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想信念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最集中表現。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促進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理想信念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如何有效進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也是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之一。有效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關系重大,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審時度勢,剖析時政,發現問題,尋找對策,為祖國培養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我們必須尋求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對策和實現路徑,這關系到國家前途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重視其重要性。本文主要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遇到的問題,以及探究其有效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 理想信念教育 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034-03
一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意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以下簡稱意見)。①《意見》強調了高校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和主要任務。《意見》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大學生,開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同時,要積極引導大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使他們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
由此,提出了一個“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關乎社會主義教育全局性、根本性的戰略問題。這一問題始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核心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意見》中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這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點和歸宿。其突出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務,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靈魂”的作用。②有學者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意義:一是從大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重要意義;二是從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來看重要意義;三是從大學生未來在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來看重要意義。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對學生的人生意義也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在歷來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每個人的理想信念被迫提到了過高的高度,每個人理解的理想信念就是為社會作貢獻。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意義更為深遠。
二 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遇到的問題
1.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遇到的時代挑戰
當今時代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遇到了各種有利的有形和無形條件,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在國際國內思想和意識形態的激烈角逐中中西矛盾斗爭更加尖銳復雜。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這要求我們必須確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這有利于大學生樹立自強意識、創新意識、成才意識、創業意識,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
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因受市場主體利益的多元化、市場競爭中的急功近利,市場利益分配制度以及等價交換原則泛化等因素的影響,社會上普遍存在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在利益驅動下,也出現權錢交易、貪污腐化等社會丑惡現象。這些思想和現象易導致大學生把對理想信念的追求轉為一種功利性的個人價值實現,為我們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制造了困難。④
2.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和追求多元化,需深入研究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對象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擴大,國內外的各種思想文化也大量涌現。當代大學生是完全生活在改革開放中的群體,因此他們相較于前輩們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特點。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入,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等問題。⑤當代大學生的主要特征體現在富有個性、思想活躍、責任心不強、獵奇心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建立在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適應新時期大學生思想特點等方面的基礎上,才能收到實效。有學者根據自己教學工作實踐與研究認為有部分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問題上存在著片面、模糊乃至錯誤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懷疑主義”;第二“功利主義”;第三“虛無主義”。⑥
3.面對時代與教育對象出現的新變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須及時適應
面對時代以及教育對象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及時調整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這樣才能牢牢抓住青年一代。目前,我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仍然存在層次模糊、教育手段落后、社會生活化不足、教育效果不明顯等問題。這些都是我們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有學者單獨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為切入點,提出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存在抽象化的問題,即將理想信念教育這一具體教育實踐活動抽象化、表面化,表現為單純局限于書本、文件、講壇、會議室等狹隘范圍的失去現實生活內容、脫離實際的抽象理論論證和口頭說教;表現在以傳統抽象的理論原則代替對現實的分析、把理想信念教育等同于傳統的知識教育、把社會現實排斥于理想信念教育之外、把個人理想排斥于理想教育之外等幾個方面。⑦
目前,高校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不夠,沒有充分認識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義。很多高校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全社會關心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最為普遍的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大多數高校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整個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始終的重要性。
三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教育策略
1.理想的理論高度與現實意義相銜接
由相關調查可知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一定的模糊認識,在理想信念方面有弱化趨向;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比更具有優越性”這一問題僅有30.3%的同學選擇“同意”;有64.2%的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感到乏味。⑧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人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大學生受市場經濟消費主義影響,在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情況下認同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和價值觀。任何人都會被眼前的現實所迷惑,當代大學生就面臨著這樣的情況,由于眼前的優越物質生活條件,對社會主義文化價值則產生了認同危機。在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影響下,很多人讀大學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了金錢與地位。
面對現實的情況,我們不得不考慮怎樣做好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度與現實社會庸俗化追求之間銜接的問題。這一點是必須深入考慮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高度而忽視或無視現實的庸俗化的理想追求。忽略現實問題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必然與社會產生脫節,導致理想信念永遠是遙不可及的,而現實生活追求又是每個人所必須面對或者說是最想追求的。因此,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審視思考教育的目標定位、教育內容設定、教育主體適應、理想信念形成環境等方面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讓學生明白理想信念與個人追求的理想目標并不是沖突和對立關系。
2.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更要體現人文關懷
中共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通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兩個新名詞,我們也可以看到政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思想上武裝人、教育人,更要體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人文關懷內涵層次較豐富,其中關鍵的幾點是承認人不僅作為一種物質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存在;承認人無論是在推動社會發展,還是實現自身發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承認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統一、作為手段和目的的統一;尊重人的主體性;關心人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文關懷是一種充滿愛和情感的現代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人文關懷體現的是對生命的一種關愛,對人格的一種尊重,更強調對人性的關懷,其核心在于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培養大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的育人活動,應該以“人文關懷”為主線。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體現人文關懷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理想信念教育理論知識的僵化,及流于形式。理想信念的目標不僅僅追求集體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各種商業思潮和文化繁蕪的時代,如何要求人們達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境界。總體來看,我們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追求的多是奉獻,這樣必然導致理想信念教育出現與現實脫節的情形。因此,這樣的教育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更多的體現人文關懷,從社會實際、個人實際出發來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是注重個體的差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是具有各種需求、存在著個體差異的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現實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此并沒有足夠的認識。⑨最后在教育方法、形式和環境上注意體現人文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僅是專業課教師,更是學生生活上、學習上的引路人和指導者。更多是我們要學會與學生真心相處,用各種手段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在此前提之下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3.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
和諧、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載體,和諧包容的校園文化環境是以寬松、和諧、美感為基礎的人文氛圍,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引導或者約束人的行為。通過校園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來進行滲透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精神性和思辨性的特點融入大學生生活中,有機地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在因素,使之成為一個開放的、立體的、網狀的教育環境。⑩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環境體現在學校制度環境、人際交往環境、教學服務環境、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環境等。校園制度環境更多體現的是引導教育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充滿禁止性的管束;人際交往環境上形成人格上和情感上平等、寬松、活潑的人際關系環境;教學服務環境要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去思想、去探索。在服務環境上,樹立充滿人性化的環境氛圍,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要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以學生認可不認可、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要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重點解決學生最關心,關系最密切的實際問題,急學生所急,想學生所想,以客觀事實和腳踏實地的工作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感召力。○11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多種媒體手段,發揮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12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媒介化”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而面對新形勢下的新挑戰,如何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有效地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教育工作,對開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大意義。隨著網絡日益普及化數字電視、網絡、3G手機等載體的蓬勃發展,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國內學者在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研究上存在嚴重的不足。網絡等新媒體的最大優勢在于其主動性、時效性和互動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提高教學效果。○13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24號)明確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努力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高校輔導員、班主任作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直接面對和接觸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既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又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更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方面更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 釋
①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中國教育學報,2004.10.15
②葉宏等.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大家,2011(15):93~94
③王忠橋.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義[J].理論前沿,2000(19):29
④王文利、白向寧.新形勢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境遇及方式探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6(4):36~40
⑤王小兵.當大學生理想信念問題研究[J].中國冶金教育,2008(1):55~57
⑥王文利、白向寧.新形勢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境遇及方式探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6(4):36~40
⑦杜菊輝.理想信念教育內容抽象化問題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4):38~40
⑧蔡秀敏.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認同的現狀調查及思考[J].湖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1):69~71、80
⑨⑩武玲娟.論以“人文關懷”為主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08(1):77~80
○11李茂訓.論人文關懷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中的重要性[J].前沿,2006(9):107~109
○1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3楊華春.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論觀察,2010(6):119~120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