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術型社團的建設與發展對于一個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管理涉及社團的生存和發展,是否擁有一套系統的管理模式對于一個學術型社團來說尤為重要。本文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分析和探討大學生學術社團的組織模式,以學術型社團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學術社團 組織行為學 內部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059-02
學術科技型學生社團是指高校內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學科、專業或某一方向研究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與興趣自愿組織而成的學生群眾性團體。它擁有社團的某些性質,如它的運行模式,是指導老師指導下的,由社內的領導層與非領導層構成的這樣一種運行模式。它通過開展科技競賽、學術講座、論壇沙龍和社會實踐等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的社團活動,讓社員在活動中能夠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付諸實踐。當前多數高校通過建設學生學術社團,加大學風建設力度,學術社團得到蓬勃發展,但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一 高校學生學術社團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學,它通過研究個體與群體的行為及辯證統一關系對組織所造成的影響,得出一些對組織的發展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并由此推動組織的運行和創新。組織行為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包括激勵、領導行為和權威、人際溝通、群體結構與過程、工作設計等,其中很多理論對學生組織建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與可操作性。在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中,筆者發現了高校學術型社團建設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管理模式、工作設計、目標明確性、溝通、創新等方面。
1.管理模式不穩定,結構不合理
據調研,現在很多學術型社團的日常管理都不太規范,沒有一套固定的管理模式,缺乏合理有效的規章制度,領導方式還有待完善,組織內部出現紀律渙散甚至學術型漸漸淡化的現象。從學校到指導老師,再到社團組織內部的領導層與非領導層,都沒有系統的聯系方式,多數活動因循守舊進行,忽略了社團其本身的學術性。在設計其構成時,往往會因層次太多、結構太冗雜而造成學術溝通不方便,各種工作的進行出現受阻的現象。學術型社團應該是在有紀律的情況下開展各種學術活動,自由、高效,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并且能夠波浪式的上升發展。
2.工作流程脫節,學習效率低下
現在的學術型社團內部的部門分工涉及職能分工,這就是所謂的“職能部門化”。組織行為學中的職能部門化講到一個局限性,就是不同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聯系,導致組織工作的成果質量欠佳。在社團中,也出現過此類情況。如召開一項學術研討會,負責通知學生前來參與的部門如果沒有與負責場地布置的部門進行聯系,將出現參與的學生很多而場地卻有限,或者學生很少而場地卻很大的沖突。雖然社員都是為了工作的最終結果而奮斗,但在工作的過程中卻忽略了與其他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愛好完成自己的分內工作,將會導致工作的脫節、學術效率的低下。
3.組織目標不明確,發展方向模糊
不少高校學術型社團僅限于舉辦學術講座、征文等活動,目標模糊,逐漸導致學術成果質量不佳,吸引力下降,學術效應低下。作為一個學術型社團,應該有將本社團的學術思想向外部輻射,并號召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學生前來參與的理念,才能發展成為有前途、有發展潛力的社團。眾所周知,校園文化的建設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學術型社團的作用,學術型社團如果能夠把自身的精神理念向全校擴散,并吸引不同學院、不同年級的學生前來參與學術活動,那將對校園文化的繁榮、學生的成才發展、素質教育的推廣起到很大的作用。
4.組織內部溝通少,成員彼此陌生
組織行為學中的溝通問題表現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領導層與非領導層之間的溝通不夠而造成的信息傳達不正確,也就是所謂的“積累性損失”;二是同級之間缺乏溝通,缺乏互相欣賞的心態。在學術型社團中,第二種情況較嚴重。加入學術型社團的學生多數對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都很自信,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有的學生就會堅持自己的想法而否定別人的想法。而這對于一個學術型社團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學術型社團本是一個自由發言、思想碰撞后互相融合、互相理解的地方,成員之間應該尊重個體差異,要有互相欣賞的心態。
5.組織創新度較低,行政氛圍太濃
學術型社團是課堂教學的有力延伸,是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重要場所,它的特點是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背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術科研能力。但現有的學術型社團往往是學生會等傳統學生組織的延伸發展,在組織過程中還存在過多傳統學生組織的行政氛圍,影響學術自由的風氣。同時,學術型社團缺乏創新性,活動出現低水平且一直重復的現象,每一次活動都無法超越上一次的層次和質量,就體現不出學術型社團理應有的時代性和創造性,這種流淌在學術社團的新鮮血液一旦失去,就會導致學術型社團的影響力大大降低。
二 基于組織行為學的學生學術型社團內部優化策略
