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高校新媒體資源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新生力量,高等院校作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陣地,依托新媒體資源建設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夯實新媒體傳播基礎、提高新媒體資源的引導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優化新媒體資源配置三個方面展開了新媒體形勢下如何建設和諧健康校園文化的論證。
【關鍵詞】新媒體 和諧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001-02
一 校園文化的含義及作用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當前,努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社會主義時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使高校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示范區,對于推動高校文化建設的發展,促進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和辦學理念的創新,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身心素質全面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
校園文化體現了大學理念的核心內容,支配著高等教育的生存與發展,體現了高等教育的教學規律和發展規律,制約著高等教育目標的確定和方向、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確定和選擇以及教育管理的價值取向。校園文化在這些方面顯示了其卓越的導向作用,而這些影響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中最集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功能則是對大學培養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積極投身于社會建設的優質人才。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校園文化在網絡等校園媒體的傳播中不斷豐富、不斷創新,校園文化之間相互融合,對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也躍至更高的層面,大學與社會之間逐步縮小距離,形成“分享與互惠”的有利關系。
2.校園文化的調節作用
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不同的時期校園文化的重心不同。當今信息化社會的校園文化自然指向了信息化、媒體化、全民化、個性化和國際化。這種系統化、規律化的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為其邏輯起點和價值歸宿,并作為衡量大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標準,對于在教學過程和校園生活過程中學生形成的學術素養和道德品質給予正確的引導,對于出現偏差的思想和行為給予積極的糾正,對校園中不利于學術素養培養和思想建設的行為進行正向調節,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全面提升大學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質量。
3.校園文化的激勵作用
隨著社會發展的信息化、知識化,校園文化的數字化、媒體化趨勢也逐步加快,校園文化的發展逐步傾向于服務于實踐、面向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即實用性、開放性、社會性。在校園文化的指引下,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廣泛地調動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實干精神,傳承和發展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非凡的思想價值、深遠的社會意義的校園文化。
二 高校新媒體資源對校園文化的促進作用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雖然至今學界還未對新媒體的定義加以明確,但對其主要內容達成了共識,即新媒體是利用現代化的、先進的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以及有線網絡等渠道向用戶提供信息的傳播形態和媒體,主要以各大網站、手機媒體、數字雜志、電子書、移動電視、博客、微博、微信、數字圖書館等為主要形式,被稱為“第五媒體”。與傳統媒體形式相比,新媒體資源具有信息快捷、使用方便等特點,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獨當一面,必然會引起校園文化的連鎖反應,促進校園文化發生漸進式的變革。
1.高校新媒體承載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
在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過程中,網絡社會已經成為人類生活與工作的“虛擬空間”。當這種“虛擬”逐漸被廣泛化、普遍化、簡單化,它也就變為一種真實存在,成為現實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新媒體作為網絡資源的集合體,諸如微博、博客、微信、學習軟件、電子雜志等網絡和手機媒體,凝聚了高校教育教學、組織管理、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基本內容,成為當代高校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數字圖書館、數字電視等教學手段傳播的及時性和廣泛性,促進了其對校園文化的傳播和引導,提升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宣傳速度和培育質量。高校新媒體在宣傳校園建設及發展的過程中,無不滲透著校園物質文化的深刻內涵,行為文化的勇敢正義;在學校教學、科研、管理等領域傳達著高校教學理念、組織管理和制度文化;在校風校訓的宣傳中,傳遞著高校以人為本、塑造高尚品德和美好心靈的精神文化。高校新媒體的虛擬性正是迎合了校園文化的無形性存在,捕捉了校園文化高屋建瓴的統領作用,成為校園文化的傳播媒介和物質載體。
2.高校新媒體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重心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媒體的形式逐漸多元化,網絡等新媒體形式成為傳播校園文化的主要方式。高校新媒體不同于一般傳統媒體,它是數字化、信息化趨勢引發的媒體變革與發展的產物,具有方便、快捷等特點,科技化、專業化、普遍化趨勢增強,其所凝結的思想宣傳和文化指引作用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新媒體承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和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堅定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和信仰,指引高校的思想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對維護校園安定團結、推進高校學術科研水平的提升、提高師生的共同文化積淀和道德素養,形成和諧有序的大學氛圍等都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3.高校新媒體傳播校園文化的思想精髓
