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要培育學生對自然、對社會生活、對藝術具有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不是單純以培養音樂家為目標,而是通過古今中外各類經典音樂作品的演唱、演奏和欣賞等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仔細聆聽、認真體驗,使其內心情感滲透到作曲家所表現的豐富情感世界中去,在高雅藝術的熏陶下,其身心不斷得到愉悅,從而使心靈得到升華,并由此逐步實現完美人格的創造和全面素質的提高。
一 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擂臺賽式教學法
把音樂課堂變成一個競賽的場所,把學習知識變成打擂臺的形式,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又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民歌》一課時,把學生分成4個參賽小組,通過“民歌知識問答、辨別不同地區的民歌、賽歌”三個環節的競賽,不僅使學生主動地掌握有關民歌的知識,還在“賽歌”這一環節中,充分展現了自己的音樂才華。在緊張、活躍的氣氛中完成本課的教學內容。
2.游戲式教學法
每個人都喜歡做游戲,學生更不例外。將以講述、靜聽、觀看為主的教學內容改成一臺游戲節目,讓學生自己表演,必要時改變學生的座位,可以改成“半圓形”或“馬鞍形”,撤去講臺或將講臺置于一角。教師由“主角”轉變為“導演”,上課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上臺表演,從游戲中獲取音樂知識,感受音樂的美妙。
3.節奏式教學法
眾所周知,節奏把音樂、舞蹈、語言等聯系到一起。在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節奏。節奏是一種富有藝術魅力的、活生生的音樂語言。在第一堂音樂課的節奏教學中,根據學生互相還不熟悉,老師也記不住學生名字的特點,老師首先讓他們進行自我介紹。如:[我 叫 賀桂欣]按節奏:[走走 跑跑 走],讓學生像老師一樣介紹自己的名字,并分成兩部分,請兩個字的站在左邊,請三個字的站在右邊,按節奏[走 走 走 走]和[走走 跑跑 走]。然后在每個學生按節奏介紹完自己的名字后,再記住對面一個同學的名字。如:[我 叫 張 成]、[你 叫 沈大 寧]。這時老師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寫在黑板上,再讓同學們按“走”和“跑”讀出來。為了讓學生對這兩個節奏加深印象,讓他們用手、腳做動作練習,讓學生體會節奏有強弱。這樣在游戲中,學生學會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節奏,而且也化解了教學中的難點,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這節課會讓學生終生難忘。
4.聲勢訓練教學法
根據不同的特點,可以選擇一些活動范圍小,有一些難度的活動,目的是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我所指的聲勢訓練就是讓學生做動作,課堂氣氛就會活躍,學生的情緒得以高漲起來,并從中學到很多知識和道理。如:讓學生左手勻速的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畫圈,右手上下直線拍,便會感覺兩手程度不等的互有牽制和干擾。這說明各自獨立活動,互相協調的雙手活動平衡能力的獲得也要經過一定的訓練,也使學生懂得雙手活動平衡的練習,在音樂中具有重大的實際價值。通過這個教學內容,使學生不僅學會音樂也懂得了集體意識的重要性。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
5.互動式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直接講授樂理知識或開門見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賞音樂時,將自己或前人的思維過程或見解結論強加給學生,要營造一種寬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與學習氛圍,形成友善、合作、分享的學習平臺,讓學生敢動、敢說、敢做,樂于與教師及學習伙伴們“互動”交流,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與身心的和諧發展,同時也培養學生的交往與合作能力。
例如,在學習《火車開啦》這首歌時,課前要先讓坐過火車的學生談談坐火車時的所見所聞,交流坐火車時的親身感受,然后教師扮演火車乘客,參與學生們合作自編自演的開火車、坐火車游戲中。這樣結合學生自己生活實際的音樂活動,在沒有教師事先安排,也沒有教師“主宰”的情境下,學生們就樂于與教師互動。因此,互動式教學法,不僅要求教師講究教的藝術,還要求教師轉變角色,精心設置,創設適合每節音樂課內容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敢于互動、樂于互動。
又如,在欣賞《黃河大合唱》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真聆聽音樂,還要事先根據學生的特點,或組織學生收集有關《黃河大合唱》的音樂、文字、圖片等資料;或組織學生舉行不同形式的演唱會;或組織學生編寫專題音樂墻報、手抄報。這樣的音樂欣賞教學方式和活動,突破了以往以“課堂、書本、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而這種教學模式更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需求。同時,這種教學模式強調了學生個體的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體驗、參與音樂學習活動,共同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為各種知識層面的學生創設不同的學習平臺,多方位的音樂實踐活動空間,從各個教學層面讓學生全面接近音樂、理解音樂。這樣才能使學生得到各自的發展,并較好地落實素質教育。
6.“環境熏隱”式教學法
在音樂教學時不妨精心營造課堂環境,比如在學習《春江花月夜》時,可把教室布置成花園,滿目翠綠,讓學生一進課堂就聯想起“鳥語花香”的情境。一旦學生有了這種環境熏陶并得到心理共鳴,就更易“聽懂”音樂、感悟音樂,激發出靈感,活躍課堂氣氛。那么,音樂教學的效果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切實地提高。如在《沃爾塔瓦河》的教學中也可以使用這一教學方法。
二 更加重視教學用具在新的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音樂課堂教學用具有很多種,包括多媒體教學用具和實物教學用具。
1.多媒體教學用具
多媒體演示生動、具體,可以把虛幻的音樂形象具體化,復雜的音樂知識簡單化、趣味化,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比如在學習《中國民族樂器》一課時,教師如果僅僅通過口述,一堂課的時間不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所有樂器的。但是利用多媒體教具,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它可以將各種樂器一覽無遺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利用聲畫同步技術,讓學生感受每一件樂器的發音特點和效果,視覺能力和聽覺能力互補結合,增加了學生分析辨別和記憶的能力,避免了教師費時費力空談樂器的形狀、音色以及學生對知識進行死記硬背的現象。但是,我發現多媒體教學用具出現在公開課上較多,平時的音樂課還是在班級里,我認為除了依靠多媒體教學用具外,還可以依靠其他的實物教學用具,以改變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
2.實物教學用具
欣賞音樂最好的方法除了聆聽之外,還可以用實際行動去體會。例如,在欣賞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時,學生沒有見過真正的纖夫,也沒有體會過纖夫的生活是如何的艱苦,所以,要想欣賞這部音樂作品,只依靠聽覺與視覺的刺激是不夠的,還需要身體力行。這時教師要找一根很粗很長的繩子,在班級里找幾名體態較胖的男同學,讓他們在繩子的另一端,再找幾名同學在繩子這一端,這些學生努力的要把那些身體較胖的同學拉進來,而外面的同學拼命地往外拽,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體會到了纖夫生活的艱辛,從而使學生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也更加喜歡音樂課。
三 結束語
音樂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上的創新可以說是千姿百態、不拘一格,需要我們這些音樂教育者信心百倍的去探索和完善,在創新中求發展。同時,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而且要在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我相信,在音樂學科中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是發展我國音樂教育的一條前景輝煌的道路。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