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最頭痛的事情就是評改作文,班級大、人數多、評改周期長、學生訓練次數少、學生的寫作水平難以提高,于是作文教學就走入了死胡同。筆者從教25年,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評改方式,將教師集體評改和學生互相評改相結合。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減輕了語文教師的工作負擔。
【關鍵詞】教師作文評改 集體評改 學生互相評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118-02
廣大語文教師深感作文教學負擔沉重,收效甚微,一學期結束,學生寫作水平沒有提高,老師煞是苦悶,于是,學校領導要求教師“精批細改、全批全改”,然而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筆者當過語文教師,改過的學生作文不計其數,得到一個深切體會:徒勞無功。”
當前,教育改革正在深入,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文評改也應打破常規,走改革之路。近年來,筆者對作文評改進行了以學生的互改為主、教師抽查和點評為輔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 傳統作文批改弊多利少
有一個笑話:一個語文老師去世多年,有一天他的鬼魂扶住了一個正在備課的老師,大家怎么相勸,他的魂靈都不肯離開,這時,和他當年一起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開口了:“你快走吧,不然的話,給你抱來一摞作文讓你改改!”話音剛落,那鬼魂迅速逃離。它雖是一個無稽之談,但很苦澀的告訴我們,語文老師被作文批改壓怕了!這種傳統的作文批改方法卻一直不見其變。一個語文老師通常帶教兩個班,百十個學生,大部分作文內容雷同,學校要求老師精批細改,糾正錯別字、標點符號、病句,老師在學生作文本上批改得密密麻麻,寫上評語,打上分數。發到學生手里,學生只關注分數。老師的心血就這樣付之東流,盡做了無用功,真是可悲可嘆!1982年,錢夢龍老師提出“三為主”的教學原則,“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一觀點的提出,確立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可是傳統的作文評改是教師全批全改,然后在全班講評總結,念幾篇優秀作文,再讀幾篇有問題的作文,指出存在的問題等。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聽完之后找不出問題所在;而現在采取集體評改和學生互改相結合的評改方式,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改、去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施展,大大提高了其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怎樣批改
1.教師詳批
根據筆者多年的實踐,事先將每班學生按作文程度平均分成三組,每次只詳批一組,其余的只看字數、書面情況,詳批的一組有針對性地進行批改,這樣可對學生此次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有一基本了解。
2.集體評改
集體評改是作文評改的關鍵一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前準備:從詳批的每班作文中選出好中差各三本。同時,確定此次作文要求及評改等級標準(可參照中考作文評定標準),將所選文章、評改標準一并打印,上課時發給學生。評比分四個等級,A級(46~50分以上):立意新穎、深刻;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準確、流暢;書寫美觀,用字、標點、格式正確。B級(40~45分):中心明確;結構完整、清楚;語句通順;字體端正;用字、標點、格式正確。C級(35~40分):中心基本明確;結構基本完整、清楚;語句基本通順,有少量語病;字跡清楚;錯別字和標點錯誤合計不過四處。D級(34分以下):中心不明確;結構混亂;語句不通順、語病較多,字跡潦草,用字、標點錯誤較多。
說明:這個標準具有廣泛性,每次評改都可以采用。根據具體作文提出具體要求,可在此基礎上作適當調整。
過程:將所選文章按“差——中——好”的順序,依次由同學們來討論,評出每篇文章的等級并說明原因。老師結合學生習作,在班里找學生朗讀,在認真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優劣并給學生以啟發和感悟。然后,推出好文章。有了前面的比較、鑒別,大家會深刻認識到好文章確實在立意、結構、語言等方面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令人賞心悅目。至此,文章好與差的尺度,同學們就心中有數了,自己文章的優劣得失也基本有了判定。
點撥:在課堂尾聲時,對同學們的評級要充分肯定,教師的鼓勵會增強他們的信心和勇氣。
3.學生互評
集體評改后,大家情緒高漲。教師趁熱打鐵,將學生四人一組,依據品評的經驗及標準進行互評,寫出評語,評出具體等級,并簽上評者姓名。同學們都想讓自己的評議最中肯、等級最合乎實際,因而態度十分認真、批閱格外仔細。由此,學生品評文章的能力進一步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4.課堂反饋
學生互評之后,老師把作文發回學生手里,學生認真閱讀自己的作文,仔細揣摩自己文章的得與失,或者與批改的同學,一起討論。自己再重新構思改正,不用重寫,口述即可。
5.教師評定
學生互評后,教師再從每班抽出四分之一,檢查同學們評定是否合乎客觀實際,評定等級能否讓作者心服口服。對于評定優秀者,給予表揚;對于評定有出入者,找其面談,指出問題所在。
這種評定,教師初期抽查本數,可以多些,待訓練成型后,可減到每班八分之一。主要是督促批改,以避免學生不認真的現象。
以上五步,完成了作文評改的一個循環。
三 改革出奇效
筆者堅持這種方法已有多年了,效果顯著;從前批完作文,我頭昏腦漲,現在一身輕松;過去批改完了,心里糊糊涂涂,現在誰的好誰的差,有什么問題,我一清二楚;以前我講評時是獨言堂,現在是學生參與,課堂充滿活力;教學負擔大大地減輕了,作文的教學質量大大地提高了!
大大縮短了作文評改的周期。以往兩個班的作文,教師最快也要兩星期才能反饋下去,學生早已沒有新鮮感,更無興趣修改,因而作文水平難以快速提高。而采用這種評改方式,一周內即可將作文反饋給學生,學生寫作的新鮮感依舊,興趣也高。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對于寫作的一般規律能做到心中有數,作文時在選材、立意、表達方面的偏差明顯減少。
經過幾年實踐,筆者感覺學生非常喜歡這種評改方式,學生由“苦寫”變成“樂寫”,寫作能力提高較快,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高漲,語文考試成績高出其他班很多,其他教師也開始了快樂的作文批改改革,也為我校教師的作文評改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