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以全面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良好的身體及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個性為宗旨的理念教育。中學英語教學就是圍繞提高學生所學語言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方面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現代英語教學的目的已定位于素質教育,現代教學手段正逐步運用于課堂,影響和改變著課堂教學的模式,英語教學能力主要體現在英語課堂教學之中,課堂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成了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那么,怎樣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
一 實施素質教育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
1.以現代教育理念為導向的原則
現代教育思想已轉變為“教學的實質是交際”,“研學促教”已成為理論聯系實際研究的趨向,現代教學手段在逐步運用于課堂,影響和改變著課堂的教學模式。因此,以現代教育理念為導向已成為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指南針。
2.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課堂、教師為主導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實施的主要陣地是課堂,課堂教學由師生共同來完成,實施素質教育離不開課堂。因此,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是英語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最主要途徑和方式。中學英語教育教學的任務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從根本上說,優秀的課堂教學完全可以負載起培養、提高學生多方面優良素質的主要任務。顯而易見,英語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陣地實施素質教育。
3.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
英語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的活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活動的主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統一完成,二者缺一不可并相互作用。教師的任務是揭示語言規律和引導學生,所以,作為教師,要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運用靈活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熱情,活躍課堂的氣氛,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學生的任務是通過學習,形成能力;通過實踐,掌握英語。
4.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以活動為主線
英語教學活動是師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的媒體,主要通過“聽、說、讀、寫”來完成。英語教學是語言實踐活動,為了掌握英語這門主要學科,英語教師應該做到在英語活動中使用經活化后的語言。英語課堂活動是實施課堂教學的基本因素,是教育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應倡導“任務型”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學習,最終達到使用英語、完成英語學習任務的目的。在實際的英語課堂教學中,經常讓學生收聽英語錄音、觀看英文節目、閱讀英語報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
英語課堂中的素質教育,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信息傳播、思想教育、思維訓練、情感和能力培養,能使學生走向社會后得以繼續發展,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是英語教師重要的教學目標。
二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素質教育
1.挖掘教材內涵,滲透德育教育
英語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語言學科,英語課堂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注重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和審美素質。作為一個外語教師,要善于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內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強化動機、激發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以保證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運用“雙重活動教學法”,優化課堂教學
“雙重活動教學法”從英語教學的實際出發,認為課堂是教與學相互作用、雙向結合的場所,是師生進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微型世界,強調外語教學的目的、主體、客體、渠道、環境和交際過程都具有雙重屬性的原則,為更新課堂觀念、優化課堂結構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并指明了方向。“雙重活動教學法”認為,活動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關鍵,是教學過程的本體。在外語教學中,活動是師生雙向交流的紐帶,是實現培養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途徑。
三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怎樣才能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呢?基于以上教學思想和原則,結合實際,我們運用“引入——啟動——輸入——加工——輸出”的教學模式,組織英語課堂教學,實現英語素質教育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引入——課前復習,導入新課
進行有目的的“聯舊引新”的復習,創造新情境、新舊知識有機結合,以引入新的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模式既強化了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的記憶,又能體現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英語課堂導入的方法,可用圖片、游戲、實物等導入法,既形象直觀,又可激發學生的興趣。
2.啟動——精講多練,突出重點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對所學內容要設計出引人入勝的活動來啟發學生,使學生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通過師生相互交際自然地呈現新的內容,根據教學內容,選準突破口,逐步擴大深入。先從聽、說入手,培養語感,然后以提問的方式導入新課,這樣能達到以舊帶新的目的,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漸進過程,同時也體現了新舊知識的自然過渡。在此環節,我常采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進行直觀教學,如掛圖、圖片、簡筆畫、小黑板以及身邊的實物,圍繞本課中心,提供素材,在學生間開展熱烈的教學問答活動,進一步認識和熟悉生詞、句子。
3.輸入——反復操練,鞏固所學
首先打開課本,使學生對課文內容信息從感官上整體接受,再讓學生帶著問題聽錄音或快速閱讀,使呈現的內容落實到文字,然后再反復聽錄音跟讀看錄像,讓學生直接接觸信息源,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4.加工——互動對話,熟練提高
學生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圍繞教材復習、記憶,以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在介紹學習新的語言項目之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反復的口語訓練來提高學生對所學英語單詞、句型、對話和短文的理解記憶。先進行師生間的問答,而后在同學間展開操練,以大面積提高學生英語成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輸出——聽說領先,讀寫跟上
英語課堂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所以,在進行聽說訓練之后,可進行筆頭練習如寫單詞、句子、短文、書信等,并做相關語法知識的習題,以達到真正掌握和運用知識的目的。
總之,我們要遵循語言教學規律,精心組織英語課堂教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英語高素質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質。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