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深入,幼兒園的各類活動均在主題背景下產生和實施。就音樂活動來講,幼兒音樂教育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舞蹈家,而是為了促進幼兒身體、道德、情感的全面、和諧發展,是為培養完整的兒童服務的。
課改倡導“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優化“以活動、體驗為特點”的課程實施,提出了“強調活動的教育價值,注重活動的過程體驗,優化教與學的方式”。因此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更注重幼兒的學習過程,豐富幼兒活動的經歷和體驗,創設適合幼兒發展的、支持性的環境,讓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有效互動中,大膽地探索、充分地表現,讓幼兒感受音樂的美,理解音樂的內涵。
一 好的活動設計是活動成功的有效保障
〖活動名稱〗
煮蔬菜湯(活動以幼兒生活經驗為素材)。
〖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1)在熟悉歌曲《買菜》的基礎上,豐富幼兒對各種蔬菜的認識;(2)區分樂曲的不同性質,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不同蔬菜的特征。
〖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1)精神準備:幼兒已經了解過各種蔬菜;(2)物質準備:《蔬菜湯》的音樂磁帶、各種蔬菜圖片、自制蔬菜湯匙一把、廚房服一件、老花鏡一副。
〖活動流程〗
1.復習歌曲、引發興趣
以歌曲《買菜》為導入部分,激發他們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
2.聽聽做做《蔬菜寶寶》
第一,初步欣賞音樂,感知三段體。
你覺得先放的是什么蔬菜,再放了什么,最后又放了什么。(先放的是豆類,再放的是綠葉菜,最后放的是瓜類)。
第二,分段欣賞音樂,并嘗試表現三種不同的蔬菜。
第三,完整表現各種蔬菜的樣子。
3.扮演角色,共同游戲
老師扮演奶奶,幼兒自主選擇,扮演不同蔬菜,在音樂聲中進行煮“蔬菜湯”的游戲,給孩子再一次分辨音樂性質的機會,讓他們用眼神或身體動作與同伴、教師進行交流,從而體驗音樂活動帶來的樂趣。
〖活動反思〗
反思一:好的設計角度可以讓活動閃現靈動。
活動以幼兒生活經驗為素材。來源于生活的音樂素材才能真正打動幼兒,即使它是質樸的,也同樣產生了靚麗的色彩。孩子有一定的感性經驗,其過程形象且富有變化,又有一定的想象和自由發揮空間。對他們來說,沒有挑戰也就意味著沒有趣味,我想正好利用社區菜市場等資源向幼兒介紹各種不同的蔬菜及其營養價值,調動幼兒進餐積極性,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產生對蔬菜的興趣。如何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又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提升成為我思考的一個內容。多年的藝術教育積累告訴我,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我們倡導回歸生活,為什么就不能用生活中的各種蔬菜進行活動設計?于是我有了嘗試探索煮“蔬菜湯”的預設活動。
實踐證實,好的選材與設計會給孩子帶來另一種熱情。我看到了每個孩子參與活動的熱情。在活動中,孩子可以自由地表現內心的感受,同時不斷從同伴處獲取更多的信息,產生靈感,并大膽、有創意地表達。為了激發孩子的活動熱情,我的引導語始終體現游戲性和情境性,啟發幼兒大膽表達內心感受,體會肢體動作帶來的樂趣。正如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鈴木鎮一所說:“在孩子身上存在著不可估量的潛在能力,他們可以發揮出難以置信的能力。而且如果能使孩子說‘我也想玩玩’那就是成功的關鍵。”在這次活動中,我的設計思路成功了。
反思二:處理好高低結構的轉換。
