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通過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開發有益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情境創設 學法指導 學會質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100-01
在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會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通過啟發和引導他們進一步學會獲取知識的能力,還要不斷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 結合文本,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創設條件
轉變觀念,創立平等互助友好關系。當老師一進入課堂,就要通過語言、文字、圖片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課上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操作、口述、寫作等練習。發揮各學習小組的作用,采用交流、討論、提問等形式,運用以前老師所教的方法來學習,做到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這樣,學生既能體會到小組學習的快樂,又提升了進一步探究問題的能力。在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2.深挖教材內涵,提高學生感知語文的素養和能力
挖掘課堂內外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學生進行自我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師進行培養和訓練。也就是說,平時教學時,學生的自主探索需要老師根據教材或實際情境及某個感悟去設置問題,讓學生急切地想知道老師問題的答案。只有引起了學生的求知興趣,他們才會積極探索。如何激發求知欲望呢?通過情境條件的創設,可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們置身于問題探索的境界里,形成探索的條件。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形成組織討論,使學生帶著好奇心去探索,這樣對所學的知識不但記憶深刻,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是對學生課外知識積累的一次檢查。
結合課外知識進行拓展。以前的教學行為主要表現為“滿堂灌”或“填鴨式”,只是單一的知識傳授,完全妨礙了學生自我表現和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所以要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就要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到課外尋找問題的答案,甚至我還鼓勵部分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用網絡來獲取更多的信息。老師要敢于突破教材,把局限于課堂的時間與空間擴展到課外,給學生更多讀書、動腦、動手、實踐、探究的機會。
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掛圖、光盤等,通過講座、報告、演講、故事等形式讓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結合生活實際開展語文學習實踐活動,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 抓好學法指導,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學會主動學習是新課標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因此,老師在教學時,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不僅要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也要加強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勇于創新的能力。修訂版語文課程標準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敢于提出不同意見、打破權威,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表達個人意見,與他人溝通交流,豐富了自己的認知,成為敢于標新立異的人才。
1.學會預習
布置學生預習時要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敢于提出不同意見,有疑問的句子要加以標記,便于課堂上理解。
2.根據對比提出疑問
“學貴有疑”。學生能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是主動參與學習的關鍵。那么,閱讀時應該怎樣提出問題呢?一般來說,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1)根據課文題目提出疑問。文章的題目往往給讀者留下許多懸念。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課題中提出疑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想邊交流。(2)根據文中重點詞語提出疑問。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些重點詞在文中能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引導學生抓住這樣的詞語,領會文章主要內容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3)從課文的關鍵句提出疑問。教師在教學中,要能抓住時機,及時引導,表現訓練的過程。
當然,我們還可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探究篇章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在學習中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教師引導、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自主思維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養與提高。
要讓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要促進學生各方面均衡發展,老師就必須會調動學生、教材、課外資源及教師自身等各方面因素,不但要鼓勵個性化的閱讀和表達,還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綜合評價學生,使學生愛學、樂學。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必然會更加生動,更好地引起學生在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達到知識與人文的和諧統一。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