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上講,農村信用社是指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由社員入股組成、實行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2004年國務院深化農村信用社試點改革以來,全國農村信用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法人治理日趨完善,支農成就日益顯著,科技實力顯著增強,隊伍結構明顯改善,社會形象顯著提升。目前,農村信用社正以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不同縣級法人的形式穩步發展,立足農村,服務農民,發揮著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
一、農村信用社發展現狀
(一)農村信用社簡介(以山東省德州市農村信用社為例)
德州市農村信用社成立于1951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現有農村信用合作聯社10家,農村合作銀行1家,營業網點333個,其中城區網點138個,鄉鎮網點157個,鄉鎮以下網點38個,從業人員4800余人。60多年來,德州市農村信用社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宗旨不動搖,立足城鄉,服務大眾,積極做好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農村信用社發展現狀
德州市農村信用社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各級經濟、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根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堅持“面向三農、面向社區、面向中小企業、面向縣域經濟”的市場地位,立足城鄉,服務大眾,全力助推地方經濟快速發展。截至2013年6月末,德州市農村信用社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達487億元、329億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292.3億元,較年初增長26.5億元,涉農貸款占比88.7%,新增占比85.8%。已成為全市營業網點和從業人員最多、服務范圍最廣、服務客戶最多、資金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充分發揮了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
二、農村信用社如何更好地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
(一)提供普惠式農金服務
1.大力實施“文明信用富民工程”。農業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百業旺。德州市作為全國農業大市、農業強市,農業的發展關乎全市經濟總體目標的實現,農民的富裕關乎全市經濟的富強。根據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農業現代化的部署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改善金融服務的明確要求(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優先滿足農戶信貸需求,加大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信貸支持力度),德州市農村信用社多措并舉,以“勤、快、嚴、實”的工作作風,深入開展“文明信用富民工程”,扎實做好信用戶、信用村和信用鄉鎮的評定工作,并對信用戶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手續簡化”的傾斜政策,切實讓誠實信用者得到實惠,為廣大農戶提供普惠式金融服務。截至2013年6月末,德州市農村信用共評定信用鄉鎮48個、信用村7457個、信用戶449550個,占比分別達到37.5%、95%、43.35%。
2.與團委、婦聯等部門共同實施聯合惠民工程。在全面開展“文明信用富民工程”的同時,德州市農村信用社積極與各級黨委、政府溝通協調,共同實施了“農村婦女創業貸款”、“雙千幫扶工程”、“百千萬農村青年創業計劃”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與時俱進研究推出了“返鄉農民工創業貸款”、“農戶消費貸款”、“農民住房貸款”等新業務新產品,并在全轄深入開展“農信進萬家”、“四進三送”、“普及金融知識萬里行”等活動,擴大金融服務覆蓋范圍,把農戶范圍從傳統耕作農戶和養殖戶拓寬到農村專業合作社、進城務工經商戶、小型加工戶、農產品流通戶和其他與“三農”有關的城鄉個體經營戶等,及時傳遞支農強農惠農富農信息,面對面了解資金需求,“拉網式”做好信用評定,為農村金融全覆蓋奠定堅實基礎。
3.快速推進“三大工程”建設。自銀監會要求實施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陽光信貸和富民惠農金融創新“三大工程”以來,德州市農村信用社以強農、富農、惠農為出發點,不斷提升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努力把“三大工程”打造成為真正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一是以提高農民金融服務便利度為目標,通過加大電子機具布設力度、推行銀行卡、加強銀村(社區)合作機制建設等措施,扎實推進“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工程;二是以提高信貸業務透明度為目標,通過推行公示制度、開展社會評議、實行陽光操作、強化社會監督等措施,扎實推進“陽光信貸”工程;三是以持續滿足“三農”金融需求為目標,通過加快服務理念轉變、推廣農民金融自助服務、創新擔保方式、設立網上銀行體驗中心等方式,扎實推進“富民惠農金融創新”工程。