組織行為學的管理理念更多地運用在企業里面,但是,高校的社團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借鑒其中的一些方法,特別像學術型社團這種比較正式嚴謹的社團,可以運用組織行為學中的相關理論對其優化,建立一套系統完善的管理模式,在激勵模式上可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進行精神與物質的獎勵;制定共同目標,營造共同努力的氛圍;在溝通方面應做到雙向溝通等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
1.建立系統完善的管理模式是學術型社團的前提
組織行為學貫穿著一個思想,就是以人為中心。如果在管理方面忽視了這一點,那就基本失去了根本。蒂芬羅賓斯曾說:在組織行為學中恐怕沒有幾個術語像領導的定義這樣不統一。領導承載了太多的壓力和責任,領導的有效性是組織成敗的關鍵。在學術型社團中,社長團即領導層首先應建立起一套系統完善的管理模式,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建立高效的管理指揮系統。對學術型社團來說,采用扁平化結構是最合適的。就其思想自由、態度嚴謹、專業性強的這些特點,可以通過增加部門、減少領導層與非領導層的中間層次的方法來最大限度地達到社員平等的結果。對于上級傳達下來的任務,領導層都要允許和鼓勵下級對這些任務提出疑問和想法,并對他們提出的建議進行雙向溝通,這樣既保證了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又加強了上下級之間的聯系。
2.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是學術型社團的內在動力
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只有在了解了學生的需要層次之后,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給予其激勵,而組織也將以此為基礎來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在高校學術型社團中,可以采用學分制的方法,把社員的學術成果與學分聯系起來,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術興趣,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也可以采用提升工作職位、增加綜合測評等的方法來鼓勵社員。這是斯金納強化理論里面一個正強化的問題,所謂正強化就是通過鼓勵一些好的行為來傳播這種行為,以此達到更多人參與的效果。強化理論還談到一個負強化,即通過懲罰一些不好的行為來制止這種行為的再次發生。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告訴我們,獎勵與懲罰作為正強化和負強化都有激勵作用,因此,學術型社團的激勵機制要以正激勵為主,負激勵為輔,才會有更好的結果。
3.制定群體的發展目標是學術型社團的關鍵
學術型社團所包含的學術探討、科技競賽、社會調研、辯論賽等學術活動,如果沒有一種群體、團隊的精神和熱愛學習的精神是無法進行下去的。組織行為學中對群體行為的研究是在個體行為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群體的行為會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從而在社團內部將漸漸形成一種無形的凝聚力,迫使社員自覺投入精力、時間來達成大家的一致目標,共同為了這個目標而奮斗,而我們的學術社團這種濃濃的學術氛圍也將由此而得以營造。實際上這也是一種非正式組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這樣一種無形的手段,促進社員積極向上、更好地從事學術活動。這樣也會慢慢地避免社員流失、學術氛圍削弱的現象。
4.良好的創新風氣是學術型社團的外在動力
學術型社團應注重對社員創新能力的培養,學術活動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都應該體現新的風貌,讓學術型社團始終為教學質量的提高而服務,為營造學風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而服務,為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開拓創新、自主創業而服務。在實踐中,可以征文、講座、科研競賽、學術話題探討等方式進行,也可以豐富其形式,如定期舉行演講賽、辯論賽、社會調研、人物訪談、撰寫時評等。在內容上,不要局限于學校的新聞熱點,而應放寬角度,國際新聞熱點、政策推行及國家的周邊環境變化、國際關系等都可以作為這種學術型社團的材料。讓社員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再聯合實際社會現實思考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學術沙龍對某個問題進行探討,從而在知識的碰撞中產生新的觀點,產生對這個社會的各種不同的看法。
三 結束語
高校學術型社團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各大高校要把學習型社團的建設作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努力營造大學生追求學術,敢于實踐與探索的優良學習氛圍。隨著高校學術型社團文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建設學習型社團、打造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精品文化、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學習的氛圍,將成為未來校園文化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張擁軍.高校學術科技型學生社團的建設與發展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170~171
[2]姚劍英.組織行為學在高校學生組織建設中的應用[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8(12):68~69
[3]丁革建.地方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5):92~96
[4]廖莎、鐘錕.對獨立學院學術型社團發展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2(4):143~144
[5]李婉、吳振東.淺談高校學術型學生社團建設[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9):177~178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