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公司的審計探索和實踐,從董事長承擔的責任出發,探索經濟責任審計范圍,及相應的責任界定。
【關鍵詞】審計 經濟責任審計 董事長經濟責任審計范圍 責任界定
經濟責任審計是以領導干部所在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為基礎,通過對領導干部任期內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重大經營決策情況、執行國家財經法規情況以及個人遵守廉政紀律情況等方面的審查考核,來正確判斷領導干部是否具有從事經濟工作所必需的政治素質和決策水平,評價領導干部是否正確履行其經濟職責,是否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財經法規。經濟責任審計是黨和國家為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管理和監督,防止和治理貪污腐敗,促進廉政建設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一、經濟責任審計發展歷程
最初的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始于1984年,那個時期我國企業陸續實行了廠長負責制、承包制、租賃制,審計機關在開展財務收支審計中發現有企業領導人員以權謀私、濫用權力、弄虛作假、違法亂紀等現象。為此,審計機關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研究探索出對國有企業領導人實施經濟責任審計的新思路。1986年底,審計署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廠長工作條例》,制定下發了《關于開展廠長(經理)調任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幾個問題的通知》,對廠長(經理)離任審計進行了原則性規定,隨后各地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逐步開展了廠長(經理)離任審計。這就標志著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有了制度保證。
后來針對經濟責任審計,國家陸續出臺了《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定》、《中央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管理暫行辦法》、《中央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實施細則》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進行規范和指導。20多年來,隨著審計方式、方法不斷創新,審計內容不斷完善,審計成效顯著提高。
我們公司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成立了審計部,負責集團公司的內部審計業務,這其中就包括公司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以前的經濟責任審計大多針對企業負責人,一般是指對企業的總經理進行經濟責任審計,而對不主持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董事長則很少涉及。隨著法人治理結構的逐步完善,對于下屬單位既有董事長又有總經理的,其董事長也要進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如何對董事長的經濟責任進行認定、審計范圍如何確定的問題就擺到了我們內審人員的面前。目前,關于董事長經濟責任審計比較成熟的、權威的指導意見尚不多,可借鑒和學習的經驗也不太多,為此,我們仔細研究了相關經濟責任審計的制度和指導意見,經過我們內審人員的反復探討,確定了“董事長管什么就審什么”原則,最終確定了針對董事長的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范圍、審計方案和責任劃分。下面就以我公司的審計實踐為例,談談如何對董事長進行經濟責任審計,以期拋磚引玉,互相學習。
二、董事長經濟責任審計范圍
董事長的經濟責任與總經理的經濟責任不同,其往往是負責比較宏觀的戰略管理工作,在開展董事長經濟責任審計時,應采用有別于總經理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方法。根據《公司法》中針對董事長和董事會的相關規定、所任職的公司章程規定和實際工作分工,來確定董事長應承擔的經濟責任,然后確定審計范圍、審計重點,從而制定審計方案,開展相關的審計工作。下面進行具體論述:
根據《公司法》規定,公司應定期召開股東大會(股東會)、董事會,會議由董事長召集并主持。這就是董事長具體職責的體現,在這種情況下,審計時就要重點關注公司各種決策會議的如期召開情況,以判斷公司法人治理機構是否正常運作、是否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相關規定。
因為董事長領導董事會,所以還要關注董事會的履職情況,如《公司法》規定:董事會(董事)對股東會負責,行使下列職權:
第一,召集股東會會議,并向股東會報告工作;
第二,執行股東會的決議;
第三,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第四,制訂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第五,制訂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第六,制訂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以及發行公司債券的方案;
第七,制訂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第八,決定公司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
第九,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及其報酬事項,并根據經理的提名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及其報酬事項;
第十,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第十一,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根據以上董事會職責,我們認為董事長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法人治理機構的健全情況
