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醫學科學技術全球化已成為一種趨勢。勝任力是一種新興的素質觀或能力論。基于勝任力理論的地方醫學院校創新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既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世界一流的知識結構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學對全球化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勝任力理論 創新 外語人才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014-02
一 引言
近年來,醫學科學技術全球化已成為一種趨勢。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時期建設發展的需要,我國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多,參加的人數在不斷地增長,與會者的綜合素質也越來越高。高素質的創新型國際化醫學人才,除了具備過硬的醫學專業知識外,還需較高水平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學術語言交流能力。于是,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國際化醫學人才,便成為我國地方高等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綜合英語素質培養是國際化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高等醫學人才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競爭、合作的基礎。大學英語作為醫學院校一門公共必修的基礎課程,在新形勢下,其培養目標與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及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是一致的。大學英語在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一直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地理位置的影響及我國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目前我國各高校之間尤其是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大學英語教學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與新形勢下國際發展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地方醫學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培養創新型外語人才應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培養醫學專業知識/技能與綜合英語素質兼備的國際化醫學人才是當務之急、時代所需。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二 勝任力理論
勝任力是一種新興的素質觀或能力論,西方學者一般用competence或competency表示勝任力概念。勝任力理論的鼻祖是“管理科學之父”Taylor,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時間-動作研究”。他提出通過分析工人的工作行為(動作)來增加工作產量,從而達到科學管理的目的。這是勝任力理論的雛形,但他沒有區分勝任力與其他能力。直到20世紀70年代,McClelland在大量實踐中看到學業測驗以及智力和其他能力測驗很難預測職業成功或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勝任力的概念,指出應該用勝任力測試取代智力測試等傳統的能力測試方式。之后,勝任力作為一種關注工作崗位、指向卓越績效的能力觀,從其他能力研究中獨立出來。20世紀90年代關于勝任力理論的研究在西方社會受到了學術界、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勝任力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進入我國學者的視野的,我國那時起才開始引入勝任力概念,到目前為止也就十來年的時間,與西方國家相比,這方面的研究還相對滯后,可查的最早涉及勝任力的文章發表在1998年。我國對勝任力這個概念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如勝任力、勝任特征、勝任素質、勝任能力,也有直接譯成能力、素質、才能等等。勝任力的構成可以用冰山模型來描述——知識和技能是冰山的水上部分,是相對較為表層和外顯的個體特征,被稱為基準性勝任力;而自我概念、特質、動機/需要則是個性中較為隱蔽、深層和中心的部分,是冰山隱藏在水下的部分,隱性特征是決定人們行為表現的關鍵因素,被稱為鑒別性勝任力。
三 基于勝任力理論的創新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
大學英語教學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基本上是相對獨立、缺乏連續性的。我國對大學的醫學英語教學,既沒有完善的統一的課程體系設置,也沒有針對性很強的專門系列教材,更談不上系統完整的綜合英語素質培養體系。目前國內的醫學英語教學比較散亂,對醫學生綜合英語素質的培養還普遍缺乏通盤考慮和系統研究。此外,醫學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綜合英語素質的培養上還沒有構成一個各有側重而又相互聯系、循序漸進的完整體系。基于上述原因,大學英語教師的勝任力和勝任模式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目的。根據勝任力理論的原理,筆者認為,地方醫學院校創新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應從教師勝任力模式著手,而教師勝任力是指教師的人格特征、知識和在不同教學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學技巧及教學態度的綜合。教師勝任力模式是指教師這一特定角色為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而具備的勝任特征的獨特組合,它是針對教師的職業表現和任務要求而形成的一組特征。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教師的勝任力和勝任力模式也應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提高和改善。作為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師,應根據本校醫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打破舊的教學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創新型勝任力教學模式。教師勝任力模式的完善,有利于教師勝任力的提高。教師創新型勝任力教學模式主要包括:
1.教學理念
我國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對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加大改革步伐,以適應新形勢下全球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制定出新的教學理念,以便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徹底扭轉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的不良局面。事實上,大學英語課程盡管投入不少,但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學生的交際能力更是令人擔憂。造成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嚴重滯后,有些學生雖然通過了大學英語六級,可一旦到了真正用英語交際時就成了啞巴。因此,新時代醫學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理念應秉承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聽說領先、讀寫并進的原則,以培養實用型的外語人才為目標。
