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善雙向轉診制度,是解決廣大參保職工看病難、看病貴的手段之一,也是全民醫療醫改的新方向。作者通過對雙向轉診存在的問題分析,提出了幾點對策,希望對于提高我國雙向轉診比例有所幫助。
【關鍵詞】雙向轉診 問題 對策
建立“雙向轉診”制度的出發點就是讓一般常見病、多發病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以解決,大病等疑難雜癥在大中型醫院進行治療,實現病人的合理分流,真正做到“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基本醫療保險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帶來的挑戰,醫療保險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影響醫保基金的安全運行,因此醫療保險雙向轉診問題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一、我縣雙向轉診的現狀
博興縣醫療保險于2001年啟動,現有參保職工5萬余人。
2010年~2013年轉外住院人次統計表
從近三年的匯總表可以看出,轉外住院人次基本保持在20%左右,轉外住院比例處在較低水平,雙向轉診比例有待機一步提升。
二、我國雙向轉診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普遍存在雙向轉診水平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雙向轉診流于形式化、辦理手續繁瑣、增加患者醫療成本;雙向轉診沒有明確的標準,主治醫生難于把握,社區衛生醫療機構因利益關系,不支持積極轉診,易激化患者和醫療機構之間的矛盾;以及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難于審核,審核過嚴患者不滿意,易造成患者和醫療保險經辦機構之間的矛盾,降低參保職工服務滿意度,若審核寬松則會造成基層醫療機構有意見的矛盾。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雙向轉診的標準難以確定
雙向轉診沒有明確的標準,所以主治醫生在診療時缺乏具體的依據,造成社區醫療機構醫生不知道在什么情況下轉診病人,綜合醫院的醫生也無法判斷在什么情況下下轉診病人。在沒有明確的轉診程序時,基層醫療機構醫生不知如何處理,對患者也無法提供必要的指導,就會延誤治療時間,造成病人轉診只是在不同的醫生之間看病,缺乏連續性,患者無法得到滿意的醫療服務,也喪失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沒有雙向轉診標準和程序約束,雙向轉診只能流于形式。
(二)基層社區醫療機構水平不高
目前在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仍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素質和設備水平還不是很高,政府在社區衛生服務的經費投入上還存在較大差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很難承擔起“六位一體”的功能。因此,病人不信任社區醫療技術水平,雙向轉診比例較低。
(三)醫療機構之間存在利益沖突
目前,醫療機構間補償機制不健全,醫療機構為了自身的發展,必須從醫療服務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社區衛生服務醫療機構會受到利益驅動而留住病人,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延誤了病情。醫院由于人員素質、技術水平和患者信任度高,并且沒有制度和規范的約束,更不愿意將病人轉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同樣由于醫院各方面水平較高,收費水平也會相對較高,這樣也增加了患者的醫療成本,多支出了醫療保險基金。
三、提升我國雙向轉診比例的對策
(一)規范程序,制定統一的雙向轉診標準
制定統一的、易于操作的雙向轉診標準和程序,讓社區和醫院醫生都可以很清楚的判斷患者目前的狀況是上轉還是下轉,做到有據可依,這樣雙向轉診才能做到有效運轉,并最終進入良性循環。
(二)加強政府對社區醫療的投入,提升社區醫療機構的設備
盡管近年來政府增加了對社區醫療的財政投入,為社區醫療機構配置了硬件設備,社區醫療機構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社區醫院的設備仍然處于落后狀態,很多社區醫院由于缺乏資金,沒有能力購買先進的設備,醫療技術和水平停滯不前,嚴重阻礙了社區醫療的發展。2006年2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政府將加大對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經費投入,地方財政要建立穩定社區衛生投入機制。事實上,社區醫院的發展壯大,財政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投資力度,為社區醫院提供先進的設備,才能使社區醫院的醫療服務有所提高,病人才可能放心到社區醫院看病,為“首診制”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培養全科醫生,提升醫療水平
培養、發展全科醫學,從而提高社區醫療的醫療水平。要從根本上解決社區醫院醫療服務水平落后的情況,有了硬件,還要有必要的軟件即全科醫生。阻礙雙向轉診的主要因素是社區醫療水平低,而缺乏全科醫生是其重要原因。由于我國全科醫學發展較晚,全科醫生培養不足,使得社區醫療難以開展。首先為社區醫療培養“用的上,下的去”的優秀人才;其次,大醫院向社區醫院提供技術指導和專業培訓,讓大醫院的醫生定期到社區醫院坐診;三是通過提高薪酬或職稱的晉升等激勵方式,鼓勵具有全科能力的醫務工作者通過考試轉為全科醫生,為社區服務,提高社區醫院的知名度,和地位;最后,政府應該增加對全科醫學的宣傳力度,讓人們明白什么是全科醫生,使更多有意向的人加入到全科醫生的行列中,為社區醫療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
(四)合理調整醫療機構間的經濟利益,實現醫療機構與患者間的共贏
基本醫療保險要合理調整各醫療機構間的經濟利益,一、二、三級醫院以協議或者合同的形式規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規定如何處理雙向轉診病人以及利益分配,使社區和醫院都能在雙向轉診中獲益,用經濟的杠桿來調節兩者利益沖突,使之成為利益共同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病人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促進雙向轉診的順利進行。
(五)組建醫療集團,形成資源共享、利益共享的醫療機構體制
目前,由于利益原因,普遍存在“轉上”不“轉下”的情況,使雙向轉診難于開展。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就是組建醫療集團。首先查明大醫院的地域分布情況,然后確定地域人口,再按人口比例等綜合指標成立社區醫院,方便居民就診;其次,把好入口關,保障社區醫院的規模和質量,讓周圍居民放心到社區醫院就診;再次,以大醫院為龍頭,社區醫院為輔助,形成利益共享、資源共享的醫療集團。
(六)加大對雙向轉診制度的政策引導力度,提升雙向轉診比例
通過醫療保險政策的引導作用,引導參保人員在社區醫院首診,并實行優惠政策,如拉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綜合醫院的報銷比例、降低社區醫院的起付點、從社區醫院轉診的免掛號費等措施,吸引患者到社區醫院就診,并且在轉診方面盡量減少手續,為患者提供方便,使患者體會到雙向轉診的好處。
綜上,目前我國醫療保險還處在“低水平、廣覆蓋”的階段,只能滿足廣大參保對象的基本醫療需求,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發展,醫療保險基金支付也存在著較大的壓力,雙向轉診制度的順利實施直接關系到醫療保險基金的安全運行。因此,提升雙向轉診比例對于降低醫療成本,確保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胡薇薇.建立社區衛生服務雙向轉診制度的幾點思考[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5(10).
[2]鮑勇.醫改戰略突破:實施雙向轉診制[J],中國醫療前沿,2006(2).
[3]劉洋、王小萬、李丹.雙向轉診制度問題探討[J],中國衛生資源,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