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讓小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學會提問題是一個難點。文章主要從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想問;放開膽量,讓學生敢問;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抓住重點,讓學生會問幾個方面,進行了淺談。
【關鍵詞】數學課堂 提問題 想問 敢問 會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148-01
近年來,一些學校對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了研究,但不少老師感到:如何讓小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學會提問題仍是一個難點。
一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想問
學生一般對親身體驗而形成的知識經驗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因此,在教學中對于需要研究的問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把握問題產生的源頭,積極創設鮮活、生動的問題情境,促使動作與思維活動的有機結合,激發學生探索的積極性,使其在活動的過程中產生提問的欲望,在情感上具備想問、樂問的心理誘因,為進一步發現、提出并解決問題做好鋪墊。學生的探求需要一旦被喚醒,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問個“為什么”了。思維被激發了,探究的意識就更強烈,學生的思維也會被順利地轉入質疑問難的良性循環中。因此,創設問題情境,有助于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引導他們樂于提問。
二 消除質疑的心理障礙,讓學生敢問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教學中常常忽視學生發現問題的學習潛能,壓抑了學生愛問的天性。老師怕因學生提問而打亂教學計劃,完不成教學任務。而學生,特別是中差生有自卑心理,怕說錯被同學嘲笑,遭到老師的批評,乃至有疑不敢提。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注意這樣幾點:
第一,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愉悅、和諧、民主、寬松的人際環境,努力用自己對學生的愛心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創設師生情感交融的氛圍,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敢于提問,師生之間形成合作關系,不怕出錯,不怕被嘲笑、批評,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創造性地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
第二,要給予學生講話的機會。在平時聽課中,經常看到:教師按原定的教學思路正在講解,突然有位學生舉手,但這位老師對學生的舉手視而不見,這位學生只好作罷。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學生有話不敢講,進而變得無話可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給學生發言的機會,特別是把那些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講出來。要讓每個同學都敢于積極思考,都有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
第三,要鼓勵后進生發言。課堂上后進生往往發言機會少、聲音低、表達不清,一旦出錯被同學嘲笑后,便再也不敢開口。所以,教學中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多讓后進生回答,說錯時,不指責,并肯定其積極動腦的一面,幫助他們找癥結、改思路;說對了,抓住時機,及時鼓勵和表揚,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培養他們敢問、敢說的習慣。這樣,后進生不但敢于發表意見,而且能促進其他同學敢于開口,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或說出自己對問題的獨到見解,這無疑是教學上的一大進步。
三 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讓學生會問
提問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也是創新學習的重要體現。但是許多同學想問卻不知從何問起,這就需要教師適時點撥、誘導,教給方法。讓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抓住重點,質疑到位。
1.提問從課題入手
借助課題,引導聯想,讓學生提出問題。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在揭題之后設問:“關于圓的周長,你們想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學生大膽猜測,提出了以下問題:“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還為下一步的教學找準了方向。
2.提問從難點入手
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則引導學生對性質的關鍵詞、句質疑:“為什么0除外?”“同時”、“相同”在這里強調什么?
3.提問從內容入手
鼓勵學生自己看書,提出不理解和疑惑的地方。如教學《認識一位小數》一課,教師在揭示課題展開教學目標后,要求學生結合米尺和自學課本,并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學生學后,提出疑問:“0.3米中的3指什么?”“小數點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在小數點前面寫零?”此時,老師不急于向學生解釋,而是對本節課知識進行重點講解,其間涉及學生提出的幾個重點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這樣做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4.提問從小結入手
如《年、月、日》的教學,當學生總結完本節課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后,提出一些較深奧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超出了他們的認識范圍,但教師可引導他們課后去翻閱資料,把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總之,教師進行教學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優化學生主動學習的條件,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從“學答”轉到“學問”上來,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上來。走出傳統教學的誤區,讓孩子自由翱翔于藍天。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