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老師們已充分地認識到數學活動的意義,并努力組織各種數學活動讓學生去經歷、感悟。但是,在數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總存在一些缺陷,如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數學自主活動的技能不強;數學活動形式單一,有相當一部分老師把活動僅理解為動手操作;課堂上由于活動過程失控導致教學目標沒有達成;活動的數學價值不高,學生不能很好地從活動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所有這些現象都嚴重地影響了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使數學活動不能發揮最大的數學學習價值。下面筆者淺談在數學課堂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
一 讓情境創設變得高效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課程實施建議之一。課堂教學情境對于兒童來說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易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而促使其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因此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兒童的這一心理特征,創設與學生生活經驗及所要探究的知識密切聯系的情境,增強他們參與探究活動的激情,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一個理想的情境創設可以帶動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理想的情境能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激情,幫助學生借助已有經驗快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進而提高問題探究的高效性。如在設計“小貓釣魚”教學情境中,我把得數是0、5、4的小背簍貼在黑板上,把寫著算式的小魚分給同學們,請他們把小魚貼在對應得數的小背簍下面。既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又把學習氣氛推向高潮。在這里教師并沒有增添所謂“生動的故事情節”,而是借助學生身邊最感興趣的事例創設情境,讓學生對這件事情有較強的探究愿望,這樣就能激發他們更強烈的探究欲。
二 讓教學過程變得高效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手操作、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用口表達、用心體驗,多種感官協調參與,提高學習活動效率。引導學生明確課堂學習目的和活動的目標要求,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新知識的探索,要認真觀察活動現象并分析活動中出現的各種現象與所學新知識之間的關系,積極思考活動對解決問題的啟發和幫助作用。促進對新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課堂練習是鞏固新知識的重要手段,是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體現。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練習,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使不同的學生得到發展。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時,設計了三個練習,第一個練習:學生總結出公式后,馬上讓學生口算圖形的面積;第二個練習: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書本的封面,并計算它的面積;第三個練習:運用公式比較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上述案例證明,只有當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喚醒,并把所學內容與他們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時,才會有真切的體驗,才能高效地學習。
三 讓教學活動變得高效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又指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從而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再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課后我布置這樣的實踐作業:超市想把12盒酸奶包成一包,進行促銷,請你設計幾種不同的包裝方式,你認為哪種方式最好?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也使學生學到一個數學知識,通常情況下表面積越小,越省材料。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面對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要使他們樂于接受并主動探索,就要讓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主動地發現知識,高效地建構知識體系。
四 讓學習方式變得高效
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在課堂中盡情地發揮、盡情地思考、盡情地展示自己。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建立了“猜想——探究——歸納——運用”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提供了材料,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觀察、感悟,大膽猜想,進而又進行了探究驗證。當學生探究出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分數的大小不變之后,我并沒有立即讓學生去歸納,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感知的這一規律去寫一組相等的分數,這樣可加深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為后面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奠定了基礎。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
數學的學習過程是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小組合作學習則是通過合作交流發現、解決問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精心設計問題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高效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但是,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方法,而不是教學方法的全部,并不是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可以進行合作交流,教學中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狀況,靈活設置合作學習。
五 讓評價變得高效
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要求教師不斷反思教學實踐,更新教學觀念,也需要師生融洽的合作。首先,教師要確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學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差異性,要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比如,課堂提問時,簡單的問題、一般性的問題、較有難度的問題,分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針對性要強,堅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其次,要重視評價的作用。這里的評價,既有教師與學生的自我評價,也有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師生通過自我評價,反思自己的不足并糾正錯誤;通過相互評價,發現并肯定對方的優勢,形成評價與教學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
另外,教師要組織好學生的課堂反饋,從學生的思維、語言特點出發,發現他們評價背后的矛盾,這樣才能不斷改進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六 讓學習情感變得高效
學生的學習情感直接影響著學習的高效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氛圍,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復述學生的正確答案,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體,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另外,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每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同時,師生雙方情感的溝通和協調,以及合作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以自身積極的情感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我們呼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擁有積極而亢奮的情感。
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數學教學充滿魅力,就要求教師組織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的情境。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大膽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