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能培養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情趣,要讓音樂充分發揮這些作用,一定要有效地提高音樂教學效率。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音樂有強烈的力量深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用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因此而丑化。”良好的音樂教育對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塞繆爾·約翰遜曾說:“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辨識善惡與真偽,并使人傾向于真與善,排斥惡與偽。”音樂教育也一樣。音樂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音樂的學科特點,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結合教材里的德育、美育成分,堅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擁有美好的心靈,讓學生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作為一種情感藝術,任何音樂作品都會有其感情色彩。貝多芬曾說:“音樂盡管它千變萬化,但歸根到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間的橋梁。它能夠確切地反映個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質并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識及整個情感世界。”音樂能夠通過人的審美感知,迅速調節情感,引起共鳴。音樂的審美教育不僅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與熱愛,更能讓他們的情感隨著音樂起伏變化,這種交融與碰撞是達到審美教育最終目的的必經階段。審美教育能讓學生從形式、形象、氣質、情感等方面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從而提高音樂鑒賞力,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尚的情趣。而音樂修養的提高,會促進道德修養的提高,音樂審美教育的功能促進了道德的主體育德的養成。
一首好的歌(樂)曲,對學生是一次美的熏陶。一首好的歌(樂)曲,能使人回味無窮,能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他的一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首《義勇軍進行曲》不知鼓舞了多少愛國志士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走上抗日最前線;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一首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讓學生悟出“要做生活的強者,與命運之神去拼搏抗爭,直到駛向美滿幸福的彼岸”的哲理…… 歌曲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它通過詞與曲的結合,抒發人們的各種真情實感。一首愛國歌曲,就是一部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小學生不理解歌詞的內涵、曲子的優美,往往人云亦云,不能算是真正的唱歌,只能算是感性上的試唱。而到了初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識的豐富,慢慢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過渡,此時抓住有利時機逐步加以引導,讓學生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每教一首愛國歌曲,我都會向學生介紹該歌曲產生的歷史背景,講過其在當時所發揮的作用、產生的影響,使學生體會出歌中所表現的偉大精神。
在音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以引起他們感情的變化,產生心靈的震顫,從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如介紹偉大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和講解音樂家的優秀作品,能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的識別能力,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師聲情并茂的范唱或多媒體圖文并茂的播放,能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歌詞,促使他們品味歌曲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寓思想教育于音樂教學之中,通過音樂藝術形象、音樂的內在感情去感染學生美好的心靈之花,在他們心中悄然開放。
音樂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能帶給人審美的愉悅、情感的共鳴。從表現上說,音樂是一種流動的時間藝術,不能像繪畫、雕塑那樣直接展現。音樂的語言是節奏和旋律,間接地描繪畫面、塑造形象、表達感情。這個特征決定了音樂教育者們必須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把這種“美”傳遞給學生,讓他們懂得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及創造美。脫離了“美”,音樂藝術的價值就無法實現,那么再好的音樂教育也只是空談。
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風格、不同格調的音樂作品的欣賞、對比、領略各種不同的美:華彩的美、淡雅的美、熱烈的美、幽靜的美、雄壯的美、隱秀的美、古典音樂的美、現代音樂的美,通過多聽、多練、對比,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要有修養,既要有文化修養,又要有音樂知識,音樂知識越豐富,修養就越高,認識美的視野就越廣闊,識別美的能力就越強,不會被那些庸俗、低劣的東西所迷惑。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審美能力,自覺抵制不健康內容的侵蝕,使蘊含在音樂中的美及豐富的感情得以充分體現,并引領學生進入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發揮。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注意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作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其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