判斷一個高結構活動存在的價值在于它是否是建立在幼兒已有經驗上的一種提升與梳理,推進主題發展。我先組織幼兒參觀農貿市場,引導他們認識各種各樣的蔬菜,用“奶奶”去買菜這一有趣的生活經驗讓孩子自然地融入活動情境中,讓孩子們對活動產生真實感、親切感。活動中,我設計相應的游戲情節,引導幼兒通過扮演角色的形式增強活動的興趣。活動把孩子們對蔬菜的已有經驗進行了梳理提升,替換歌詞成為活動的挑戰點。在活動過程中,我啟發孩子“怎樣唱才能唱得又快又準確呢?”結果,幼兒發現眼睛要看圖片,用手幫忙打拍子,先從慢說到快說。幼兒覺得這種方法很有效,于是,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反思三:創設積極肯定的支持氛圍,幫助孩子放松心情,獲得自信。
在每一次滲透新內容時,或多或少都會有部分孩子膽怯,不愿嘗試。如何架構孩子學習的氛圍,教師的支持作用在哪里?在第二環節集體探索部分,為了使幼兒感受并能表現動作,我根據需要截取了三段不同性質的音樂,讓幼兒區分音樂中特有的音樂形象。輕快的木琴演奏曲為幼兒的表現注入了極大的活力,孩子們隨著音樂不由自主地做出動作來,有的雙腳離開椅子跳動,有的雙手在做跳躍的動作等。我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求幼兒去模仿、掌握這些高難度的動作,而是希望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引導幼兒去發現并區分各種蔬菜的不同形象,并能使自己融入表演。通過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用肢體動作表現各種蔬菜在鍋里的有趣姿態。最后的“煮湯”環節中,給孩子再一次分辨音樂性質的機會,讓他們用眼神或身體動作與同伴、教師進行交流,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體會到音樂活動的樂趣。
二 有效的師幼互動是活動成功的助推器
上面談到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保障,那么光有好的活動設計就行了嗎?其實不然,在音樂活動實踐中,師幼互動成為我們大家關注的焦點,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必備的素養。
1.主題背景下音樂活動中的師幼互動
師生互動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不僅能使幼兒從活動中感受到自己的主體位置以及自主、自由地進行學習的權利,同樣老師也可以從師生互動中反思自己的教學研究。在與幼兒的交流中,使自己能更加走近幼兒的心靈,了解幼兒的情感,促使對幼兒的研究更加真實、自然,達到自身主體的不斷發展,從而實現教師與幼兒雙方在師生互動中得到發展。因此,在音樂活動中必須體現師幼互動中的“動”:
第一,思維動起來。“好奇”是幼兒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兒的思維方式,音樂活動應該做到讓孩子樂在戲中、樂在奇中、樂在動中、樂在創造中,例如在《花之舞》這個集體舞中,第一教時是在情境中通過聽聽、看看、試試感受音樂性質、熟悉節奏,嘗試跳交替步;第二教時在第一教時基礎上,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手的動作學習跳舞動作;第三教時引導幼兒觀察、大膽探索,學跳整個舞蹈,在這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用各種方式調動幼兒的思維,如多媒體前、中、后示范等,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激發幼兒思維,孩子學習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不斷肯定孩子的學習成果。
第二,肢體動起來。音樂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同時音樂又帶有抽象性。師幼互動必須架構一個平臺,幫助幼兒去理解、體驗音樂,獲得身心情感滿足,促進認知及能力的發展。在大班主題活動《我是中國人》開展關于京劇臉譜的活動,孩子們對京劇里的角色和臉譜產生極大興趣,并喜歡模仿角色的動作,由此在音樂活動《北京,我們的首都》活動中,把京劇這個活動題材很好地進行了融合,從感受歌曲、學唱歌曲,在感受中學習花旦、花臉、武生等角色的基本動作,在經驗遷移中創造性地表現表達,讓幼兒獲得有效體驗,感受了解民族文化,激發了民族自豪感!
2.建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
有效的師幼互動要做到:(1)有提升、提煉;(2)有引導;(3)有互相提問(師生間、挑起幼兒爭議);(4)有挑戰;(5)教師獨特個性魅力吸引幼兒。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