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深入,新課程倡導的先進理念正影響著教師的行為,并使教師的教學實踐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課堂教學更具有了民主性、開放性,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為豐富而具有個性,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正在建立,數學課堂正在向和諧的心靈對話轉變。經過幾年的努力鉆研,筆者對數學新課程教學有很深的感受,下面就談談筆者在數學新課程教學中,將新的教學理念滲透到課堂中的幾點做法。
一 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
要做到真正領會新課程改革的實驗目的,明確新教材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為實現總目標而安排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就必須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切實理解新舊課程標準、大綱和新舊教材內容之間的差異,思考部分內容精減和更新的意圖,和同行一起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廣泛的交流和討論,不斷進行總結,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運用新的教育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二 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
1.創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學質量,這是早已被認可的觀點,但在教學中并沒有認真實施。在傳統教學中,為了獲得某個原理,有時也會提出一個問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并沒有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創設良好的情境。一個問題情境的優劣取決于它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否體現再創造的過程,是否蘊含了豐富的數學事實。
當然,創設問題情境,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精通教材,會“做數學”,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行為過程,從而建立起合理、科學的教學情境。
2.動手實踐,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無論從哲學還是從心理角度,都應該提供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體系的機會,提高他們主動建構數學知識體系的能力,讓他們體驗再創造的過程。例如,講解“多邊形內角和”時,我先讓學生動手分別畫出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并要求他們求出這些多邊形的內角和。在此之后,我及時引導,讓同學們得出了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并讓學生自己動手作圖,驗證了多邊形內角和公式的正確性。經過這一次再創造的體驗過程,我深深體會到了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的意義。
3.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數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數學通過交流才得以深入和發展,在交流中進行數學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智慧的火花在閃爍,教師的充分肯定,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從交流的過程來看,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向他人表述,展露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樣有利于學生間相互切磋,有利于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斷加深,因此交流有助于學生澄清認識,增強理解,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學生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總之,對教師而言,在交流中教學,學生獲取的不僅是知識,還有能力和情感體驗,以及教師教學思路的拓寬,教學水平的提高;對學生而言,在交流中學習數學,是一種輕松學習數學的好方法。
三 練習設計與作業布置,體現分層次教學的要求
練習作業既要有對基礎性知識的強化鞏固,又要有課堂相關知識的開拓與延伸,體現作業的層次性、可選擇性。如在學完“完全平方公式”后,我布置了三個層次的作業:(1)基礎性作業。直接應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如:計算
, , 是學生的必做題;(2)靈活運
用完全平方公式,如已知x+y=5,xy=6,求x2+y2的值;已知a2-2a+4b2+4b+2=0,求a、b的值;與同伴一起討論交流;(3)創造性作業,讓學生以教材為本,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自編完全平方公式的應用作業。結果有同學計算(a+b)3、(a+b)4,我適時引導,使他們得出了“楊輝三角”的關系。布置三個層次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其中,并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也遵循了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四 重視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教完一節課后,應對教學情況進行全面的回顧總結。教師要根據這節課的教學體會和反饋信息,反思自己在教學上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在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么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與失,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這樣,通過教學反思,能及時地發現并解決我們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教師能夠把握恰當的教育時機,給學生們提供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數學的方式,使他們的聰明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又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數學課堂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教師唯有積極參與,主動適應,才能更好地把新的教育理念滲透到每一堂課中,讓每一堂課都能有好的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