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中,化學實驗處于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內容所無法取代的。因此,加強化學實驗教學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必然要求。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淺談,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一新生 化學實驗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139-01
化學科學的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最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智力。高一新生剛從初中升學,由于初中的實驗條件和知識水平有限,加上初高中化學知識的差別很大,因此高一新生在化學實驗中常顯得捉襟見肘。本文就高一新生在化學實驗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進行分析,提出今后教學中要注重培養的能力與素質。
一 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初中一年的化學課,學生從中學到的只是一些基本知識和簡單的實驗操作技能。由于初中學校的硬件條件限制和來自外部的升學壓力,許多學生沒有親自做過多少化學實驗,老師只是要求學生會用筆做實驗題,而不是到實驗室去做實驗。這就使很多學生在化學實驗方面存在很多薄弱環節。首先表現在實驗習慣不好。其次,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知識薄弱,特別是取用藥品,有的學生認為越多越好。因此,要求我們在上高一新生的化學課時,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把實驗的注意事項講清楚,杜絕事故的發生。
二 教給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于不同的觀察對象,應分別制定出不同的觀察計劃,采用不同的觀察方法。對那些原理較為復雜、現象又不甚鮮明的實驗,可以制定觀察計劃讓學生對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現象有一定預見性,從而確保觀察目的的實現,提高觀察反應的敏捷性,并使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分清主次現象,提高觀察的效果。如高一(蘇教版)化學1專題2第二單元中有一個鈉與水反應的實驗,該反應從外觀上看起來是很“熱鬧”,但是在實驗做完后,我請一些同學總結一下該反應的現象,結果很不盡如人意。于是同一個內容在第二個班上課時,我在實驗前先向同學交代了觀察該實驗的幾個要點,要注意鈉塊的變化、運動情況,從聲音、顏色方面觀察有何變化。結果在我做完實驗提問時,同學們都能全面回答出該實驗的現象。從這個對比可以看出,在實驗前讓學生明確觀察目的,制定出觀察計劃的重要性。
三 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實驗操作素質
開學初,我對來自各個學校的高一新生就化學實驗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的實驗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學生只是靠原來老師的“講”實驗,自己記憶獲取實驗知識;有的學生只在課堂上見過老師演示實驗,自己沒有動手做過實驗;另一部分學生則只做過初中化學中的部分實驗;有的學生甚至沒碰過實驗儀器。我還對學生進行了簡單實驗操作考查,結果發現,有些學生因害怕而不敢動手操作,有些學生因心理緊張而手忙腳亂,出現種種操作失誤,有些學生則能順利地完成實驗任務。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組實驗中,我采取的方法是:挖掘實驗資源,采用雙人編組、好差搭配,從實驗基本操作開始,利用一段時間規范強化訓練,對待每一個分組實驗,教師都要幫助學生制定出安全、科學、合理、有效的實驗方案,并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實驗室規章制度,充分預習實驗內容。實驗中教師先做好集中輔導,學生互幫互學,教師巡回指導,對掌握不好的實驗要求學生反復操作練習。對仍不能完成實驗的學生,教師要幫助,鼓勵他們要膽大心細、勇敢地去探索,直至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要求,這樣經過高一時期的訓練,學生對基本的實驗操作都能達到熟練的程度,提高了實驗操作素質。
四 借助典型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它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組成的系統結構,可概括為科學的方法和思維方式、科學的精神與品德、科學能力。分組實驗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訓練,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提高。具體做法是:針對部分學生對化學實驗存有恐懼心理,他們認為實驗藥品有毒有害,會影響健康,甚至會致癌,有些化學實驗會造成污染,發生爆炸、燒傷、燙傷。實驗中他們不敢動手或敷衍了事,遇到上述情況,教師應有足夠的耐心去幫助學生,以自己準確無誤的規范操作去影響學生,以鮮明豐富的實驗現象去感染學生,并以科學家不畏艱險的獻身精神去鼓勵學生,只要能嚴格地按照實驗要求,積極采取安全措施,每一位學生均能取得理想的實驗效果,從而使學生在自己親手裝配好的實驗裝置面前,親眼目睹神奇的化學實驗現象,從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探索出化學的奧秘,增強自信心,鍛煉心理素質,激發探索化學知識的濃厚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能力,培養觀察、操作能力,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化學實驗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它影響著學生一生的前途,作為教師的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戴安邦.全面的化學教育和實驗室教學[J].大學化學,1989(1)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