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高職教育在過去十幾年發展非常迅猛,為中國的工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同時,也為中國高等職業教育這一事業本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致更多的人在關注它,更多的人來研究它。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061-02
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90年代中期確立地位,大規模發展始于90年代末,經過30多年的發展,到2009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已達1215所,其中形成了100多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2013年已達109所),出現了近3000多門高職高專類品課程(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收錄),為國家培養了1300多萬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可以說在這段期間高職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隨著時代和技術的發展,高職院校的發展正遇到了瓶頸,受到一些因素制約,如制度管理、師資發展、人才培養、招生就業、基礎建設、學生管理、發展方向、國外因素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及時合理解決,將會制約我國高職的發展,尤其在人才培養方面。因為,人才的培養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及時滿足新時代崗位的需求,人才培養將決定了高職教育以后的發展前景。
一 培養目標和專業建設
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中核心問題就是培養目標和專業建設。作為高職高專,我們應該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即培養具有一定知識,而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有思想有道德的技術人才,來服務于社會和企業的需要。但就目前而言,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專業對口率是非常低的,有人做過專門的統計,專科學生專業對口率只有30%左右,而且普遍薪酬待遇都不高,大學生工資趕不上“農民工”工資已經不是新聞了,社會上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而另一方面,我國技能性人才又是相當匱乏的,企業招不到需要的人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大家應該能認識到:我們的培養模式和專業建設沒有滿足實際崗位的需求,我們的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沒有結合實際企業崗位的需求,用人單位招不到想要的人,高職培養的學生又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崗位的需要。這樣一來形成了上述現象。因此,我們的高職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到了該思考如何解決上述問題的時候了。其次,技術、文化都在發展,我們是不是要更長遠地思考我們的專業建設?
德國職業教育水平眾所周知,比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要成功,甚至有人把德國的經濟發展歸功于成功的職業教育。相對于我們國家,德國職業教育具有非常獨特的模式,學校培養學生非常實用,他們沒有很高的學歷但能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是真正地結合了高職培養目標和實實在在地完善了專業建設。德國職業院校的學生一般一星期有三天在企業實習,兩天在學校上課,在企業他們是員工,在學校他們是學生。相比于我們的學生他們得到了大量的動手機會,邊工作,邊學習,在做中學,學中做。按照目前我們國家實際情況,條件不允許我們完全照搬,但是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發: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專業培養和建設更加結合實際崗位,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力爭形成訂單式培養。同時,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由學校和用人單位或者行業共同制定,其課程資源和教學過程就是企業和學校相互交流的動態過程。最后加強行業考核、法律監督。
在德國同一職業院校同一專業如果培養不同企業學員,所學的知識也不完全一樣,如一學校機電專業有來自BMW和KROUNS兩個公司的學員,但是他們所學的知識并不完全相同,這樣的差別主要是由于企業崗位對員工技能和知識的需求不同。目前,我們高職院校專業相同培養方案幾乎一樣,開設課程也相同,課程內容都相同,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就形成不了自己的專業特色,會使高職學院的發展止步不前,毫無生機。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我們能否結合自身特色,結合地方特色,甚至結合學生個性特點來培養?筆者認為這是值得每一個高校建設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 課程建設
同時,在課程建設上也需要花大力氣。雖然目前有很多示范性高職采用了“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式教學形式,課程建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就總的來說,高職高專很多課程體系都是沿用了大學本科的模式,甚至課程內容都同本科沒有多大差別,很多課程只是內容上被“項目化”了。我們沒有理由滿足現狀,止步不前。下一發展階段高職課程的課程教學內容和模式應該更加貼近工作崗位。在德國,職業教育沒有課程門類這一說法,只有電類、機械類課程這樣的稱呼。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學生只有一本教材(包括機械類和電類知識)及一本手冊,很多資料和信息來自老師,德國職業學院老師大都是在工廠工作了很多年的、非常有經驗的,因此他們每一堂課就是實際工廠工作情景,老師管理組織,學生工工作學習。開始看到這種情況我很難想象,這樣下去能學到什么知識?直到看到畢業班學生畢業設計才大吃一驚——其中6個同學每人做了一個工位并一起組裝一臺自動生產線,我們的畢業生幾乎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因此,我們也要認真建設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根據就業崗位來設計,即設計“崗位課程”,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組成課程教學團隊,根據學生專業所涉崗位,共同深入細致研討該崗位的目標任務,進而形成課程的知識和能力點,最終構建“崗位課程”目標、任務、知識和能力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我們教學水平。
三 考評環節
最后談談教學的最后環節——考評。目前,我們大多高校一直采用試卷筆試的方法來給學生評定成績,筆者認為這其實是違背職業教育理念的,我們要培養的是“技”而非“理”,目標是“能”而非“考”,而試卷往往是考不出技能的。所以建議實施“專兼雙考”評分機制。專業課程設計的關鍵是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和實踐性,因此,評價學生成績和能力應實行專任老師和企業師傅的“專兼雙考”評分機制。職業性成績評定由專任教師把握,實踐性成績評定由兼職教師把握,綜合給出一個成績,來代替我們“期末成績”評定,然后在合適的階段,參加行業或者政府主辦的實操考試,合格者發放相關證書,行業通用,保證合格的學生能得到這個行業的認可。
總結:結合國內的現階段高職發展階段,筆者認為高職課程建設和改革要同時抓住以下要點:融“教、學、做”為一體,在校內,要按企業環境和專業課程崗位的操作流程,建設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力求體現真實的職業環境,強調應用性和規范性,提高實訓過程的崗位針對性和崗位職業能力培養。在校外要按畢業生就業的企業類型及工作的內容成立實訓基地,以這些為基礎來建設我們的專業。開發建設我們的課程體系,同時更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確實落實學生進校后能有大量的時間在企業實習,甚至畢業后能留在企業工作。
參考文獻
[1]尚穎.職業教育的發展機遇和發展方向[J].華章,2013(1)
[2]芬杏娟、安學敏等.對高等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之若干思考[J].寧夏大學學報,2011(1)
[3]楊彩霞、馬修水.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綜述[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4]匡瑛.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變革之比較研究教育科學院[D].華東師范大學,2005
[5]郜旭芳.淺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7)
[6]趙居禮、田鋒社.淺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創新[J].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