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和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語文教學中常聽見語文教師發出感慨“語文難教”,學生私下議論“語文難學”,好像語文教學已進入了一個死胡同,找不到突破口。本文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該如何提高學習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一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梁啟超曾說:“用情感來激發人,好像磁力吸鐵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樣東西,可以說是一種催眠術,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若想在課堂上從容面對求知欲望越來越強的學生,教師須勤于學習,博覽群書,加強知識儲備,才能給中學生更多的有源之水。同時老師對學生還要有一顆關愛之心,與學生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師。教師以滿腔的熱情投入教育、教學中,學生受到這種高尚精神的感染,自然對老師所教的學科產生深厚的興趣。喜歡聽他的課,積極回答他提出的問題,對于他的教導也樂于聽從。反之,如果學生對老師有所不滿,就會從心底產生一種厭惡、煩躁情緒,對老師所教學科也會產生抵觸情緒。因而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 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所謂創設情境,就是教師運用描繪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狀態或景象表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創新思維。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通過優化教學方法,精心安排,把學生的興趣迅速轉移到學習上來,使學生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振奮的心理狀態,情不自禁地進入到教學之中。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在講《故鄉》這篇課文前,與學生進行了這樣一番對話——錢老師:我先檢查一下大家自讀課文的效果。大家在回答問題的時候,盡可能不要看書。如果實在忘了,怎么辦呢?學生:(小聲地)偷看一下!錢老師:偷看一下?說得好啊!(學生大笑)別笑,偷看也是一種能力呀!(學生大笑)很快地在書上一眼掃過,就馬上找到自己所要找的那個詞、那個句子,不也是一種能力嗎?不過,請注意,考試的時候,可不要培養這種能力啊!于是一堂課就在學生的笑聲中展開了。因為錢老師剛才的一番話,大家的勁頭一直很足,不斷有新奇的問題提出。
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中挖掘趣味性因素,同時針對不同文體、不同特點的課文,改變課堂教學程序,變化課堂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講究授課藝術,力求教者進入角色,學生進入意境
課堂教學成功與否,教師講授的藝術也非常關鍵。那么采取何種講授藝術,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教師應該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注意講授方法和語言的藝術性。如孫紹振在分析《荷塘月色》一文時,就沒有拘泥于過去對政治功利的分析,而是還原到當時的歷史情境,從作者的深層情感來挖掘作者精神上的苦悶,這樣就發現了作品更深的思想內涵,也使學生感到有趣而不沉悶。教師在講課時,盡可能用通俗的語言和例子,展開想象,描繪意境,化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淺顯。并根據課文內容,適當輔以手勢。再則,根據文章內容的變化,人物性格的顯現,氣氛的不同,教師講解時的語調也應隨著文意而變,時高、時低、時緩、時急,這樣既吸引了學生,又增添了課堂氣氛,更使學生從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格外的好,并深深地喜歡上這一門課。
四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要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若要課堂“活”起來那就必須要學生“活”起來,教師可引導學生大膽參與討論,培養他們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探求獨特的見解和認識。如在教史鐵生的經典散文《我與地壇》一課時,有學生提出文中母親每一次去地壇看“我”時,只要遠遠地看見“我”就放心了,為什么不把“我”帶回家,看守著“我”。這一獨特而新穎的見解,誘發了討論的最佳時機,學生探究情緒高漲。經過他們的激烈討論,深切地感悟到母愛的偉大。
自讀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各種手段誘導每個學生積極發言,然后選擇一兩個同學上臺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讓下面的學生給予評價。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