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引入個人-環境一致性理論(PE fit),對教師人格在行為導向教學法中是否對學生成績有影響這一問題的理論分析,得出以下研究命題,待后續研究加以實證。教師的個性與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特點匹配程度越高,教學效果越好,學生成績越高。教師的外向性和宜人性強化了表演、角色扮演法與教學效果的正向關系。教師的開放性和責任性強化了項目教學法與教學效果的正向關系。教師適當的神經質個性在案例教學法中運用得越多,教學效果越好,學生成績越高。
【關鍵詞】行為導向教學法 教師人格 學習成績 調節作用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062-02
一 引言
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種,如講授法、講解法、講座法等。傳統教學方法有其優越性,但其在教學過程中大都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向學生灌輸基本理論為主要形式,這樣就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在高等教育教學中,強調的是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因而必須引入符合高等教育特點的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法便是其中之一。
二 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研究回顧
1.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內涵
行為導向法,是指教師不再按照傳統學科體系來循序漸進地傳授教學內容,而是按照過程來確定學習領域,設置學習情境,開展教學活動。教學內容以活動為核心,注重學科間的橫向聯系,遵循“實踐在前,理論在后;行動在前,知識在后”的原則,讓學生先在做中學,然后在學中做,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通過解決實際工作過程的案例或項目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發現式的學習。教學組織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只起咨詢和輔導作用,一般多以小組學習的形式進行,強調學習過程的合作與交流。
2.行為導向法的分類
第一,項目教學。這是行動導向教學法中一種代表性的理想方式。它的基本模式包括:(1)作為出發點的項目創意;(2)為研究項目創意而產生的方案;(3)確定行為步驟的計劃;(4)實施;(5)項目結束等。
第二,模擬教學。通常在一種人造的環境里,如在模擬辦公室、模擬醫院、模擬工廠里學習從事職業需要的知識。它可以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進行重復教學,并隨時進行學習評價和指導。
第三,表演。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模擬,要求學生根據給定的條件和模擬的情境作出判斷和選擇。
第四,案例研究。學習者利用個人的親身經驗和知識的獲得,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來進行學習,以達到為實踐行為作準備的目的。通常教師所提供的案例并不難解決。
第五,角色扮演。即讓學生通過對各種角色的扮演和比較分析來學習,借此培養其社會能力和交際能力。
三 教師人格、行為導向教學法、學習成績間的關系假設
Ralph W. Adler Markus J. Milne的研究發現,相比傳統的講授教學法,學生反饋促進了行為導向教學法在學習成績上的效果。那么,教學在行為導向中是否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借用個人-環境一致性理論(PE fit)對這一問題作出解釋。個人-環境一致性理論(PE fit)的核心命題是:當個體特征和環境特征相匹配或相容時,個體的滿意度將會更高,表現將會更好,組織也將更高效,反之亦然。其中,個體特征包括個人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價值觀、目標、能力、個性等;環境特征則包括組織場景中的內部或外部回報、生理或心理要求、文化價值觀、物理和人際條件等。由此可以發展假設(H):教師的個性與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特點匹配程度越高,教學效果越好,學生成績越高。
教師的個性因素我們借用“大五”分類模型(Big Five),它的有效性和文化普適性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證實。“大五”所包含的五因素分別是: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責任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以下結合個人-環境一致性理論(PE fit)發展研究假設。
行為導向教學法中的表演和角色扮演法具有很強的情境性、行動性、語言豐富性,這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外向性去主動創設情境,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宜人性去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會更好,由此發展以下假設:
H1:教師的外向性與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特點匹配程度越高,教學效果越好,學生成績越高。
H2:教師的宜人性與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特點匹配程度越高,教學效果越好,學生成績越高。
行為導向教學法中的項目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如果教師總能保持良好的知識和經驗開放性,并且樂意與學生分享并指導學生,學生的學習將更為深入,項目教學中的假定項目需要較多的流程和步驟才能完成,如果教師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對每一個環節和步驟都能時時關切,保持現場解決和指導,整體教學效果將會更好,因此發展以下假設:
H3:教師的開放性與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特點匹配程度越高,教學效果越好,學生成績越高。
H4:教師的責任性與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特點匹配程度越高,教學效果越好,學生成績越高。
行為導向教學法中的案例分析方法需要教師經常提出問題提供給學生思考,學生分析解答過程需要教師能夠質疑學生的分析,深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特別是在經濟管理學科中應用案例教學,有時需要教師提出一些管理情況中的悖論拋給學生,以此來增加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發展以下假設:
H5:教師適當的神經質個性在案例教學法中運用得越多,教學效果越好,學生成績越高。
綜合以上分析,將研究假設轉化為研究模型,見下圖:
教師人格在行為導向教學法與學生成績關系間的調節作用
四 研究方法
以上構建的理論假設了教師人格在行為導向教學法與學生成績間的調節作用,需要使用分層回歸分析驗證教師人格各維度與對應的教學法的交互項是否顯著影響學生成績,由于交互作用在回歸方程中的隱蔽性,要分清教師人格調節的方向性,需要繪制二維交互圖形作判斷,這將是后續研究需要做的工作。
五 結論及實踐啟示
通過引入個人-環境一致性理論(PE fit)對教師人格在行為導向教學法中是否對學生成績有影響這一問題的理論分析,結果得出以下研究命題,待后續研究加以實證。(1)教師的個性與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特點匹配程度越高,教學效果越好,學生成績越高。(2)教師的開放性和責任性強化了項目教學法與教學效果的正向關系。(3)教師的外向性和宜人性強化了表演、角色扮演法與教學效果的正向關系。(4)教師適當的神經質個性在案例教學法中運用得越多,教學效果越好,學生成績越高。
結論對于高等教育中教學管理和高校教師的教學,具有以下實踐啟示:(1)高校在給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選配教師時,要樹立教師個性影響教學效果的理念,通過借用“大五”人格測量量表對候選教師進行選擇。(2)在職的高校教師需要轉換教學理念,在自身個性方面可以有意識地加以訓練,以此來適應行為導向教學法集合中的不同教學方法,使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高健.行動導向教學法探析[J].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10~14
[2]吳瑛.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高職課堂教學中的思考與實踐[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0):106~107
[3]Ralph W. Adler Markus J. Milne,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students’ learning through action-oriented learning tasks[J].Accounting Education,1997(3): 191~215
[4]段錦云、王重鳴、鐘建安.大五和組織公平感對進諫行為的影響研究[J].心理科學,2007(1):19~22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