包括機構建設和制度建設兩個方面。首先公司治理機構應該是科學合理的、基本健全的。股東會、董事會的人員構成應該符合公司法、公司章程的規定,和公司的治理結構、規模相稱。所設部門機構應該能滿足公司正常管理的需要,既不能機構臃腫、人浮于事,也不要出現職責劃分不清、甚至無人承擔的現象。
其次,還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體系。管理制度能夠涵蓋公司所從事的業務領域,使得公司業務管理均有制度依據,能夠以制度管人、以流程管事。
(二)股東會決議的執行情況
收集公司任職期間股東會資料,查看股東會決議的落實和執行情況,以判斷董事會或經營管理層是否執行了股東會的相關決議。
(三)重大事項的決策情況
公司對外投資、重大資產購置、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以及發行公司債券等重大事項是否都經由董事會決定;決策程序是否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
(四)公司經營計劃和財務方案決策情況
公司的經營計劃、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等是否經過了董事會的審批。
(五)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情況
收集相關資料,核實公司管理機構的設置情況,查看管理機構的設置是否都由董事會決定。
(六)高級管理人員的任免情況
收集公司人事任免信息,查看公司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決定其報酬等事項是否均經過董事會的批復,是否符合公司的決策程序。
(七)管理制度建設情況
查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的建設情況,看其是否均經過董事會的批復。根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只有經過董事會批復的管理制度才是有效的管理制度。
(八)董事長承擔的其他管理職責
主要是根據公司章程的具體規定或者公司內部管理分工決定的。2010年我們曾對某公司董事長進行經濟責任審計,該公司就對董事長的職責規定的比較具體,如:
“子公司董事長除按照《公司章程》、《董事會議事規則》等規定,履行工作職責外,還應承擔創建并維護子公司良好的外部關系,包括為公司獲取相關優惠政策、維護政府及大客戶關系;為子公司可持續發展協調資源,包括土地、資金和關鍵人才資源;負責子公司重大事項管理;負責子公司規范治理及風險控制事項。”
具體到被審計單位,該項具體工作職責主要是指董事長還將集中抓以下事項的管理:人才隊伍建設;風險管理;區域環境建設。涉及以上內容的上報事項,需經董事長審批、決策后上報。
在對該同志進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時,就專門針對這一項規定,執行了相應的審計程序,對其履職情況進行了核實,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董事長任職期間,該公司員工由年初編制160人、實有93人增加到10月編制165人、實有118人,其中人員缺崗情況由年初67人減少為47人。
第二,董事長任職期間,通過積極與當地政府溝通,通過招拍掛形式取得濱海旅游度假區內5,533畝土地。
第三,旅游度假區項目合作協議項下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如污水廠和燃氣站),并且縣政府部門未按約定接收該公司已建成的公共市政道路。該公司積極與市政府協調,并書面致函縣政府,最后縣政府明確由政府各個相關的職能部門(旅游區管委會、公路局、交通局、公用事業局)與該公司研究提出移交方案報政府審批。為下一步市政配套設施建成打好基礎。
第四,該公司通過定期董事長溝通會履行職責,向經理層提出高度關注企業的內部管理建設,要求經理班子除完成好工作任務外,發現問題、發現不適應市場變化等事項應及時提請董事會研究,促進公司的規范運作。
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關于董事長經濟責任審計除了要根據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確定的職能進行審計外,還要關注公司內部具體的職能分配,并能和實際工作對應起來,有具體的事例支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責任界定
明確了董事長的職責范圍,責任界定也就比較容易了。
經濟責任是指企業負責人在任期內職責可控范圍內應當負有的責任,分為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
第一,直接責任是指企業負責人因直接違反或通過授意、指使、強令、縱容、包庇下屬人員違反國家財經法規以及失職、瀆職等其他違反國家財經紀律的行為應負有的責任。
這一點和其他類型的經濟責任審計是一樣的,即與董事長本人直接相關的、直接違反、授意、指使、強令、縱容、所形成的違反財經法規、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都應負有直接責任。強調的是與董事長本人行為直接相關,并不在于是否在職責分配范圍內,如果因為越權行為造成不良后果,更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二,主管責任是指根據企業內部分工,企業負責人對其分管部分工作以及企業經營、投資等重大事項,因未履行或者未正確履行職責應負有的經濟責任。
對應董事長本人直接負責的比如召集股東大會、董事會,需經董事會審批的重大決策事項的批復等事項就應該由董事長承擔主管責任。另外,在有些單位董事長可能還會分管理人事、審計、監察、風險管理等具體管理工作,這時候其分管的工作也應由其本人承擔管理責任。
第三,領導責任是指企業負責人對其所在企業應負有的直接責任、主管責任以外的管理責任。也就是指除了直接責任和主管責任以外,作為企業法定代表人的董事長,不論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對本企業在其職責范圍內的各種經濟問題都應負有一定的責任,即領導責任。
四、結束語
面對企業組織及管理形式的多樣化趨勢,審計人員應加強對經濟責任審計理論的研究,弄懂其思想內涵和理論精髓,創新理念,并能將其充分應用于審計實踐,豐富審計實踐,創造性地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充分發揮審計應有的經濟監督職能,當好企業的經濟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