(二)支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在大力開展“文明信用富民工程”的同時,不斷豐富信用工程建設新內涵,除對有貸款需求的農戶進行評級、授信外,積極把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信用評定范圍,做實金融服務信息基礎。2013年上半年,德州市農村信用社新評定信用戶1.6萬戶、家庭農場4戶、農民專業合作社45家,新增授信27.62億元。針對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的新特點、新趨勢,不斷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重點支持高質高效農業和地方特色產業,將更多資金投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切實滿足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有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截至2013年6月末,累計向專業種養大戶發放貸款2811.9萬元,向家庭農場發放貸款100萬元,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貸款8.29億元,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1.96億元。
(三)創新解決涉農貸款抵質押難題
在積極推廣聯戶聯保、一戶多保、龍頭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貸款品種的基礎上,大力推廣信用聯盟、存貨質押、應收賬款質押、鋼結構抵押、第三方監管動產質押、經營承包權質押、專利權質押等信貸新品種,全方位支持農業發展。為進一步盤活農民手中資產,解決農民抵押資產不足的難題,德州市農村信用社積極探索集體土地流轉、農村宅基地抵押等貸款方式,并成功辦理了德州市第一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在特色化支農方面取得了全市領先。針對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之間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生產經營組織體系,德州農信社充分發揮當地龍頭企業的主導作用,推出“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專業大戶”、“企業+家庭農場”等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支持現代農業產業鏈發展。
(四)完善支農惠農制度設計
“貸款優先、豐富品種、提升額度、利率優惠、期限放寬”是德州市農村信用社積極支持“三農”發展的新型信貸政策。設立涉農貸款“綠色通道”,對“三農”貸款申請,優先進行調查、審查、審批,安排貸款規模。加快貸款各環節運作速度,切實提高服務效率。在遵守授權授信管理規定的前提下,簡化貸款審批手續,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辦貸效率。對規模較大、管理水平較高的優質客戶,在合理范圍內適當提高授信額度,以滿足現代農業擴大規模的需求。根據現代農業的生產和資金運轉周期等實際需求和市場規律,科學確定貸款期限和結息方式,減輕客戶還貸壓力。對信用較好的客戶利率優惠10%以上,對大聯保體成員、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貸款利率優惠20%以上,切實讓利于農,支持現代農業發展。
(五)支持涉農類中小微企業同步發展
針對涉農類中小微企業量大面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德州市農村信用社主動創新信貸產品支持農村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一是推出了小企業信用聯盟貸款,在客戶識別、擔保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小企業聯合成立民間信用聯盟,成員之間相互擔保,為會員企業發放貸款,有效解決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搭建了銀行與小企業、小企業與小企業之間的交流平臺。二是根據中小微企業“短、快、頻、急”的資金需求特點,德州市農村信用社根據涉農類中小企業經營狀況、信用評價、企業管理者經營能力等因素,劃分信用等級,對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特事特辦、急事急辦,開通“綠色通道”實行貸款優先和利率優惠的“雙優”政策。同時,簡化貸款手續,授信額度內減少貸款審批環節,隨用隨貸,周轉使用,降低企業資金成本,激發企業發展活力。截至2013年6月末,德州市農村信用社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45億元,較年初增長21億元,全市2199家中小微企業從中受益。
(六)暢通農村地區支付結算渠道
為適應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三農”對金融服務的多元化需求,德州市農村信用社全面實施“農村金融支付暢通工程”。一是在全市率先布設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農金通)。作為一種新型的支農金融服務模式,農民自助服務終端功能齊全,操作簡單,全天服務,填補了農村金融自助服務領域的空白,使廣大農民“足不出村存取款,田間地頭能轉賬”,享受“零距離”金融服務。至2013年6月末,布設農金通597臺,較年初增長56臺。二是以“電子機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銀行卡”為工作目標,穩步推進ATM、POS等各類電子機具布放,不斷豐富銀行卡功能,加快銀行卡的宣傳普及和推廣應用,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截至2013年6月末,德州市累計布設自助設備418臺,較年初增長43臺;布設各類POS機具17610臺,較年初增長446臺。三是加快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網上支付等現代結算方式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應用,使農戶享受足不出戶的金融服務。截至2013年6月末,德州市累計開通企業網銀3978個,較年初增長449個;開通個人網銀136825個,較年初增長22568個;開通手機銀行84734個,較年初增長2996個。“改善農村支付環境,豐富農村支付工具種類”成為德州市農村信用社優化支農方式、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的新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