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目標和方案設置對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物理師和醫學儀器開發人才緊缺的背景下,本文結合南華大學近年來具有核醫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對四年制具有核醫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 核醫特色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R3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012-02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是生物醫學、理工學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交叉邊緣學科。眾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涉及理工學科和生物學與醫學分支,但沒有一所高校(研究所)能夠涉足其全部領域,一般都依托本校(研究所)的優勢學科側重發展。
我國現在急需醫學物理師和醫學儀器研發人才,目前我國每百萬人口中的醫學物理工作者不到1人(發達國家已達到13人),醫院中醫師與物理師的比例是8∶1(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某些科室內,該比例已經達到1∶1),綜合素質也急需提升。這說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核醫結合人才培養方式仍然大有可為。
在醫學儀器研發方面,我國目前的自主研發大多局限于技術已經很成熟的中低端設備。國內很多醫療儀器公司和研究單位在近幾年大量投資,力求自主開發國產高端設備。這說明國內醫學儀器設備研發人才供不應求,而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很大變化。
就國內情況而言,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大多數研究限于普通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的探索及改革,以及醫學院校如何培養生物醫學工程人才等方面,對于核醫結合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幾乎沒有文獻提到。醫學院校開設的與物理師相關的專業往往不屬于生物醫學工程范疇,但其人才培養的目標與本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部分相似,可作為借鑒。
一 南華大學核醫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背景和培養目標
南華大學的核技術學科是湖南省重點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湖南省特色專業。生物醫學工程于2000年在核科學技術學院成立。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始終發揮學校核學科優勢,堅持核醫特色,將傳統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與核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許多畢業生在各級醫院里從事物理師、放射醫療設備維護等工作。2009年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調整到電氣工程學院后,在電子信息領域又有了新的學科優勢。
面對這樣的機遇與挑戰,南華大學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本校專業優勢,在堅持核醫結合特色的同時,大力發展醫學儀器方向,實現重基礎、寬口徑、注重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這對于本專業的生存與發展、人才素質和競爭力的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核醫特色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于讓學生成為掌握傳統生物醫學工程的理論、技能和方法,以及核科學技術、生物物理、放射生物學基礎知識,具有發展潛力、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技能,適用面廣、素質良好的理工醫結合的復合型高級技術及管理人才。學生具備生命科學與電子、計算機等信息科學、核科學技術相關的知識理論,以及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勝任生物醫學工程師和放射物理師的工作。
二 核醫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1.核醫特色的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一個學校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是指導教師進行專業教學和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指針。結合南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多年的發展經驗,以及新形勢下的學科優勢,借鑒國內高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經驗,力求解決基礎與專業、理論與實踐、主干學科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優化教學計劃與結構,開展新型教學和實踐模式。
在教學計劃中,兼顧電子信息、核物理及醫學生理等方面,開設有生物醫學信號處理、醫學成像技術與圖像處理、核醫學儀器與方法、醫學電子儀器原理、系統解剖學、生理學、放射生物學、腫瘤放射治療劑量學、醫學影像設備學,其中腫瘤放射治療劑量學、核醫學儀器與方法為特色課程。根據現有專業學術背景、用人單位和學生的反饋以及一線教師的意見,對教學計劃進行合理設置,是核醫特色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根據核醫特色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備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表達的能力;熟練掌握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基本原理及設計方法;掌握醫學、核科學技術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醫學儀器的構成原理;掌握腫瘤放射治療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科學研究和運用現代信息資源的能力。
2.探索專業課分類選修模式
開展指導性分類選修的教學模式,注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根據學生自身興趣,高年級專業課將按物理師和醫學儀器兩個方向進行分類教學,其教學重點各有側重。物理師方向專業教學將側重于放射生物學,腫瘤放射治療劑量學、核醫學儀器與方法等課程;醫學儀器方向則側重于醫學電子儀器原理、生物醫學信號處理、醫學成像技術與圖像處理、計算機程序設計等課程。將專業選修課進行分類,是為了讓學生對未來從事的工作或研究的方向有清晰的定位,同時也將不同專長的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進行了均衡,拓寬了專業口徑,避免專業面過于單一而影響就業。
3.改革原有的實習方法,探索新的實踐教學模式
在校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踐教學的質量。實踐教學包括:金工實習、電工電子實習、CAD訓練、與理論課程相關的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對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單片機原理,增加實驗課時,課程成績評估中加大實驗成績比例。根據指導老師的專長精心設計重點專業課程的課程設計,并單獨列入教學計劃。生產實習是學生綜合能力鍛煉的一個重要環節,同實習單位一起探索更加有效率的實習方式十分重要。畢業設計選題兼顧指導教師學術專長、學生個人興趣及其意向的工作領域,提高學生做畢業設計的熱情和主觀能動性,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
除了傳統實踐課程外,根據專業方向的不同再進一步細化實踐內容。建議與多個醫院和醫學儀器公司聯合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物理師方向的實踐內容加入放射治療計劃設計實踐,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在醫學放射科系完成;醫學儀器方向的實踐則在電子系或與醫學儀器公司合作完成。
4.逐步發展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常規教育模式相比較,在其實現的主要目標上具有更深刻的內涵與擴展的外延。將產學研結合運用到人才培養中,以培養具有一定生產實踐經驗的實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開展以教學育人為核心的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核醫特色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取課堂教學、探索研究與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的方式,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人才培養與醫院、科研單位有機結合、協調發展。
三 結束語
在堅持核醫特色的基礎上,做到依托學科優勢,以學生為本,體現重基礎、寬口徑,交叉復合、強化專業的特點,特別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發揮南華大學核技術和電子信息學科優勢,拓展新的發展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和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培養,形成專業特色和優勢,得到了學生和用人單位的認可。在我國缺乏物理師人才的背景下,核醫特色生物醫學工程人才的培養方案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俊、馬千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學物理課程設置意義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6):1
[2]王能河、鄒衛東、梅賢臣.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保障[J].咸寧學院學報,2009(4):104~106
[3]尚觀華.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中的“教育性”與“經濟性”[J].高等職教,2012(25):21~2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