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網絡技術是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技術,隨著信息化建設的逐步深入,社會上對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畢業生需求量越來越大,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體系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教學上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啟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熱情。
【關鍵詞】計算機 網絡 課程
一、課程設計的思想及課程目標
本課程以真實的網絡組建工作任務作為教學內容,以項目實踐的形式進行理論實訓一體化的教學,教師先講解網絡組建的基本理論,說明怎么做,為什么要這么做,然后教師演示操作,最后學生動手進行實際網絡組建。
二、教學設計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網絡組建與管理能力為課程核心、強調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的應用。具體做法是原來的實訓教學內容,即:網絡的架構、各種網絡設備的特性、雙絞線的制作和測試、以太網和虛擬局域網的安裝配置和測試、子網劃分、路由器的配置、網絡的各種應用技術(包括DNS的配置、IIS配置、DHCP配置)等通過組建小型對等網、中型局域網和局域網接入廣域網的項目形式,把各知識點融入在項目中,通過項目學習達到專業技能的訓練目標。
采用理論實訓一體化的教學設計,把抽象的理論用具體的項目結果呈現,加深了學生對抽象計算機網絡知識的理解。其效果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在反復訓練中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積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要進行講解。那么對于難點對于每一個問題,都盡可能地讓學生想像出來的,通過容易想像的案例進行描述,對于當前學生一時掌握不了的,那么通過實踐讓學生理清認識,同時還有一些課外活動,專業規定每一個學期都要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講座,可以是校內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讓學生進行集中的參與,最后還有相關的課外活動,對于有些內容,比如有一些相關的綜合布線的知識,它既不作為我們的專業課程,同時這門課程我們也不太容易在課堂上進行闡述,那么當前只要對學生安排適當的一小部分的課時活動,安排在一些實訓場合,讓學生知道整個的流程是怎么實施的,通過課外活動讓大家進行參與。最后就是考慮學生的就業,同時給學生提供一些行業信息的更新。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掌握局域網知識及局域網的組建技術,了解廣域網絡及無線網絡的相關知識,掌握交換和路由技術知識,熟悉網絡應用及網絡接入技術,能勝任中小型企業網絡組建、管理和網絡維護工作。同時使學生養成對常用的計算機網絡的關注興趣,并能夠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應用情境中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
三、教學方法的使用、實施過程
(一)采用“三位一體”教學法
所謂“三位一體”教學法就是在實訓課中教師在計算機上教,學生在計算機上學,然后在計算機上做,這種邊教邊學,邊學邊做的方法,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達到了教、學、做合一,手、腦、機并用的效果。
(二)運用基于范例的學習方法
對于“網絡操作系統”部分是多方面的綜合技術,各部分之間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而為了教學的需要,如果肢解各部分內容,變成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這樣,當學生學完全部課程后,往往無法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知識,更無法應用這些知識完成一個實際的網絡工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開發多個適用于教學需要的網絡實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舉實例均以逐步展開,學生將不知不覺地走入一個實際系統之中。課程結束以后,學生除掌握基本方法外,也學會網絡操作系統的實際應用。
(三)建立基于問題的實訓方法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自主選擇一個相應課題,嘗試和感悟職業崗位對職業技能的要求。課題可以來自選題庫,也可以通過社會調研獲得,但都是圍繞著真實的實際工作,所有課題均需教師進行結構性評估。題目確定后,學生將帶著問題一邊學習一邊做自己的課題,課程結束后,學生也完成自己的課題。通過這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使對學生的訓練切實滿足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
(四)引入多元教學法
經過反復探索,采用多元教學方法,將講授課、實驗與職業技能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多元教學方法就是首先由教師講授基本的概念和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然后提出具體問題探討解決方法,學生通過實際訓練理解概念和理論知識,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接下來學生在自己的課題中找到類似的問題,通過模仿自己解決問題,充分培養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達到總結提高的目的。通過理論講授、上機實訓、自問自作和總結提高這4個步驟,使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了自己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了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課程教學網站
建立課程教學網站,內容包括:電子版教程、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實訓指導書、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習題、網絡工程案例和教學參考資料等,各行業網絡典型應用案例和網上答疑系統等教學資源全部上網,教學網站建設初具規模,并能經常更新。在教學中發揮很好的作用。為學生構建一個“全天候、立體化”的學習平臺。
(六)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
教材以電子版全部上網,并配有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和演示幻燈等。本課信息全部上網,并配有網上論壇,師生交流也可采用電話、網絡等現代通信手段。
參考文獻
[1]付進軍等著.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環境建設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黃藝(1975-),江西南昌人,供職于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高級工程師、高校實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