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企業資產證券化自2005年試點以來,由于秉持“先試點、后立法”的原則,在會計處理方面一直缺乏有針對性的會計規范,給實務處理帶來了較大困難。本文試圖以BT項目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處理為例找出合理的、較明晰的解決方法,從而完善現有會計規范的不足,推動我國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
【關鍵詞】BT項目 資產證劵化 會計處理
一、什么是資產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能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的現金流的資產,比如貸款或應收賬款,通過結構性重組,轉變為可以在金融市場上銷售和流通的債券型證券,并據以融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發起人將證券化資產轉讓給特設機構(SPE),SPE將該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作為擔保向投資者發行資產支持證券,并且以發行收入購買證券化資產,最終以證券化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收入償還投資者。
二、發展BT項目資產支持收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產品的必要性
2005年8月,我國首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聯通收益計劃成功發行,標志著我國企業資產證券化的發端。2013年3月15日,我國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至此,經歷了近9年政策演變,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終于實現常規化。而基建項目相關資產證券化項目在目前存在較強的市場需求,由于地方政府債務平臺問題近期受到監管層高度關注,原有的融資方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地方政府的基建計劃短時間內又不會出現明顯放緩或收緊,資產支持證券這一創新業務可以有效脫離銀行體系,因此成為填報基建領域融資缺口的熱門工具之一。本文預對基建項目的BT運作方式下的資產證券化的計劃管理人與特定原始權益人的會計處理分別進行分析與探討,以方便財務人員在實務中的應用。
三、BT項目資產證券化簡介
BT是指投資者通過政府BT項目招投標,中標取得BT(即“建設——移交”方式)建設的投資者(承包人)負責建設資金的籌集和項目建設,并在項目完工經驗收合格后立即移交給建設單位{通常為政府),建設單位向BT建設的投資者(承包人)支付工程建設費用和融資費用,支付時間由BT建設雙方約定,即在規定時間建成后由政府或政府授權的項目業主按協議回購。由于公路、橋梁的投資建設周期較長,資金占用量大,因此投資者面臨的資金壓力重。BT項目的投資者有關政府回購款的債權性投資具有現金流穩定、風險小,信用等級高的特點,適合作為基礎資產推行資產證券化專項計劃為企業融資。
四、以實例說明會計處理
(一)專項計劃投資形式
管理人與特定原始權益人簽訂《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資產買賣協議》,約定管理人代專項計劃購買基礎資產;特定原始權益人在專項計劃成立、且收到管理人代專項計劃支付的專項計劃資金后,即應將其合法所有的基礎資產轉讓給專項計劃并由管理人代為持有。專項計劃存續期內,特定原始權益人須開設專門的銀行賬戶接收基礎資產的現金收入并向專項計劃專用賬戶全額劃轉。
(二)專項計劃實例
某公路建設公司(以下簡稱Z公司)以BT項目回購款及其從權利發起設立資產證券化專項計劃。按照Z公司與專項計劃管理人某證券公司(以下簡稱X公司)簽訂的《基礎資產轉讓協議》,Z公司將其擁有的4個BT項目回購款及其從權利轉讓給×公司,且不帶追索權。根據資產管理計劃系列法律文件安排,Z公司對回購現金流量已放棄控制,在專項計劃存續期內,《基礎資產轉讓協議》所涉及BT項目回購款的現金全部由×公司收取。該專項計劃發行的受益憑證有優先級和次級兩種。次級受益憑證由Z公司全額認購、持有,在計劃存續期內不得轉讓。專項計劃在進行現金流分配時,先償還優先級受益憑證持有人的本金、預期收益及專項計劃相關費用,剩余金額再償付次級受益憑證持有人。
1.特定原始權益人的會計處理。(1)出售基礎資產:按照管理人支付的購買基礎資產款項與賬面基礎資產的差額記入“營業外收入-債權轉讓收入”。特定原始權益人購買的次級資產支持證券對應的基礎資產,不應視作相應資產的風險報酬已全部轉移,相關基礎資產未實現的轉讓收益設置“其他應付款-次級資產支持證券受益”科目進行核算,我們認為該部分收益可按次級資產支持證券發行金額占總資產支持證券總額的比例確認,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
貸:長期應收款——xxBT項目
營業外收入——債權轉讓收入
其他應付款——次級資產支持證券收益