以先進的文化武裝高校師生隊伍,以高尚的思想塑造當代大學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高校新媒體作為高校思想傳播的工具,對校園文化的內涵和狀態加以宣傳和表達,形成系統的思維特點、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逐步潛移默化地深入到高校師生的觀念中,從而成為具有強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的廣闊內涵從不同方面和角度被高校新媒體挖掘和解讀,進一步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含義,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實踐價值,促進高校師生在學習和工作中遵循校園文化的思想主旨,把校園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社會主義的思想意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飽滿的精神狀態、文明的行為方式,促進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儲備實力雄厚的后備生力軍,輸送源源不動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撐。
三 依托新媒體資源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途徑
高校新媒體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傳播工具,校園文化凝結了高校新媒體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內涵,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形成了校園文化和高校新媒體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機共同體。因此,依托高校新媒體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優化高校新媒體的組合方式,整合高校新媒體資源,是建設健康文明、和諧有序的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
1.加強健康網絡建設,進一步夯實校園文化媒體傳播的基礎
網絡已成為當今高校普遍的媒體設施,師生在“虛擬空間”中展開日常交流和社會互動,形成虛擬環境和現實生活的交叉層疊,從而對現實社會中人的發展與社會化進程、社會角色扮演與社會關系多元化發展等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利用網絡的優勢,加強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事業中的應用,為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另類空間”。與報紙雜志、校園廣播等媒體形式相比,網絡自有傳統媒體形式無法比擬的優勢,微博、微信等各種互動軟件以及游戲、學習軟件都成為師生學習與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但這并不能掩蓋網絡媒體的一些弊端。尤其是對于高校大學生這個群體而言,他們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認識事物和判斷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弱,對于網絡上應接不暇的龐雜信息和接踵而至的媒體炒作缺乏客觀正確的分析判斷,因而容易受到錯誤的引導而誤入歧途。因此,提高高校網絡建設的健康水平,是夯實和諧文明校園文化的基本前提,適當屏蔽一些不良網站、清理網站垃圾和低俗信息,提高大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文明有序、健康向上的外部環境。
2.正確定位校園文化特色,加強高校新媒體的引導和服務功能
高校新媒體對校園文化的宣傳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校園文化的形成和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僅僅依靠高校媒體的優勢就能系統化、觀念化的。高校新媒體應該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動態,在宣傳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轉變原有的“灌輸”為“引導”、“宣傳”為“服務”、“被動”為“主動”,凸顯高校新媒體的承載和橋梁作用,引導師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服務師生、服務教學、服務社會,主動承擔起校園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校園文化依托于高校新媒體的實效性和廣泛性,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風格,并且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的校園文化指日可待。校園文化的正確定位和正確引導,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校園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為高校的招生、管理、教學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糧,對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品牌實力,躋身國家一流大學之列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3.整合各種新媒體資源,進一步優化新媒體的管理和應用方式
高校新媒體資源豐富多樣,僅僅依靠某一種或某幾種媒體資源建設校園文化實乃不智之舉。校園文化滲透在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強各種新媒體資源的整合,多管齊下,才是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新媒體資源各有優缺點,如何發揮新媒體資源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整合的最大效能,是高校在新媒體設施建設方面需要考慮的問題。本著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原則,如何優化新媒體資源配置,避免重復建設、避免置而不用、避免盲目攀比,建設低碳節能型的新媒體資源庫,從而為媒體的管理和應用提供簡易便捷的空間。新媒體的管理和應用同樣需要結合校園文化的主旨和媒體設施的特點,利用校園網絡論壇進行專題討論或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解答,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交流平臺;在校園網站及學院網站建設中宣傳學校先進人物事跡,進行人物專訪或者專題報道;開通校園、學生會及社團等各類學生組織的官方微博,設置自由討論板塊,對國家大事、社情民意進行及時報道,力求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設計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欄目對高校大事小事進行特色報道,充分發揮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從而為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正確的思想指引和價值導向,建設健康文明、和諧有序的高校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李霞.淺析新媒體資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新聞知識,2012(1)
[2]陳麗.數字化校園與E-Learning[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戚攻.網絡社會的本質:一種數字化社會關系結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4]張英杰、楊延生等.高校媒體整合與校園文化引領[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