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數學基礎參差不齊,差異較大,入學數學成績從十幾分到七十分不等,且大部分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普遍喪失信心,并且普遍認為數學無用,這給我們中職數學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若仍沿用傳統行政班授課制“一刀切”的做法,勢必使大部分學生得不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我校自2001年開始在數學學科實施“走班制”分層教學的實驗,通過分層施教、分類指導、整體提高,探索適應學生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的差異教學,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充分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為一名數學教師,通過多年的分層教學實踐,感觸頗多,現就中職學校數學分層教學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 教師的觀念必須更新
在分層教學中,教師必須克服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陳舊教育觀念,樹立“為學生服務”的現代教育觀,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處、學會做人。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教育的職能是為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服務,為他們今后學習和就業打好基礎。因此中職教育中的數學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提高和鍛煉個人的思維能力。因此不應強調教師教了多少數學知識,學生記住了多少數學的內容,而是通過“教”與“學”,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教師要明確這個道理,也要讓學生知道這個道理,這樣就會使學生對“枯燥無味”、“抽象”的數學學習產生新的學習動力,這也是數學教學與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實踐技能的培養密切地聯系起來。當學生主動為提高思維能力而去學習數學的時候,職業學校數學教學就步入了正確軌道。
二 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分層次教學中,尤其是低層次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是極為重要的。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低層次學生學習障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在高一新生入學后即注意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求每個學生做好課堂筆記。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設計好課堂筆記內容,注意抓知識的要點和重點,用多媒體或黑板板書展示,讓學生便于記。由于記筆記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過程,好處很多。這一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嚴格的要求和監督。對于低層次學生來說,開始不愿記、不愿寫是正常的。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堅持下去,經常檢查,并把記筆記情況納入平時成績評價中去,開始時學生被動地記筆記,時間長了就會主動記筆記、看筆記,上課專心聽講,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按時完成作業等,教師還應在平時教學中嚴格要求,督促落實,常抓不懈,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 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分層次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當今的學生思想活躍,信息接收量大,教師若照本宣科,搞一言堂,那么課堂氣氛必然沉悶,就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難以達到教學目的。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體會并洞察學生的思想情緒和心理要求,從學生易于理解接受的角度出發,確定教學思路、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教與學得到雙向的溝通和互動。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生動的內容,生活中的小事例,積累數學發展中有趣的小故事,以便在教學中隨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抽象、嚴謹的數學內容具有活力和生氣。教師也可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審時度勢,沿著學生思路逐步引導,最后引出正確的答案或規律。
四 分層次教學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
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原則,是教育觀念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實踐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分層次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基礎較好的A層次中,學生的知識基礎較牢固,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應以提高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重點,要多安排自學,教師盡量少講,重在點撥,適當增加深度和廣度,要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分析,揭示知識的規律,讓他們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自學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學習的知識系統、全面;對基礎一般的B層次學生要著重啟發、誘導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適當放慢教學進度。對基礎較差的C層次學生,他們基礎知識薄弱,知識結構殘缺不全,經常出現知識的負遷移,對當前學習造成很大影響。對于他們既要做好知識的鋪墊,又要講好知識要點。尤其要注意發揮他們的優勢和長處,著重培養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覺性,在教學中,以“精講多練、學生多動手”為課堂的主要手段,采用“低起點、小步走,勤反饋、多鼓勵”等多種措施,使這一部分學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其學習興趣。由于各層次的教學目標不同,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層次,確保每個學生在最近發展區都能得到發展,讓選擇較高層次的學生獲得更大提高,讓選擇較低層次的學生在達到基本要求后,騰出時間和精力學習擅長或感興趣的課程或技能項目,以此來縮短與高層次學生在學分上的差距,真正實現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得。
五 對教材的運用要有創新意識,在教法上要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在分層次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切合學生特點。職教教材是根據職教新大綱編寫的,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材的實用性與適用性,具有注重知識淺層挖掘,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吃透教材,在教案書寫和實施中充分考慮分層次的特點。尤其是低層次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認知實際,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教師必須予以充分重視的。所以分層教學對教材的把握和傳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在C層次教學實踐中對教材的使用主要注意了以下幾點:(1)數學術語的口語化。如增減函數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記住,X從小到大,Y從小到大是增函數;X從小到大,Y從大到小是減函數;這樣學生較容易記憶,熟悉了再去看定義更容易理解。再如看圖看增減性,我讓學生記住,X從左到右,Y從下向上是增函數,Y從上向下是減函數,這樣記單調增減性再差的學生也會把增減性記住了、理解了,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性質教學中也比較順暢。(2)解題過程步驟化。解題步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教學過程,學生往往比較頭疼,嫌麻煩。尤其是C層次的學生,更不愿做解答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需對解題過程進行細化、分解,重視步驟教學,使學生容易接受。如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我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為:移項;配方;開方;定解。這樣,學生面對一道題,就知道怎么解答了。(3)公式記憶口訣化。如三角函數值在各象限的正負規律不容易記憶,讓學生很頭痛,但我把它改寫成口訣:一全正,二正弦,三兩切,四余弦。這樣經常朗讀,方便了學生對公式及規律的記憶。
六 確保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分層教學是教師樹立“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實踐,只有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才能成功進行分層次教學。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下自主學習、思考、探索和發展的適當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發展自己的特長。
最后,我給中等職業學校數學分層教學的建議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真正地把分層教學做活。也就是按照一定的時間,一般是以期中或期末考試為契機,給予學生在A、B、C三個層次的調整。如某學生在該層次學得非常好,那就可以調往高一點的層次;那些在原層次跟不上、學不會的學生,也可以調整到低一點的層次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當然,學校應該考慮到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獎勵措施,不然會造成一些學生不愿意在高層次學習較難知識,而愿意去低層次學習簡單知識的“怪現象”。
總之,在職業學校數學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行之有效的舉措。全體職業學校數學教育工作者應共同努力,探索、總結出更多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