(2)購買次級資產支持證券:
借:持有致到期投資——次級資產支持證券
貸:銀行存款
(3)專項計劃存續期間,特定原始權益人收到基礎資產現金收入的會計處理:專項計劃存續期間,特定原始權益人收取的基礎資產現金收入將直接進入監管賬戶,并由監管銀行于收款當日全額劃轉至專項計劃專用賬戶,原始權益人可設置“其他應付款——代收基礎資產現金”科目進行核算。相關會計處理: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應付款——代收基礎資產現金
借:其他應付款——代收基礎資產現金
貸:銀行存款
(4)專項計劃存續期滿時收回專項計劃專用賬戶剩余金額時,專項計劃賬戶余額中包含了原出售基礎資產時未確認的次級資產支持證券包含的投資收益,亦包含歷年賬戶的存款利息。
借:銀行存款
其他應付款——次級資產支持證券收益
貸:持有致到期投資——次級資產支持證券
投資收益
該筆業務核算時需要考慮到因該專項管理計劃僅針對計劃成立次日起四年內對項目回購方要求的基礎資產現金收入,故特定原始權益人在該計劃成立時應對與計劃有關的四個項目分別設立臺賬,詳細核算自項目開始進行至審計確認基礎資產現金收入以及歷年項目回購方已支付的基礎資產現金收入,以保證原始權益人賬面結存的有關BT項目余額和已確認投資收益的正確性。
(5)支付一次性相關費用:可在轉讓收益中扣除,但與次級資產支持證券相關的費用可按比例記入“其他應收款-次級資產支持證券收益”,會計處理如下:
借:營業外收入——債權轉讓收入
其他應收款——次級資產支持證券收益
貸:銀行存款等
以上基礎資產的轉讓不影響特定原始權益人根據有關稅務規定計算繳納營業稅金。
(6)對專項管理計劃的收益計提營業稅金及附加
借:投資收益——債權轉讓收益
貸:應交稅金
2.管理人的會計處理。關于管理人的會計科目設置:
(1)專項計劃設置“實收基金”科目,核算募集到的資金本金及期末募集資金本金的余額。
(2)專項計劃設置“專項投資”科目,核算專項計劃對BT項目合同債權的投資額及期末的投資余額。
(3)專項計劃設置“投資收益”科目,核算基礎資產產生的現金收入及原始權益人根據《資產買賣協議》的約定向專項計劃賬戶支付的差額款項。
(4)專項計劃設置“利息收入科目,核算專項計劃存續期間收取的基礎資產現金收入在專項計劃專用賬戶中存款利息。”
(5)專項計劃設置“管理人報酬”、“托管費”、“其他費用”科目,核算由專項計劃支付給計劃管理人的管理費、托管人的托管費及銀行結算費和手續費、專項計劃審計費等。
(6)專項計劃設置“銀行存款”科目,核算專項計劃專用賬戶中的款項收付。
(7)專項計劃設置“應負收益”科目,核算期末應支付優先級投資者和原始權益人的收益。該科目按照優先級和次級設置明細科目。
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1.募集資金募足,專項計劃成立時:
借:銀行存款
貸:實收基金
2.將募集到的資金本金支付給特定原始權益人,即用募集資金購買基礎資產時:
借:專項投資
貸:銀行存款
3.收到每期回購款及特定原始權益人差額款項時:
借:銀行存款
貸:投資收益
專項投資
4.收到銀行存款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
貸:利息收入
5.支付相關費用時:
借:管理人報酬
托管費
其他費用
貸:銀行存款
6.期末,結轉收到的項目資金、銀行存款利息及發生的費用:
借:投資收益
利息收入
貸:應付收益——優先級
應付收益——次級
管理人報酬
托管費
其他費用
7.期末,支付優先持有人的本金及利息時:
借:應付收益——優先級
實收基金
貸:銀行存款
8.專項計劃結束時,將剩余資金支付給次級持有人時:
借:實收基金
應付收益——次級
貸:銀行存款
管理人保證Z公司BT項目資產支持收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資產與公司自有資產、其他客戶的資產、不同集合或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資產相互獨立,單獨設置賬戶、獨立核算、分賬管理。
五、結論
針對資產證券化涉及的會計問題,財政部從1995年起先后頒布了《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金融機構金融資產轉讓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會計處理規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以及2006年3月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等一系列政策性規定,以此對我國資產證券化運作進行調節和指導。但是,這只能說明我國對企業資產證券化的會計理論和規范不再是一片空白,卻不能說與證券化市場發展相適應。因此,對目前我國企業資產證券化會計實務領域進行較為系統、深入的分析研究,特別是關于會計處理及相關問題分析研究,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和前瞻性。
作者簡介:袁哲(1971-),女,大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吉林分所,注冊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