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四現象”是指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壓力下,大四學生大量群體性逃課或變相逃課,畢業設計及畢業實習等重要學習環節質量難以得到保證①,大四學生提前進入就業狀態,出現了“就業”挑戰“學業”的新局面,從而使大四教育也出現了明顯的“縮水”現象。社會嚴峻的就業壓力、學校形式化的管理制度、個人薄弱的自制力以及對專業前景的迷茫等因素是造成“大四現象”的主要原因。本文將結合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對“大四現象”的形成原因做深層次剖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大四現象” 成因 心理學 認知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068-02
目前,高等院校四年級教育普遍面臨的一個共同性問題是:大四第一學期的專業課程到課率普遍低下,甚至有些院校反映其大四學生的到課率僅有30%,更有過一堂課只有三五名學生的情況。②大量學生以考研究生、考公務員、求職就業為由而群體性厭學、逃課,這一現象的出現已嚴重影響并沖擊了高等教育質量以及高級專業人才的培養。
縱觀前人的研究,國內外研究者對“大四現象”社會學和教育學方面的因素研究較多,而忽視了心理方面的重要因素。眾所周知,人類的行為是由心理作用而產生的,因此,研究心理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將避免陷入治標不治本的誤區。
一 “大四現象”的成因
1.課程設置不合理
大四階段本應是作為大學四年所學知識的總結、升華和應用階段,但如今各大高校都將一些不太重要的專業選修課及附加課程安排在四年級的課程表中,教學方式上存在著嚴重的理論脫離實踐的弊病,從而加重了學校一直擔心的“大四現象”。大四學生認為學校都不重視大四時期,自己也就無須重視,因此逃課、厭學的現象也就隨之產生,周而復始,惡性循環,大學本科四年的學習時間逐漸縮水為三年。
2.教學管理、考試過于寬松
據了解,大量地方高校教學考試都是在考試前兩周就給學生劃分好考試重點,考試內容一縮再縮,甚至有的專業選修課程干脆就把考試題目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私下做好再上交,這樣,學生不去上課也能夠高分通過考試。到了大四時期,院系為了保證學生的就業率和升學率,提高院系知名度,對大四準備考研和找工作的學生放寬政策,每學期只要到課率達到一定數量就能夠順利通過考試,有的學生甚至連極少的到課率都無法保證,但出于對畢業率的考慮,院系還是會讓他們通過考試,這也是產生“大四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3.行為即時后效大于延遲后效
在心理學上,即時后效是指對做出行為的即刻內心情感體驗。據筆者了解,大量學生逃課的原因有沉溺于網絡游戲、愛睡懶覺、談戀愛等。大四是學生時代的最后一年,抓住最后的機會去好好享受游戲、睡覺、談戀愛帶來的快樂體驗,否則步入社會就再也沒有機會去享受了。例如:學生選擇逃課去打游戲,這一行為的即時后效就是享受游戲所帶來的暫時性娛樂體驗,而長時間逃課沉溺于網絡游戲,這一行為的延遲后效則既不利于自己的學業,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然而,即使他們知道逃課打游戲這一行為延遲后效的大危害要比即時后效的小娛樂嚴重很多,他們也寧愿選擇享受暫時的小娛樂,而去承受長遠的大危害,其原因就是行為的延遲后效不敵即時后效。
4.從眾心理,認知偏差
在大學,逃課現象已屢見不鮮、不足為奇,但在大四課堂上卻是大量學生群體性逃課。雖說大四學生大多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但也有一部分人其實也沒有事情可忙,但如果同學都不去上課,自己去了就顯得很孤立。“沒有哪一滴水認為洪水是自己引起的”,因此,在逃課的人群當中,沒有哪一名學生認識到自己應該對逃課行為造成的不良后果負責任,于是,大四逃課、厭學現象也就應運而生了。
5.企業過早的招聘,嚴峻的就業壓力
近年隨著高校的持續擴招,經濟體制的轉變,大學生就業已由原來的定向分配轉變為自主擇業和市場雙向選擇的新局面。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挖掘優秀畢業生,就過早進入校園進行招聘,同時,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學生也不得不提前為畢業后的工作做準備。因此,企業過早的招聘、嚴峻的就業壓力直接導致了“大四現象”的產生和蔓延。
6.家庭環境的影響
有些同學需要考慮家庭的經濟條件,家里人希望他們能夠盡快工作,盡早為家庭分擔重任。因此當校園有招聘會時,他們就會逃課,犧牲上課時間去面試求職。另外,也有大量家長對孩子期望較高,希望孩子能夠順利考上研究生,而學生害怕辜負父母的期望,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備考,就顧不得日常的課堂學習了。
7.學生缺乏自制力
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學生的學習都是由班主任管理的。而到了大學,學習任務變得相對輕松、自由了許多,這時的學習就要靠學生的自制力了。然而對于即將從學校走向社會的特殊群體來說,外界誘惑、干擾及需要考慮的事情相對較多,則很容易影響學生的自制力,使其不能夠安心聽講,甚至找理由回避上課。
二 解決“大四現象”的對策
1.學校應該調整課程設置,改進教學考試、管理,完善學士學位管理制度
學校將一些并不太重要的課程安排在第四學年,無疑助長了學生的逃課行為,因為他們并不會因此而感受到損失。所以,分散重要課程的學習,使每一學年都有相對重要的課程,學生如果逃課,就將錯過與自己將來工作相關的課程,這樣就能夠減少大四學生的逃課行為。上課期間,老師應該嚴格考勤,不以得過且過的態度對待逃課行為。同時,考前不向學生劃分考試內容、考試重點,平時所講的課程內容就是考試內容,這樣學生害怕掛科,就不會選擇逃課。此外,由于我國學士學位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及文化傳統中“面子”“人情”的負面影響,都有礙于學士學位論文的評閱、答辯及淘汰。因此,學位論文的評審邀請校外專家加入,進行匿名評閱是相當有必要的,對達不到相關學術標準的論文堅決予以淘汰③。這樣大四學生就不致以消極、怠慢、被動的心態對待學位論文的設計,反能激起學生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和熱情。
2.實行彈性學分制
地方高校應積極落實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管理規定》中自主規定學習年限的政策,實行彈性學分制,即不限制學習年限,只要修完相應學分、完成相應學習環節,學生任何時候都可以畢業。這樣既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分散了學生的就業周期,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保證了教育的質量,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主轉換專業,挖掘個性潛能。
3.改變學生的認知偏差
當代大學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只是暫時的,并不是沒有能力的表現;成功找到工作靠的是真才實學,而非靠其他方式就可以順利實現的;并非大學剛讀完找到的工作就是最理想的。家庭方面也是一樣,提前一兩個月根本無法為家庭解決燃眉之急;考研早準備不錯,但這里的早并不是指利用上課時間,上課并不會耽誤復習時間,反而會有觸類旁通的效果。
4.培養學生自控力,避免隨波逐流
充分利用好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當身邊有同學出現“大四現象”時,應立即勸阻并曉之以理,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根據行為主義的治療技術,對類似于“大四現象”這樣的負性行為,學生應該從自身角度出發,采取代幣法來應對,即出現合理行為時自行給予獎勵,反之則給予懲罰,從而達到自我矯治的效果。
注 釋
①楊遠芬、郭元鋒.“大四現象”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7(1):170~171
②畢廷延.“大四現象”與大學生心理焦慮及其心理調適[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1)
③黨亭軍.我國學士學位的時代內涵、本土缺失及彌補措施[J].江蘇高教,2008(5):86~87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