2.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是實現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它的合理與否對教學效果和教育資源的運用有著重要的影響。大多數老師和學生都認為目前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過于單一。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學習主體,為滿足全球人才專業型+復合型需要,根據醫學專業學生比較缺乏文科知識的特點,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應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為指南,既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又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在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適當給學生增加文學、社會科學、跨文化交際、禮儀學等課程,擴大醫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減少或避免學生在英語交流時因文化差異等而導致的語用錯誤。總之,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可以“以學生為本、以就業為先”的原則;采用“精簡輸入課、壓縮必修課、增加選修課、更新課程內容”的辦法進行設置,以提高創新型外語人才的培養質量。
3.教學模式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采用聽、說、讀、寫分開授課的形式,學生語言輸入的形式顯得比較單一。顯然,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無法達到教學目標,因此,我們的教學模式應該根據新的教學理念和課程設置而改變。目前地方醫學院校培養創新型外語人才的教學模式應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把傳統的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整合在一起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分課型,除了課本,還應盡量采用多媒體、自主學習平臺、電臺及網絡資源,以英語交際能力培養為主,突出專業能力培養,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突出學生團隊意識和服務意識培養,形成以“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重特色”為特征的應用型本科大學英語人才培養模式。
4.工作策略(師資培訓)
教師的勝任力對學生的影響程度非常大,它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學生。教學與科研是相互的統一體,科研對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在實踐創新型教學模式的同時,應該做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使學生真正學到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個人專業發展,遵守職業道德,拓展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建構專業人格,形成專業思想,發展專業自我。
5.教學手段和方法
靈活豐富的教學方法和先進多樣的教學手段是實現創新型教學模式的必要保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等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信息量大、方便交流的語言學習環境。結合醫學生的特點和不同水平,采用適合學生的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信心,充分利用語言學的認知理論、圖式理論等,提高教學技巧,重視學生的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能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
6.考核方式
創新型教學模式還應改變以往的終結性評估——對老師的教及學生的學進行最終評價的模式,把單一的終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相結合,采取分項考核與綜合測評相結合的方法。形成性評估是分析性的,形成性評估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和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為進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技巧的學習上,評價的結果主要供那些正在進行教育活動的教育工作者參考;終結性評估是綜合性的,終結性評估考查最終效果。因此,它是對教育活動全過程的檢驗,一般在教育過程結束后進行,它希望最后獲得的資料有較高的概括程度。只有把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結合起來,才能真實地觀察到學生的成長過程,才能客觀地反映教和學的效果。
四 結束語
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人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文化及各種思潮的激蕩與沖擊,全球化人才的培養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基于勝任力理論的地方醫學院校創新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既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世界一流的知識結構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學對全球化人才的培養。我院自建立并實施國際化醫學人才綜合英語素質培養模式以來,還開展了雙語教學實踐,進行了跨學科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新嘗試。在大學基礎英語教學與研究的基礎上,專門拓展了作為ESP的醫學英語詞匯與口語教學的實踐和研究模式,不僅為培養國際化醫學外語人才奠定了基礎,還鍛煉和培養了一大批跨學科教學科研人才。該模式的建立對國際化醫學人才的培養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相信隨著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對于我國高等教育其他專業的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陳丕.國際化醫學人才綜合英語素質培養模式初探[J].醫學教育探索,2010(12):1672~1675
[3]林穎.我國勝任力研究十年[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0(5):84~89
[4]Dineke E.H.,Diana H.J.M.,Ineke H.A.P.,etc.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compet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 2004(2):253~268
[5]謝曄、周軍.民辦高校教師勝任力模型及勝任力綜合評價[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0(7):80~8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