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會計核算質量要求日益嚴格的新趨勢下,為進一步發揮事后監督的保障作用,追求健全的核算安全防控體系,探索將監督重點從著眼于對核算結果的靜態監督擴展到對核算過程的動態監督,將風險防范有效控制在會計核算動態化的各個環節,是創新事后監督理念、監督手段,改進監督效果的有益途徑。
【關鍵詞】會計核算 事后監督 動態化運作
在會計核算質量要求日益嚴格的新趨勢下,為了進一步發揮事后監督的保障作用,追求健全的核算安全防控體系,探索將監督重點從著眼于對核算結果的監督擴展到對核算動態化監督,將風險防范有效控制在會計核算動態化的各個環節,是創新事后監督理念、監督手段,改進監督效果的有益途徑。
一、動態化監督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做到監督及時,降低核算風險可能性
目前事后監督工作的主要介質是被監督部門的紙質憑證、賬表與核算系統業務信息,這些資料信息是會計核算結果的集中反映。事后監督未發現差錯并不能排除核算不規范的情況,因違規業務操作不一定產生差錯,卻增加了以后產生業務差錯以及資金風險的概率。因此,將監督重點進行會計核算動態化運作,將動態化監督與結果監督相結合,是事后監督防范資金風險,提升監督效力的必要措施。
(二)有利于完善資金風險防控體系,提高會計核算水平
目前人民銀行風險控制體系的過程監督和結果監督主要情況是:人民銀行的風險控制體系主要包括業務部門的管理控制、內審部門的審計監督、紀檢監察部門的執法監察和事后監督部門的事后監督;風險控制體系不健全。業務部門的管理控制屬于自我控制。內審和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是有重點的,但卻是非連續、不及時的。風險防控體系缺乏對業務部門核算動態化獨立、連續的監督。
二、動態化監督的實施
(一)監督傳導介質為核算系統日志
人民銀行會計核算基本實現了電子化,中央銀行集中核算系統可以產生ABS核算系統日志,國庫核算系統可以產生TBS核算系統日志。以ABS3.0核算系統日志為例,日志記載的要素包括:終端號、操作員代碼、操作性質代碼、賬務日期、系統時間、主要內容。從日志中我們可以知道在什么時間、什么機器上、哪位操作員進行了什么性質、什么內容的操作。系統日志集中反映了當日所有操作人員的操作明細,是對核算動態化的詳細記錄。所以,我們可以將核算系統日志作為動態化監督的傳導介質。
(二)監督方式——電子化輔助監督
目前對核算系統日志的監督以手工監督為主,這種監督方式存在諸多弊端:一是信息量過大,難以監督全面。以國庫核算系統日志為例,每天打印的日志一般有成百千條信息,靠手工監督難以面面俱到;二是信息交錯記載,監督效率低下。系統日志完全按照時間順序打印,各操作人員操作信息交錯記載,監督工作費時費力,難以發現操作隱患;三是人員配備短缺,難以監督到位。事后監督人員每日忙于會計憑證的監督,僅有很少的時間和精力用來監督系統日志。
(三)監督內容——合規性與實質性審核
對核算動態化的監督可以分為合規性審核和實質性審核兩種。前者只需審核系統日志、各項操作是否符合相關規定,有無異常現象等。后者則需要將系統日志與會計憑證聯系起來,審核操作記錄與會計憑證內容是否一致。這里我們以ABS3.0核算系統日志為例簡要闡述如何進行動態化監督。
1.合規性審核。(1)審核有無異常操作。如數據恢復操作是否經分管行領導審批;日初始化和日終處理的時間是否正常,異常情況是否提供說明;有無在非工作時間內進行業務操作,節假日加班等是否經批準。(2)審核各操作人員是否按各自工作權限操作。按“操作性質代碼”排序,審核各項重要業務參數的設置和用戶管理是否由會計主管進行操作;根據“操作員權限表”,審核各操作人員權限有無變化、是否按當日權限進行業務操作。(3)審核各操作人員操作流程的合規性。逐一篩選各操作人員記錄,審核其操作的規范性,如是否及時簽退等;找出“終端號”和“操作員代碼”之間的對應關系,從中了解某操作員一般在哪個對應的終端上操作,如果其操作終端出現改變,如某賬務核算員突然出現在以往是資金清算員的操作終端上操作,應當引起關注,監督人員必須及時詢問。
2.實質性審核。(1)審核資金流出的真實性、完整性。篩選“支付系統往來記賬崗”和“國庫內部往來記賬崗”操作記錄,審核國庫內部往來、大額支付往來資金匯劃(兌)、小額支付往來業務的憑證筆數與金額的一致性。(2)審核賬務的真實性、完整性。雖然系統日志中有金額記載的記錄只包括資金流出(不含同城票據交換)和修改記賬金額兩部分,但是仍然可以找到與會計憑證的對應關系,通過筆數的核對來驗證賬務的真實性、完整性。(3)審核查詢查復等特殊業務的真實性、完整性。如若會計憑證審核中出現查詢查復等特殊業務,可以在日志審核中篩選并驗證“查詢”、“查復”的真實性;同樣,若在日志中發現有類似特殊業務操作,可以從會計憑證中查找相應記錄,驗證其完整性。(4)審核系統日志中操作員與會計憑證記錄經辦人是否一致。根據各操作人員的記錄和相應的記賬憑證,核對系統日志記錄中操作員與相應憑證經辦人名章的一致性。
(四)建立監督評估標準
按照合規性不同程度將核算行為操作與核算結果作等級劃分為,A類正常、B類預警、C警告、D嚴禁、E事件;按業務類型設置核算行為核算結果標準參數,根據業務類別、業務標識號提取監督信息,并與標準參數進行比對,形成相應等級的監督評估核算結果。
(五)及時反饋動態監督預警信息
根據業務動態監督的評估結果,及時向業務經辦部門主管提供預警信息,部門負責人或主管行長可隨時跟蹤掌控業務辦理的合規性狀況,及時督促糾正不規范的核算行為,將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
三、工作建議
(一)制定動態化監督制度及操作辦法
鑒于動態化監督對于風險控制的重要性,建議研究制定有關動態化監督的工作辦法,明確動態化監督的工作內容,全面深入地推進動態化監督工作。
(二)推廣核算系統日志監督電子化與檔案無紙化
建議總行統一開發核算系統日志監督程序,全面推廣核算系統日志監督電子化,制定相應的監督辦法。同時制定核算系統日志多方電子備份保管制度,逐步實現日志保管無紙化。
(三)完善系統日志記載內容
建議日志內容中增加有關記賬科目和金額的信息,有助于驗證核算動態化與結果的一致性。詳細顯示有關會計主管改變系統參數的信息,將系統參數設置納入監督范圍,增強監督內容的全面性。
(四)試點開發實時監控系統
建議總行試點開發實時監控系統,向監督人員提供實時監控窗口,使監督人員可以直觀、清晰地對資金流向、流量進行實時監控,可以隨時查詢每位業務人員的工作狀態、所處的操作環節、正在進行的業務操作等。用實時監控輔助系統日志監督,更好地推進動態化監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