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的教學離不開有效地組織合適的情境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開展適當的小組交流、探討活動,培養學生思維的自主性、靈活性、開放性、創造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
【關鍵詞】有效教學 活動交流 發散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149-01
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的確如此,無論是數學教師還是每一位學生,要想收獲成功的喜悅都離不開彼此間思維的交流和碰撞。那么,一名合格的乃至優秀的數學老師究竟該怎樣把握、駕馭數學課堂呢?傳統的數學課堂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邊聽邊記筆記,這是典型的被動式、填鴨式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許多限制。我認為現階段的數學教學,教師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識素養,同時還要鉆研教材,了解學生,靈活而適度地運用恰當的教學藝術,才能讓數學課堂生動起來,活躍起來,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教師引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思維能力。
一 在知識認知階段開展活動,激發思維的自主性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倡導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情境化、表象化,讓學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覺間觸景生思。如果教師不創設情境而是一味地講,讓學生靜靜地當聽眾,那學生就不會主動去思考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就全然了無生趣,枯燥乏味,也就更談不上激發學生自主思維活動。如我在教學十幾減八的退位減法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巧妙地利用課本中的情境圖,將學生帶入捉迷藏這一情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立即就被調動了起來,故事情境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巧妙融為一體,培養并提高了他們的自主參與意識,使之在輕松、愉悅的情境氛圍中完成學習。
二 在知識生成階段適時開展活動,培養思維的開放性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特別是在知識的生成階段更是如此,只有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之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樣才符合思維發展的過程,通過教師適時創設的教學情境去誘發學生思維的層層深入,不斷發展開拓,學生不僅能學到應學的知識,同時也能更好地培養自己思維的開放性。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學期學生認識“前后,左右”時,由于學生剛剛從幼兒園升學,教學模式、教學環境都有很大不同,再加上小學生在認識方向時的思維單一,這就導致了他們辨認時的混亂。針對這種情況,我果斷拋開課本,大膽地開展了一節小組活動課,我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一組一組到講臺上,并且按一定順序逐一變換方向。這時我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誰在誰的哪邊?誰的哪邊是誰?……
因為之前要求學生逐一變換了方向,所以這一節活動課學生時而歡呼雀躍,時而屏息思索。雖然我沒有按照教參的要求去上課,但我卻能感受到他們思維的跳躍和開放,不再只單單局限于一個方向,課堂教學有了廣度和深度,效果出奇的好,達到了課前的預期,之后我們班的小朋友再也沒有對認識前后、左右方向感到困難。我想這節課之所以成功,可能是因為學生能在教師的引領下進入這一活動氛圍中,讓其全程參與了知識生成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收獲了學習所帶來的喜悅,無形中也提高了他們的思維水平和學習數學的能力。
三 在知識運用階段,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往許多學生只知道解決書本的問題,遇到書本以外的問題就缺乏解決辦法。這實際就反映出教師在教學中方法不靈活,不注重學生參與意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且課堂教學缺乏生機活力,從而導致學生思維刻板、單一。新的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在知識運用階段,如何激發學生思維和行為,關鍵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藝術的運用。在知識生成以后,教師考查學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是看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層次分明,在知識能力考查上要呈螺旋式上升。這樣既能讓全體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數學能力,又能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驗證等過程來提高自己、鍛煉自己,這樣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所需的。如我在教授了體積計算后,經過練習覺得大部分學生都比較熟練地掌握了體積的計算方法。我就出示了這樣一道拓展練習題:用你自己的方法求出水果香蕉的體積是多少?經過短暫的交流后,出現了好幾種計算方法。有用刻度的水杯去測量的,有用轉化成規則的小正方體然后再乘質量倍數的……我想正是教師的數學思想影響了學生,教師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藝術風格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種子,讓他們在情境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當然,這其中收獲的不僅是學生,也有我們教師。
總之,數學教學要求我們始終貫穿著數學思維和能力的培養。這需要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種下一顆顆思維的種子,我想不久之后,就能看到這些思維的種子所迸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聶篤克.新世紀基礎教育筆談[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