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課程適應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課堂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園地。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學習英語感到十分吃力,尤其是農村小學的學困生,盡管在英語學習中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可是成績仍然不盡如人意,許多學生出現了知識結構上的斷層。本文就此問題,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農村小學英語 學困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107-01
“當你把學生看成一個個天使的時候,你就生活在天堂里。”這是著名的教育家魏書生先生的話。毋庸置疑,成績好的學生在課堂上一般表現都比較活躍,靈動的思維使課堂變得生動,此時的課堂可比擬為魏書生老師所說的“天堂”了,在有“天使”的課堂上,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以引起學生的強烈反響,熱鬧的課堂氣氛、各種課堂精彩片段會自然生成。但是,在農村的小學英語課堂上,這樣的“天堂”并不經常出現。下面就如何轉化學困生,提高英語教育質量,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 適應學生心理,激發學生的興趣
對學困生來說,英語并不是學不會,而是沒有興趣去學。作為教師一定要充分看到學困生的優點,在課堂上與他們平等相處,真誠地與他們交談,關心、幫助他們,注意傾聽他們的發言,即使回答錯了,也千萬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對他們來說,每一句真誠的贊揚都是無價之寶。對教學中所要用到的圖片,我鼓勵學生自己動手畫,提前一個星期布置下去,要求他們用彩筆畫在白色的硬紙片上,在紙片的背面再寫上圖片所對應的單詞及其音標。為了便于保存,我對紙片的大小做了統一的規定。一周后,一些“作品”被運用到了課堂上。這樣,在課外學生興趣盎然地制作圖片,課堂上他們都期待著自己“作品”的出現。開展畫圖片活動,其意義已超出圖片本身,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愿意上英語課。此外,畫圖片還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開發了他們的智力,也可讓他們先熟悉一下將要學習新的單詞,達到預習的目的,可謂一舉多得。
二 優化教學設計,誘發學生思考
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常存在這樣的一個誤區,就是把所有教學內容都在課堂上講給學生。其實,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了解或掌握的,對于學困生而言,這是被動的教學。以“May I have…?”一節為例,因為該內容是同學們平時都常見常用的東西,所以先從日常生活中最必需的Pen開始,然后再將學習文具擴展至其他物品,對學困生來說,這樣不僅降低了他們思考的難度,而且還可以誘發學生的主動思考、主動參與,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氛圍。
當課堂內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產生效果時,學生進入了最佳的學習境界。為此,可以在每節課前5分鐘讓學生到講臺前表演他們準備的對話,具體做法如下:上課前,由當天的值日生(兩個)先用英語作“Duty Report”。內容有星期、出勤情況、天氣等。然后由這兩個值日生或者由他們再邀請別的兩三個同學一起表演他們課前準備好的對話或短劇。內容可依照已學過的課文情境,也可以自己創設。這種復習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創新,是語言的活用,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自編自演的對話,讓學生在歡笑中復習,鞏固舊知識。這種方法能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 加強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前面激趣、誘思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對學生進行導學,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困生的作業和考試中出現的錯誤會在以后的作業和考試中重復出現。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學習不得法,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盡量用英文授課,創造英語學習氛圍,擴大英語輸入量,結合各種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的自主性才能得以體現,才能在不知不覺中自主開口,用英語做事情。在游戲教學前,先告之規則,然后由學生自己組織游戲,學生互動學習,教師監控,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在教學對話類課文時,對于優等生,可讓其根據課文改編對話,進行創造性即興表演;中等生可模仿課文表演;對于學困生,讓其理解對話內容,根據所給材料做出相應反映。另外,對高年級學生來說,每天課前幾分鐘安排一組學生表演或朗誦,既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又是對學生英語自主學習有促進作用。下課前,教師留1~2分鐘時間,讓學生相互自由問答,學生答不出時,教師予以解答。在問答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在課上的各個環節均實現了學生自主性的引導。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