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慧課堂的教學過程應該是愉悅的,它主要表現在挖掘文本價值、營造思考氛圍、走進生活課堂等方面。創造性地圓滿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讓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智慧課堂 文本 思考 生活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103-02
教育,在先哲的字典里就叫“智慧”,教育就是以他人的智慧激發本人內在的智慧潛能,從而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目前的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呼喚智慧教育,要求超越知識、超越技能,走向智慧教育、走向智慧課堂,培養智慧學生,成為智慧教師。
國家督學成尚榮教授指出:“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識教育,從知識走向智慧,從培養知識人轉為培養智慧者;用教育哲學指導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領教師和學生愛智慧、追求智慧。”智慧課堂應該是探究未知進而活化已知,讓其充滿生機活力。讓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讓學生的欲望膨脹起來。在智慧課堂上的學生不再唯唯諾諾、如履薄冰、亦步亦趨,而是創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它吸引著每一個學生,讓他們的思維得以碰撞,情感得以融合,心靈得以交互,思緒得以飛揚,靈感得以激發,智慧得以生長。
一 智慧教育挖掘文本價值
語文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舞臺,因為語文中有著豐富的可供學生想象的資源——課文的空白點、情節的發散點、語言的聚焦點、主題的爭議點。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中的這些資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實現在主導價值引領下的多元解讀。具體可以分為認同性解讀、個性化解讀、探究性解讀、質疑性解讀等方面。
1.認同性解讀
一篇文章,作為課文給學生講解,其意義應該是公認的、確定的、相對統一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以認同性文本解讀居多,可以進行常態解讀,并講究到位。
2.個性化解讀
不同的讀者,由于時代不同、角度不同、水平不同,解讀結果也可能不同。個性化解讀,就是講究多角度結論同時成立,追求多贏的解讀方式。
3.探究性解讀
探究性解讀是對其他讀者、評論者文本解讀的結論進行全新探討,推陳出新。別人對該文本這么理解,有時不一定正確,可能會有更好的解讀結論,因此有必要對別人的解讀展開商榷。
4.質疑性解讀
對文本的形式與內容進行解析,與作者商榷,提出不同見解乃至否定文本,可定義為質疑性解讀。在指正的過程中甚至加以顛覆,講究重構。
文本的解讀不是固態的過程,它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性的解讀也開始趨于完善,它恰恰是一個動態過程,所以需要老師反復體會加深,甚至推翻自己原先的想法,達到精神的自由。
二 智慧教學要善于營造思考氛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我們要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敏銳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要有獨特的見解,要說出與眾不同的觀點,要有“亮劍”精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知識的無限渴求之欲望的激發,對于獨立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探求問題、解決問題并與之共享交流都是語文教學著力培養的關鍵,也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為此我們要為學生營造敢想、敢說的氛圍;創設平等交流、自由討論的環境;這樣才能鍛煉學生創造性多元思維的能力;并允許其爭論不休、言之有理的辯駁;要推提引進、甘為人梯、四兩撥千斤把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
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首先必須給予學生自主的思考空間,在此之前教師不要把自己的見解灌輸給學生。其次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運動過程。還有要提供一些學習指導方法,畢竟初中學生的思考還處在一個較弱的階段。同時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不盲從書本或權威,敢于質疑,敢于突破常規,能大膽猜想、敢于探索創新,同時在學習中善于與人溝通,能條理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能以富有個性的眼光、獨特的思維、科學和精神和創新的意識去觀察、審視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和物,并根據已有的事實進行猜測、推斷和解釋。
三 智慧教育走進生活課堂
教育與生活有著天然聯系,教育原本就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如果脫離生活教育就會失去根基。陶行知曾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因此智慧教育要走進生活,要學會與生活溝通,在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中增長學生的智慧,培養他們的情感。當老師把學生領進文本后,學生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文本中去,又與文本中的人與事構成的生活進行結合,從而感悟體驗生活就更加深刻了,然后再從文本中出來,回到生活中去,會迸發出生活與學習的激情,使文本這種靜態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的思維中蕩漾起來,變化成動態的畫卷,成為充滿生命力的學習與生活構件,也從中收獲智慧的愜意。同時所學的內容要能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它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展開日常生活的需要,也可以升華為精神層面的享受以及解決生活問題所帶給學生的自我成就感與價值觀。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和豐富多彩的學習經歷,喚醒學生“實踐運用”學習內容的意識,使學習更好地發揮出有利的作用。
學習生活是孩子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孩子的生活經驗為其學習生活提供了“源頭活水”,提供了明辨是非的“可變參數”。語文學習應回歸生活,和鮮活的生活接軌。而作為“平等中首席”的教師更應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引領學生觀察生活,真實地反映生活。
教育的智慧源于愛,改革的成功源于不懈的追求。新時代呼喚智慧課堂,智慧教育成就課改大業。智慧是力量,智慧是創造。從此刻開始就讓我們和學生一起從思想上親近智慧、在行動上實踐智慧并不斷地生成智慧,從而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讓課堂成為學生的智慧殿堂。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