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育工作者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它是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考察,在高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從素材積累、審題立意、行文結構、語言技巧四個方面對高中作文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指出語文教師要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加強作文技巧的指導和訓練,才能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關鍵詞】作文教學 積累 審題 結構 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094-02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基礎知識、閱讀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思想修養的綜合體現。因此,研究和探討作文教學的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在新課程的背景下,高中階段的作文教學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 高遠的審題立意
審題就是根據題目本身或所提供的材料反復推敲,正確理解題意,明確寫作要求的過程。審題的正確與否,關系到作文的成敗。高中作文一般都以話題或材料作文為主,所以老師在上課時要注意對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進行訓練,并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如話題作文中,有主謂短語、并列短語和偏正短語等,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確不同短語的側重點在句中的位置,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等。不少考生往往不重視審題,拿到試卷對題目粗略地一看,便草率作文,結果偏離題旨,失分嚴重。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審題訓練,學生在度過審題這一難關后,寫作就會變得更加順利。
1.審清“題眼”
“題眼”是題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題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點。如“開窗”這一話題作文,許多學生都能想到心靈的窗戶,但也有學生忽略了窗戶的“打開”。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還要圍繞“題眼”審清寫作的體裁,根據自己的寫作實際靈活進行選擇。
2.審清材料
對于材料作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材料,領會材料的內涵,然后根據命題要求進行構思,力求準確。一篇優秀的文章,新鮮有創意的材料或構思,往往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我們可以選擇富有時代特點的時尚素材作為寫作材料來增強新鮮感,還可以借古喻今,以時光穿梭的模式發揮想象進行創作,增添文章新意,或者寫寫自己獨特的經歷、真情實感,同樣能夠增強文章的魅力。
3.審清話題
對于話題作文,要從話題含義出發,確定寫哪些內容,然后再把這些內容濃縮成自擬的題目,這樣便于發揮。對短語式話題,要緊扣關鍵詞,兼顧其他修飾、限制、補充成分,以此來確定要寫的內容。
二 合理的行文結構
一篇文章給人的第一形象就是它的結構。梁啟超曾說:“教人作文要教結構”。閱讀和寫作能力訓練的關鍵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路,而結構是文章思路的再現,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一把鑰匙。如一般議論文的結構都是以下形式:提出問題(引論)——鳳頭;分析問題(本論)——豬肚;解決問題(結論)——豹尾。
但是光了解“引論——本論——結論”的基本思路還不夠,學生還要了解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總分式等基本結構方式。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文章的開頭、結尾、段落、形式等方面進行行文結構的訓練。
1.寫好開頭
常言道:“鳳頭巧擺文生俏。”文章能否引人注目,有沒有一個靚麗的開頭至關重要。靚麗的開頭會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愉悅感,讓人不得不對你的作文刮目相看。
2.寫好結尾
文章的結尾總的要求是總結全文,呼應開頭,深化主題,耐人尋味。教師要交給學生一些結尾的方法,如卒章顯志,篇末點題;回應開頭,首尾圓和;強烈抒情法;希望號召法;引人深思法;設置空白,讓人想象等。
3.寫好段落與過渡
文章的段落要自然,小而簡約,可小段連綴,也可以反復穿插,切忌“一段到底”或全文“三段式”。段落要求與題目統一,中心突出,不蔓不枝,注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文章的過渡要自然,可以運用適當的抒情議論過渡,可以穿插環境描寫、心理描寫作為過渡,也可以反復出現標志性詞語或語句過渡。另外,還要講究段首句的設計運用,可適當引用詩詞、自擬對偶句來加以點綴。這樣,既能使段落結構嚴謹,又豐富了文章的語言。
4.結構形式的創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幾年的考場作文出現了一些新穎的結構方式,如幾何求證式、診斷書式、電視直播式、廣告推銷式、網站發帖式、短信互動式等,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作些介紹,讓學生作文時加以借鑒。
三 豐富的素材積累
許多學生一提起作文就頭疼,究其原因就是胸中無物。如何讓學生避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呢?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引導學生學會積累素材。
1.善于觀察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學生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寫作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多看、多聽、多思,關心周圍的人和事。只要我們勤于觀察,善于挖掘,“處處留心皆素材”。
2.深刻領會生活內涵
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和事物間的相互聯系,然后用自己的話寫出觀察的結果和感受。我們覺得生活蒼白而毫無內涵,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忽視了對生活的體驗,缺少獨特而細膩的心靈感悟。如農村中,父親脊背上滾動的汗珠,母親額頭深深的皺紋,寺里求神拜佛的舉動;城市里,來往如麻的人流,賭博吃喝的現象,高大宏偉的建筑……學生如果能對這些事物或現象進行認真思考,然后把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表達出來,學生就會發覺寫身邊之人,敘身邊之事,狀身邊之物,議事中之理,都是很好的作文題材。
3.重視閱讀和視聽
大量課外讀物內容豐富,意蘊深刻,是前人觀察的結果和智慧的結晶。“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量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基礎。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好課文的同時,多讀一些經典名著,以開闊視野,吸收前人的成果。在寫作過程中如果恰如其分地引用一些文學作品中的內容,足以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此外,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媒體也為我們傳播著大量的信息。但凡留心身邊生活,經常讀書看報,關注重大時事的同學,都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四 巧妙的語言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語言是文章的外衣,外衣漂亮與否直接影響著人們對“穿著者”的看法。文章的語言清新活潑、優美流暢、富有文采,是成就優秀作文的重要因素。語言的魅力,可以將平凡的生活表現出不平凡的一面。要培養學生善用成語及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將文章新意用更完美的語言表現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提高語言技巧:
1.引經據典
“腹有詩書氣自華。”恰當地引用詩詞佳句、名言警句、俗語諺語,能使文章文采飛揚。
2.巧用修辭
修辭是扮靚語言的重要方法。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恰當地運用一些常見的修辭方法,如比喻、排比、設問、對偶、夸張等,能大大增強語言的韻味,吸引眼球。
3.幽默風趣
幽默也是智慧的象征。幽默的語言能使文章充滿情趣,讓人在微笑中受到教育。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教學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作為語文教師,要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注重語文和生活的聯系,充分挖掘文本資源,重視作文方法的創新,加強作文技巧的訓練,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