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出現了諸多新提法,本刊梳理了其中10處亮點及專家點評。
【治理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解讀】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耀桐:確立為國家治理,其最大的區別是強調管理方的多主體,國家管理者是主體,人民、各單位、各組織也是參與國家管理的一個方面。
【經濟體制改革】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解讀】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所長王國剛:此次三中全會首次強調,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改革稅制】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解讀】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劉劍文:此次將財稅問題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總的來說,就是要實現財權部分下放,事權部分上移,達到一定平衡。
【成立改革領導小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
【解讀】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政治學教研室主任王占陽教授:這一領導小組將對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這樣的機構設在中央是合乎邏輯的,也和當前改革的發展階段相吻合。
【成立國安委員會】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解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一是要提升或是提高決策的效率,第二,可把決策的效率最大化,以應對更加復雜的外交。
【土地改革】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解讀】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土地改革有可能在以下幾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縮小乃至取消征地規模;二是打破目前分割的城鄉二元建設用地制度;三是農民承包土地獲得抵押權、處置權、轉讓權。
【軍隊改革】深化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推進軍隊政策制度調整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解讀】軍事專家宋忠平:從軍民融合角度來看,包括三部分,一是人員的軍民融合。二是從裝備的角度,要達到寓軍于民的方式。三是執法維權和軍事斗爭的融合。
【社會保障】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解讀】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社會保障作為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要更加注重公平。目前,社會反映比較突出的,一是制度不公平,二是區域不公平,三是城鄉不公平。這些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點。
【生態文明】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解讀】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意思是,通過改革,明確自然資源的權利主體,讓自然資源變成有人負責的資產,防止濫用和過度使用。
【制度反腐】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解讀】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耀桐:三中全會非常強調制度建設,反腐倡廉上最大的一個部署也是用制度來防腐敗。用制度反腐,那就常態化了,而且是程序化的,非常科學。
(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