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這一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經管類專業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一直是困擾高職教育的一大難題,本文就目前國內學者對于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所做的研究進行了述評。
【關鍵詞】高職 經管類專業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024-02
一 關于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特征的研究
國內很多學者經過研究后發現,經管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在目標、內容、形式等諸多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工科專業的特點。
第一,從實踐教學目標看,經管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技能的培養上更加注重對學生心智技能而非動作技能的培養。
第二,從實踐教學內容看,經管類專業的職業技能往往涉及相關性不密切的崗位群,且管理、服務對象一般是人而非物,其職業活動領域的內涵往往不易明確,規范性和流程性都不強,經驗成分或“潛規則”較多,一般無清晰的文本描述。工科類專業的職業技能一般只涉及工具設備的使用和操作,其職業活動領域(工作手段、對象、環境)的內涵易明確,規范性和流程性都較強,往往有清晰的文本描述。
第三,從實踐教學形式看,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主要以實習、實訓兩類實踐教學為主,沒有或只有少量的實驗教學。實習主要是在企業真實的環境中進行頂崗實習,實訓則主要在校內進行生產性實訓。
第四,從實踐教學條件看,經管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活動對情境具有較強的依賴性,最理想化的要求是學校能營造真實的企業經營環境,以有利于實施實踐教學。在實際操作中,學校很難成立實體性質的企業來為教學提供服務,而使用校外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也較困難。所以,經管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更多的是以校內模擬實訓為主渠道,建立模擬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來強化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完成校內實訓后,一般是通過同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來開展頂崗實習教育。
二 關于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類型的研究
國內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較多的實踐教學類型,綜合起來,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分析型實踐教學。分析型以案例教學法為主,案例教學法主要是讓學生接觸各種各樣的實例,學會運用已學的基本原理、知識和方法,鍛煉和提高學生在實際經濟管理中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從事實際管理工作的能力。
第二,驗證型實踐教學。此類實踐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經管類專業的基本技能,實踐教學地點一般在校內的實驗實訓中心進行。如會計的記賬憑證的填制、登記賬簿等;國際貿易單證中的信用證、商業發票、裝箱單等各類單證的正確填寫。
第三,模擬型實踐教學。模擬型又分情境模擬型和軟件模擬型。情境模擬型又可稱為體驗型,如會計實習的綜合模擬,營銷專業成立商務模擬公司進行綜合營銷活動;軟件模擬型又可稱為實戰演練型,如國際貿易軟件、市場營銷模擬軟件,綜合實力較強的學校還建立了ERP綜合實驗室進行模擬教學。
第四,任務型實踐教學。任務型是將一項任務讓學生獨立完成,從信息的收集、方案設計與實施到完成后的評價,都由學生具體負責,教師只起咨詢、指導與解答疑難的作用。如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項目小組,要求學生就某企業在某一區域內的市場產品銷售展開調研和預測,教師確定工作任務,并要求學生按照設計的任務完成。
第五,實戰型實踐教學。實戰型是讓學生在企業里進行相應環節的實踐操作。實戰型一般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實施實踐教學,通過建立利益共享關系,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
三 關于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
如何構建實踐教學模式一直是制約高職經管類專業建設的瓶頸,國內眾多高職院校結合本校實際對實踐教學的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
重慶工商大學的樊華認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技能型人才,所以其課程體系傳授的應該是過程性知識,即主要解決“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問題,因此他提出,應通過挖掘學校、教師、行業與企業資源,利用多個實訓平臺,構建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5418”整合實訓體系。該實訓體系由五個實訓平臺、四條實訓線和十八個實訓點構成。五個實訓平臺是指教室、實訓室、模擬策劃公司、校園和企業;四條實訓線包括模塊實訓線、技能競賽線、綜合實訓線和畢業實習線;十八個實訓點由案例分析點、專業模塊講座點、參觀考察點、實訓室演練點、實訓室操作點、項目模擬操作點、項目實際操作點、營銷策劃比賽點、廣告創意比賽點、銷售技巧比賽點、專業征文比賽點、職業資格認證培訓點、模擬策劃公司點、校園勤工助學點、假期分散實習點、頂崗操作點、畢業實習點和就業點構成。
為了使經管類專業的學生能更好地適應從業崗位的執業素養要求,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嚴軍提出應將崗位標準和國家職業標準植入實踐教學中,構建“崗、證、訓合一”的“1234”實訓體系:“1”是指所有的實訓項目、實訓課程標準、實訓指導書必須遵循崗位任務和行業技能標準的要求。“2”是指以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為主線培養人才。“3”是指構建三個課堂軸心。第一課堂是指課程實訓、項目設計、校內綜合實訓等校內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課堂是通過培訓考證、自主實踐、技能競賽等,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團隊精神、創新能力、職業意識等綜合素質。第三課堂則是到企業現場教學、市場調研、產學合作教學、校外崗位實踐等,在真實職業環境下,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相關職業素養。“4”是指圍繞四個節點來設計教學內容。一是基礎素質訓練,包括職業道德、創造性思維、就業指導等;二是職業基本技能訓練,包含口頭能力、計算機操作等;三是專業技能訓練,是從事某一職業崗位需要的專業能力;四是職業綜合能力訓練,是適崗的綜合能力訓練,培養學生專業運用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紀律觀念等。
