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人畫萌芽于唐宋,發展于元,盛于明清。文人畫重視主觀意趣和筆墨風格的表現,注重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表達,以繪畫的形式來抒發作者內心的思想感情。中國文人畫使繪畫由傳統的模仿轉化為符號性的傳遞,使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走向了表現性藝術的道路。
【關鍵詞】文人畫 發展 特點
【中圖分類號】J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058-02
一 中國文人畫的特點
文人畫與其他畫種相比最重要的特點是文人畫注重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表達,它以繪畫的形式來抒發作者內心的思想感情。文人畫從描寫物象來看側重于山水花鳥;從創作手段來看側重于簡括的即興式的書法。文人畫的作者希望能通過繪畫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思想情感,目的遠遠超過了繪畫本身,達到了更高的層次。
中國畫的發展與文人畫的出現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文人畫的出現使中國畫漸漸打破了物質的呆板性,從而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進而達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境地。歷代文人畫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文人畫為中國繪畫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中國文人畫出現在晉代,它是伴隨著儒、道、佛三位一體化的玄學和文人詩歌、文人書法藝術發展而興起的一種繪畫藝術,從創作思想上看,它擺脫了政治教條的束縛,走上了一條純粹的文藝道路。文人畫寄情于山水間,以抒發個人情感為思想基礎。它著重強調作者的主觀思想,使繪畫藝術逐步從客觀表現轉向為主觀心靈的表現。
中國歷史上這些文人畫家都是經過科舉制度層層科考選拔出來的,他們都具有很高的文采,飽讀詩書,這些文人士大夫畫起畫來文氣十足,他們常常會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充分地體現在繪畫中。文人畫表現出來的都是這些文人畫家多方面的文學修養,它們和書法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從畫面上的書寫能夠看出畫家作畫時的心態,文人士大夫把作畫當做精神食糧,在繪畫中傳遞畫家最真實的情感,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出文人畫家的思想情感。
二 中國文人畫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美術作品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從而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出現了。
中國畫發展的高峰是隋唐時期,在唐代有了更全面的發展。繪畫題材與表現技藝的不斷豐富使中國畫有了明顯的分科,不同的畫派也出現了非常多的專業畫家。由于唐詩的成就和影響,中國畫開始追求意境美,許多文人士大夫開始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在繪畫中,文人畫便開始興起。
到了北宋末期,中國畫壇又出現了皇家畫院、畫工和文人畫家三支各自獨立的繪畫大軍,彼此競爭而又相互影響著,之后文人畫的發展逐漸壯大,元代以后文人畫便成為了畫壇的主導,其中蘇軾掀起的文人畫運動對文人畫的發展影響很大。
眾所周知,蘇軾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但關于蘇軾的繪畫成就,尤其是他對文人畫發展起的決定性作用,鮮有人知。其實早在蘇軾以前,就出現了文人畫家,但是沒有一位可以領導畫壇,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文人畫理論,但不系統。從蘇軾開始,宋代畫壇才以他為首形成了一支獨立的文人畫隊伍,建立了系統的文人畫理論,正式樹起文人畫大旗,真正推動了文人畫的發展。蘇軾繪畫的中心思想是要充分表達作者個人的情感,要尊重藝術本身的規律性,講究其藝術性,以蘇軾為首的宋代文人士大夫把繪畫視為文化修養和風雅生活的重要部分,在此期間也出現了很多畫家、收藏家和鑒賞家。這些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不同于唐代以來的藝術家,它的題材一般選用梅蘭竹菊等花卉和山水樹石,以抒發作者個人情感為主,追求作者主觀情趣。它反對追求形似的描摹,在藝術上它追求淡雅提倡清新的風格,所以很快就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流行起來。到北宋中后期,文人士大夫的繪畫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體系,他們的繪畫多為抒情,以梅蘭竹菊的題材來表現其高貴的品格,到明清真正興盛起來,成為傳統繪畫中的獨特門類。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文人畫經過元朝初期、明代、清代時期的洗禮,在對傳統繪畫繼承和延續的基礎上也有了創新,大多藝術家們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在詩文書畫作品中,文人畫從民間美術中也吸取了很多營養,在技法上也開始逐步成熟起來,強調書法入畫的新風格,又形成了新的畫派。
從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發展道路來看,文人畫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它特定的歷史背景,它具有普遍的人文情懷。文人水墨畫在精神層面上與社會現實相聯系,它的美學品格遠遠超出了傳統繪畫,有了不同的創新。藝術家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寄托了作者個人的理想與抱負,在藝術語言中表達了其對真善美的追求。
三 中國文人畫的優勢和不足
文人畫家在文學、詩詞、書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們具備高雅的審美情操和技藝高深的修養,其繪畫作品在功力精深的書法技藝上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使繪畫由傳統的模仿轉化為符號性的傳遞。他們強調書寫的要求并追求書法的意境美,從而突出獨立的筆墨形式和畫家獨立意義的精神品格,使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走向了表現性藝術的道路。
文人畫作者強調個人情感的抒發,他們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在畫面中,借繪畫形式來表現自己高雅的情操和閑情逸趣以及對社會的不滿,藝術上用于創新。從文人畫的精神中,我們看出了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即人類對自我意識的追求。
從另一方面來看,文人畫家也有它自身的不足。文人畫家,顧名思義是文人。傳統文人是封建知識分子,繪畫創作這件事對于這些文化人來說,不是終生的事業只是閑暇時一種情感的抒發。文人寄情感于山林中,他們對現實的不滿與逃避,都表現在繪畫中,滲透于水墨語言里,這也是文人畫消極的一面。
中國文人畫作為一個繪畫門類、一種表現方法,是我們民族藝術遺產中很珍貴的一部分,它的內在精神和形式語言,永遠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珍寶。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張強.中國畫論體系[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
[3]徐書城.中國繪畫藝術史[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4]薛永年.驀然回首[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5]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