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語言,而閱讀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過程。讓閱讀走進數學課堂,讓學生養成數學閱讀的習慣,是數學教師應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閱讀 教學閱讀 教學閱讀過程 理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146-01
新課程標準指出,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機勃勃、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閱讀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過程。數學閱讀則是學生個體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閱讀數學材料建構數學意義和方法的學習活動,是學生主動獲取數學信息、汲取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學習數學語言的重要途徑。讓閱讀走進數學課堂,讓學生養成數學閱讀的習慣,是每一個數學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
一 課前讀,初步感知教材
課前讀,是對課本的預習。這一階段是讓學生通過感知教材,從而對新知識有初步的認識。預習前,教師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不同年級的學生閱讀能力不同,對于閱讀方法的要求也不同。低年級學生要學會有順序地看書,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中高年級學生要學會用總分法看書,先大概了解全節內容,再逐步進行分析,邊讀邊想,在不理解的地方或重點處畫上記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書中的內容。具體做法是:(1)看懂例題,逐字逐句閱讀,要反復讀。讀完進行思考并且找出句子之間的聯系,哪些讀懂了,哪些話或哪個詞不懂,做上記號。(2)在閱讀數學課本時,對書中的圖、數、式或解題過程要注意模仿,記住類型題、典型題。(3)教師事先設計自學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圍繞問題練習口頭回答,使讀書自學帶有鮮明的目的性。
通過課前對數學課本的閱讀,學生初步接觸學習內容,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 課中讀,加深理解新知
課堂上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閱讀,讓學生整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加深理解。具體做法:讓學生將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完整地、仔細地閱讀一遍,對文中的關鍵字、詞、句進行強調,教師在學生閱讀時要巡視課堂,出現問題給予解決。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課本上歸納:“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找出關鍵詞:“同時”、“相同的數”、“零除外”,明確“分數的大小不變”是有條件的,加深同學們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
閱讀時要讓學生看懂內容,思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和區別,對于新知識能舉一反三,注重邊讀邊想,總結規律。例如,在教學“判斷一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時,學生在閱讀完課本后,自行歸納:(1)一個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首先看它是不是最簡分數。(2)一個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與它的分母有關。(3)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質因數,這個分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4)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這個分數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這樣的閱讀,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新學知識的歸納能力,使學生不受課本上現成的結論左右,也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精神,有助于進一步理解新知識。
三 課后讀,拓展延伸知識
學生在學完新課后,要定期進行閱讀、復習,從而進一步理解、消化新知識,并形成知識網絡。對于課后閱讀,要求學生做到:(1)邊讀課本邊回憶老師當時是如何講解的。(2)重點閱讀“回生”的知識。(3)要注重歸納整理,形成系統。這樣閱讀不但針對性強,而且有利于學生把數學知識結構轉化為數學認知結構。此外,在課后進行閱讀延伸。老師準備有趣但有一定難度的資料供學生閱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數學素養。在教學中,開展以閱讀為載體的數學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寫數學日記、做數學小制作,定期開展“閱讀成果展示會”、“比比誰的知識多”、“比比誰的數學制作好”等活動,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數學閱讀過程與一般閱讀過程一樣,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同時,它也是一個不斷假設、證明、想象、推理的積極能動的認知過程。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提高他們的數學閱讀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促進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