也有學者針對企業不愿意接收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到企業進行業務和管理實習的現狀,提出要強化校內仿真實訓的思路,比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汪治提出了在校內進行“四階段”實訓的模式:第一階段“感性認知實訓”,運用各種企業經營管理類沙盤或實訓項目,組織學生深入體驗、感性認知企業和企業經營與管理活動。第二階段“理性深化實訓”,在學習了相關課程后,再運用各種企業經營管理沙盤、企業經營管理類教學軟件或實際的工商經營管理活動,營造情境、深入體驗,深化理性認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能力與要求。第三階段“綜合提升實訓”,開展專業綜合業務實訓,親歷實踐,理論、技能、素養與管理能力全面提高。第四階段“準就業頂崗實訓(實習)”,結合學生就業進行頂崗實習,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全面地實踐、應用、反思、升華。“四階段”實訓模式主要是利用模擬的手段進行業務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訓練,并在四個階段的實訓中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相關的應用性理論知識。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的涂先鋒、吳曉志認為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訓不能僅限于仿真、模擬的層次,應該給學生營造出全真的企業環境進行實踐教學,因此他們提出經管類專業的實訓應在校內建設經營性實訓中心,引進校外合適的孵化企業,讓學生在全真的經營環境中進行實訓。
雖然各職業院校的實踐教學模式各有特色和側重點,但總體上都是對國家關于高職教育要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改革思路的具體實踐。
四 關于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實施要素的研究
筆者認為,任何一種模式的實踐教學,其實施都離不開三大要素:實踐教學課程、實踐教學師資和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課程解決教什么、學什么的問題,實踐教學師資解決由誰來教的問題,實踐教學基地解決在什么地方教的問題。
縱觀國內學者對高職教育課程的研究,其大致經歷了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浪潮始于20世紀90年代,課程改革重點強調建設學科體系和實踐體系雙軌制的課程體系,理論課程以“必須、夠用”為原則來裁減教學內容,并增加實踐教學學時,尤其是集中實訓環節;第二次浪潮產生于21世紀初,課程改革的重點強調建設能力本位的模塊化的課程,各專業普遍確立了由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課程構成的實踐課程體系;第三次浪潮產生于2004年左右,開始探索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和項目化的行動導向的課程體系,這種課程設計方法打破了傳統學科系統化的束縛,將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聯系起來。高職經管類專業的實踐課程經過以上三次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其共性的問題是:對職業能力的認識比較狹隘,過分強調培養職業崗位能力的“成器”教育,忽略了高職教育的本質在于人的素質提升的“成人”教育;“能力本位”的課程思想占主導地位,更多地將目標聚焦在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上,忽視了對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素質的培養。
“雙師型”師資隊伍是保障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沒有高素質的實踐教師隊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就是無源之水,而高職經管類專業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差又較為普遍,因此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各高職院校的當務之急,這是研究學者的共識。因此如何才能加快這支隊伍的建設,是目前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
很多學者都認為一方面要通過從外部引進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管理專家和技術能手補充到教師隊伍當中,這是提升實踐教學水平立竿見影的舉措;另一方面要通過派遣專任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從內部培養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在實踐當中,有些職業院校沒有把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擺在重要的位置而給予應有的重視,對教師走出校門到企業實踐和體驗沒有相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對教師的考核和收入分配仍然以課時量為主要杠桿,使教師對下企業實踐缺乏積極性,所以如何建立教師向“雙師型”努力的考核激勵機制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在實踐當中,還有些職業院校比較重視教師“雙師素質”的提高,特意調整出整個學期的時間讓教師到企業頂崗,但效果也并不理想,如有些教師實踐時間得到了保證,卻不夠深入;有些教師連實踐時間也不能保證,屆時拿一張實習單位的證明到學校交差而已,因此如何建立教師下企業實踐的監控機制確保教師實踐的質量,也是一個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問題。
實踐教學基地是高職經管類專業開展學生實習實訓工作必不可少的載體和平臺,經管類的實踐教學基地主要分為校內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內基地主要是供學生課程單項實訓和專業綜合實訓時使用,從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情況看,校內基地的建設基本是以機房和模擬環境仿真實訓為主,這和企業真實的工作情境及工作流程還是有距離,因此如何在校內開展實戰式的全真實訓,是今后各大高職院校努力的方向。校外基地主要是為學生參觀、走訪為主的認知實習和學生頂崗式的畢業實習提供場所,但在目前校企合作建設校外實踐基地的探索中,學者們發現普遍存在著企業“冷”、學校“熱”的問題,產生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企業覺得沒有從中獲益,所以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過程當中,如何從企業的利益點出發,建立一個互利雙贏、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茍建華等.基于專業群理念的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問題的改革探討[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8)
[2]樊華.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經管專業整合實訓體系探索——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0)
[3]李旭穗.高職經管專業“崗證訓合一”的“1234”實訓課程體系構建[J].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