逐步縮小。截至2010年12月底,農村網民規模已達1.25億,占整體網民的27.3%,較2009年底增長了16.9個百分點;手機成為了農村網民上網的重要方式,農村手機上網用戶8826萬人,占農村網民總體的70.7%,較2009年提高了3.4個百分點。但同時,城鎮和農村的互聯網發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2010年,互聯網在城鎮的普及率為50%,而農村地區僅為18.5%。與網民總體的年齡結構相比,農村網民更加趨于年輕化,這為電子銀行業務的開展奠定了很好的客戶群基礎。
(二)優勢分析
一是成本優勢,與傳統的銀行業務相比,電子銀行業務大大降低了貧困農戶及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們獲取金融服務的交易成本,同時免去了物理網點存在的安全隱患,并保證了獲取金融服務的持續性;二是技術優勢,隨著互聯網、手機及電話的普及,農村3G的應用將逐步得到普及,未來或將出現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在世界銀行一項關于農村金融的調查統計,肯尼亞有超過900萬的客戶使用手機支付服務,如匯款、償還貸款、支付賬單以及基于手機的工資支付等;三是便捷優勢,諸如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業務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能隨時隨地享受金融服務,例如,在外打工的農民可以使用手機為家里繳納水、電、氣費。
電子銀行業務具有以上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因此,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電子銀行業務應該首先從地理位置偏遠且金融服務網點不足的農村開始。
(三)制約因素分析
首先,農村金融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對于廣大農村地區的客戶而言,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限,同時長期以來無法獲得正常的金融服務,接觸的金融知識也有限。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電子銀行產品宣傳及推廣活動的難度。
其次,電子銀行本身固有的缺陷。我國商業銀行的電子銀行業務大都只是將一些傳統柜臺業務電子化,而未真正體現網絡的本質屬性,也沒有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來設計金融產品。同時,現有的產品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電話銀行操作起來比較繁瑣、語音報讀菜單冗長、十多位賬號輸入等等,影響了客戶使用該產品的熱情。
再次,客戶產品定位不清晰。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小農戶等低端客戶占比較大。因此,大多數的農村金融機構市場細分工作不足,客戶結構調整不力,無法設計出基于客戶層次差異的金融產品。
最后,對客戶缺乏有效售后服務。許多客戶在初次使用電子銀行產品的時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果此時無法給客戶滿意解決,則會極大挫傷客戶的使用熱情,從而喪失一些潛在客戶。這不僅會造成銀行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增加了前期調查及培養客戶的成本,不利于金融機構電子銀行業務的長期發展。
四、對策建議
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及農村金融服務對象都具有其特殊性,如金融需求“小頻急”、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對稱等。因此,農村金融服務不能簡單照搬城市金融的發展模式。具體而言,與城市客戶相比,農村客戶存在居住分散、借貸需求受農業生產的影響等特征,金融機構在開展電子銀行業務時,應從實際出發,體現特殊化。
首先,加大金融宣傳,轉變消費者的傳統支付觀念。金融機構應建立一套系統的包括客戶細分、操作流程、風險管控、后續維護、考核標準等各方面的業務制度及規范。同時在政府及村支兩委的支持下,推動金融知識的宣傳,使更多的農民了解電子銀行業務,并享受其帶來的方便快捷。
其次,設計靈活的農村金融服務提供方式。一方面,農村金融服務面廣,且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另一方面,農村農戶情況復雜多樣,因此在提供金融服務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服務方式上不斷調整和創新。例如,農行福建南靖支行依托流動服務車,開辟金融應用與宣傳多元化的服務模式,這種模式通過在流動車上裝載金融服務工具,開通無線上網,現場為客戶受理金融業務。同時,采取專題講座、放宣傳片、講解競答等方式,零距離服務當地農民,一舉多得。
最后,設計符合農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在對農村地區目標客戶進行了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各金融機構應因地制宜、按需求設計各類金融產品。通過對客戶類型、預期收益、信用環境、風險及安全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建立一整套科學、完整的電子銀行產品研發創新機制。同時,從我國農村現狀出發,開發適合滿足發展“三農”需要的ATM機、自助服務終端以及轉賬電話等,并提供國家關于“三農”的各項政策宣傳、業務及信息咨詢等增值服務,將單一的硬件服務設備變為集交易、宣傳、咨詢以及服務于一體的虛擬柜員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