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農村中職學校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1.21世紀我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發展
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職業教育已明顯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借鑒國內外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尋求新形勢下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有效運行機制,是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2005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已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學校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做好職業學校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工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業人才服務。教育部要求各地要積極推進職業學校實行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實現學生免費或低費接受職業教育,作為今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長遠目標。
這些年來,許多地方、學校和企業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精神,積極探索和實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探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2.我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2005~2007年,我校掛靠玉林、廣東等地的一些中等職業學校,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嘗試,創造并積累了一些“半工半讀”的寶貴經驗。
但由于是與其他學校聯辦“半工半讀班”,自身經驗不足又缺乏自主權,所以在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實踐中遇到許多問題和困難:(1)用什么樣的“工”、“學”結合形式才能更好地進行工學交替,使學生保證充足的學習時間,而不僅僅是脫離學習的工作;(2)在組織“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教學改革,還有招生、學籍、教學及有關的學校管理制度改革等;(3)如何在企業做好學生頂崗實習的管理工作,如何完善企業單位的實習工作機制等。
針對上述問題,2008年我校開始獨立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的研究和實踐,旨在探索新形勢下適合我校開展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有效實現形式,探索適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和德育管理制度,探索校企合作持續發展機制,形成適合我校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長久生命力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我縣職業教育健康、有序、快速發展,為我縣的經濟騰飛和社會和諧提供強有力的知識和技術支撐。
二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運行機制的探索
1.制定教改項目實施方案,組建科研隊伍
我校教改課題組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教改項目研究工作十分重視,把它作為學校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參與實踐研究,成立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改項目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組,領導小組由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任組長兼教改項目主持人;領導小組成員由參與教改項目的學校中層領導擔任;項目組成員由班主任和實習指導老師等骨干教師組成。
2.對農村中職學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廣泛調查論證,初步確定我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方案
2008年1~6月,教改項目組成員走訪了多所中等職業學校和相關企業,以座談會、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校和企業如何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工作,使用怎樣的辦學模式,“工”與“讀”如何安排時間,如何實施教學計劃,使用什么教材,如何開展校企合作,如何實施實習管理等。初步確定我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方案,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質是一部分時間在企業實習,一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這兩種場所和兩種活動之間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應該是“學中有工,工中有學”。工學交替根據工讀時間的安排有多種形式,究竟采用什么形式,決定的因素很多,如企業要求、學校規模、課程設置、師資設備等,但一定要綜合考慮,保證科學。我校按照立足學生提高、著眼學校發展、適應市場需求、便于組織實施的原則,在調研市場、分析校情、調整課程的基礎上,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3.在實踐中形成具有農村中職學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機制
2008年7月至今,我校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并形成了具有農村中職學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機制。
三 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育人效果與長效機制
經過四年多的實踐研究表明,我校實施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取得良好的辦學效益和育人效果,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家長的信任、企業的認同、社會的認可。
1.增加了學生對行業和社會的認識
通過實習接觸社會,使學生們認識到行業是社會分工的一部分,今天我為別人服務,明天我又會享受到更多的人為我服務,只是表現方式有所不同。在實習中,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實實在在的事,使學生們分清社會中的真假、善惡、美丑,并正確看待這種現象,為今后步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2.增強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學生從最開始上崗前無從下手,上崗初笨手笨腳,到上崗中得心應手、統籌安排、熟練操作,可以說有了質的飛躍。另外,學生的管理能力、交際、協調和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也有了明顯提高。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技能比賽和科技創新活動,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2010年、2011年全區中職學生技能大賽上,我校參加汽車運用與維修項目比賽的學生全部獲獎,其中四項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2011年3月我校組隊參加2011年自治區科技創新大賽,我校學生奪得高中組二等獎。
3.增加了學生收入,減輕了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
根據學校與企業簽訂的實習協議,在頂崗實習期間,企業發給實習生1500~2500元/月的工資,另外還有工作補貼、獎金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大部分學生務工實習四個月的純收入足夠一年的學費和半年多的生活費,基本上能做到依靠自身的勞動收入解決學習費用,完成中職學業。
4.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了通過參加實際工作來考察自己能力的機會,也為他們提供了提高自己環境適應能力的機會;學生們能在企業中接受職業指導、職業訓練,了解到與自己今后職業有關的各種信息,開闊了知識面,擴大了眼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四年來,我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1000多名畢業生,取得“雙證書”的占96%,初次就業率達98%。其中汽車運用與維修、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文秘、旅游服務與管理等專業的畢業生更是受到眾多企業的青睞。
5.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近四年來,我校由于實行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學校招生人數連年增加,每年招生1000多人。而且,學生的鞏固率達到85%以上。
6.探索并總結出適應我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管理制度
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探索中,我校大力推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學期互補設計、課時科學安排、課程優化組合,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等方式,提高“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生的教學質量,并形成具有農村中職學校特色的教學管理制度。
7.總結出適應我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德育管理制度
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中我校形成科學有效的德育管理制度,確保在校教育與實習教育一體化,做到引導認識到位、跟蹤管理到位、扶助保障到位、理財教育到位和心理疏導到位,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經過實踐探索證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種學習制度,它體現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造就高素質勞動者的根本途徑;是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幫助農村中職學校學生,特別是貧困家庭中職生完成學業和成長就業的有效措施。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