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是每一個教師上課前所做的基礎性工作,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和保障,也是一名合格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備課的質量、效率,以及與課堂教學的吻合程度究竟有多高,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筆者根據自己從教近二十年來的備課實踐,以及在平時的教學工作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認為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備課,應該做到“四要”與“四不要”。
一 要重視教情學情實際,不要依賴教參和教輔材料
長期以來,教師都以一本教材、一本教參、一支粉筆駕馭著課堂。課前的備課完全依賴教參、教輔材料,對教材中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定,都是根據教參,教師在備課時原版照搬,一字不差地抄寫到備課筆記上,而在課堂教學設計上對目標的達成、重點的強化、難點的突破,根本沒有涉及,導致教案只是“紙上談兵”,只是應付學校或上級教育部門的檢查,對整個課堂教學根本沒有實用價值。
基于這樣的情形,筆者認為要想真正有效地備課,教師首先要做到的是認真鉆研教材,結合教材和教輔材料中的講解說明,完全吃透本版教材在知識點方面的編排體系、特征,辯證地使用現有資源,其次要從教師自身的素質以及本班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基礎等方面出發,編寫出符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教案和適合本班學生學情的學案,這樣的備課才能取得實效。如在教學蘇科版物理教材“浮力”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農村學生見識面較狹窄、思維較單一,所以在教學浮力定義時,就不能只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課本上的四張圖片讓學生總結概括,而應該選取較為常見的生活情境(如充滿氣的氣球按到水中會浮上來),讓學生自己切身感受到浮力的存在,認識到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
二 要展示備課中的個性,不要閉門造車和拿來主義
時下,在教師實際備課中出現了一些極端行為:一是部分老齡教師思想保守,不懂得學習和借鑒,在備課時往往都是憑借經驗、一意孤行、閉門造車,使用自己用了多年的教學設計,根本不顧及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工作對教師的新要求;二是剛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青年教師,由于平時接收的信息量大,善于通過現代網絡、同學、同行等不同路徑獲得備課的資源,直接使用別人的電子版本教案,不管是適用與否;再有在中年教師群體中也存在著一些得過且過的人,他們的備課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馬虎了事,糊弄檢查。
所以,要想讓備課落到實處,讓備課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必須建立完善的集體備課制度,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實施備課的“三部曲”。
首先,初備。所謂初備就是所有教師都要在集體備課前認真鉆研教材,閱讀其他參考資料,明確本章節與其他章節、其他學科的關系及所處的地位,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的實際,為集體備課,深入切磋交流做好充分的準備。
其次,復備。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根據初備過程中的所獲、所思、所疑在規定的時間、地點進行相互討論、交流、探討,然后由中心發言人介紹講課的內容,敘述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整體構思,如理論框架、重點和難點、邏輯結構、內涵外延、教學方法、講課藝術等,然后集體討論研究,提出改進意見,補充完善,達成共識,最后確定教學重難點,選擇教法,設計板書,安排教學步驟,布置課后作業……由主備人撰寫出本課時的教學設計,為下一步教師的個性備課提供教案藍本。
最后,個性備。每個教師根據復備課中的要求,在遵循總體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備課元素,設計出凸顯個性特色的教學環節。如對課堂的引入方法上,教師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方式。
三 要體現教法學法指導,不要知識點的羅列與架構
從平時的教學常規檢查中,經常發現理科老師在備課過程中只備教學的概念、定義、公式、規律結論、例題解析等方面的內容,存在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現象。雖然在備課筆記上有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旁注等欄目,但后兩個欄目基本上是“蜻蜓點水”式寫上兩筆,作一點綴。這樣的備課形式主要還是由于教師心目中注入式、滿堂灌的舊有思想在作祟,沿襲著老經驗、老套路的上課模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的新課改教學理念根本沒有洗滌掉教師身上的這些痼疾。
新課改這些年來,不管是從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還是從課堂中師生、生生活動的方式來看,都要求注重對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法的選擇、學法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俗語說得好:“教無定法,學有章法”。教師在設計解決某個問題的教學策略時,首先要把握課程標準、吃透教材內容,立足于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以個性的張揚為出發點;其次要根據學科特點以及自身的學科素養、個人魅力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同行資源以及現代教學媒體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法,如在教授“平面鏡”這一節課時,就可以采用讓學生回憶平時照鏡子的情形,然后學生猜想、討論,教師適當點撥;最后根據小組探究活動,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綜上所述可看出,只有在備課中做到了有效與實效,在上課過程中才不會出現課堂冷場的現象,課堂教學的目標才有可能達成。當然,備課僅僅是教學過程中一個方面,要想從真正意義上取得教學活動的成功,還需要教師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過硬的業務能力、精湛的學科素養和高超的應變技巧。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