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京津冀經濟圈與珠三角、長三角并稱為中國的三大經濟圈,但從發展情況看,京津冀經濟圈的發展長期落后于其他兩個經濟圈。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在于三地產業的異構性特點。本文以區域間投入產出數據為基礎量化分析了產業結構、地理位置及產業優勢等產業特點對區域關聯性的影響,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新興產業對區域距離的依賴性逐漸降低,因此不斷進行產業升級、突出產業優勢是未來區域合作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 京津冀 區域經濟 關聯效應 投入產出
一、引言
京津冀區域產業發展研究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京津冀經濟圈與珠三角、長三角并稱為中國的三大經濟圈,但從發展情況看,京津冀經濟圈的發展長期落后于其他兩個經濟圈,其原因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目前國內已有一些學者對京津冀地區的產業協作問題進行了研究,但明顯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研究范圍大多局限在京津冀三地,沒有將產業的供求特點放在更大的范圍考慮;第二,對京津冀產業關聯性缺乏全面深刻的描述;第三,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由此,本文應用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嘗試對京津冀區域間的產業關聯性進行更為清晰的刻畫,并在此基礎上揭示該區域產業特點對區域關聯性的影響。
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由Isard在1951年首先開始用于分析區域經濟空間聯系,現已成為區域經濟分析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該模型可以全面而系統地反映各區域間與各部門間的經濟聯系,比較不同區域間的產業特征以及分析區域間產業關聯程度。近年來,區域間投入產出技術傳入我國。國家信息中心(2005)編制了我國第一份典型調查與非典型調查相結合的 8 區域30部門投入產出表。隨后我國的一些專家,如張亞雄、趙坤(2006)等,開始利用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對我國區域間的產業聯系進行全面分析。李善同(2010)利用引力模型和交叉熵法對2002中國地區投入產出表進行了擴展并估算出區域間投入產出數據。本文即以此數據為基礎展開相關研究。
二、區域關聯性的測算
本文設計使用區域關聯指數表示一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區域關聯性,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Lk為某地區與k地區的區域關聯指數;Lik為自k地區i部門調入量比重或至k地區i部門調出量比重,具體為:
其中:Xik為自k地區i部門調入量或至k地區i部門調出量。
根據公式計算出北京、天津、河北在省際調入與調出方面區域關聯指數最高的5個地區如下表所示。
從京津冀的區域關聯指數排名上看,三地區在省際調入與調出方面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只有河北在省際調入方面與天津聯系不大。具體而言,北京在省際調入與調出方面與河北的聯系最密切,與天津的聯系相對較弱;天津在省際調入與調出方面與北京與河北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河北則與北京聯系最密切,與天津的聯系相對較弱。總體而言,三地區相互間的貿易量要明顯超過與其他地區的貿易量,所以三地區間存在顯著的區域合作現象。
三、產業特點對區域關聯性的影響
(一)產業結構的影響
京津冀三地區的產業結構存在明顯區別。從各行業的產出比重看,北京排名前10的有7個屬第三產業,3個屬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優勢非常明顯;天津排名前10的有8個屬第二產業,2個屬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優勢非常明顯;河北排名前10的則有1個屬第一產業,8個屬第二產業,1個屬第三產業,其中農業占比超過10%,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均有較明顯的優勢。三地區在產業上的異構性對區域內產業關聯性勢必產生重要的影響。
為考察產業結構對區域關聯性的影響,我們將產業結構因素作為權重加入區域關聯指數,具體計算公式為:
這里的Lik成為加權后的自k地區i部門調入量比重或至k地區i部門調出量比重,Xik為自k地區i部門調入量或至k地區i部門調出量,Wik為權重,即:
由此計算出京津冀三地區加權平均后的區域關聯指數,其中指數最高的5個地區如下。
加入產業結構因素后,只有天津在省際調入與調出方面和北京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而三地區在其他聯系方面均有所減弱。以下是對三地區聯系受產業結構影響的具體分析。
在省際調入方面,北京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方面的調入量占所有行業調入量的比重最高,達9.3%,而該行業從廣東的調入量占比48%,將近一半,因此促使廣東成為北京在省際調入方面最密切的地區;另一方面,在農業方面,北京從河北的調入量占15%,居各地之首,但由于北京農業的調入量僅占全部調入量的3.8%,比重偏小,從而使得河北在北京省際調入方面的地位有所下降。從天津的調入情況看,北京在天津的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等調入量比重較大的行業均給予了明顯的支持,因此北京是天津省際調入方面最主要的地區。從河北的調入情況看,農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調入量比重較大,但這其中的很多行業北京與天津都沒有給予明顯的支持,反而是山東在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遼寧在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廣東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給予了比較明顯的支持,促使河北在省際調入方面與山東、遼寧、廣東等地形成了較密切的聯系。
在省際調出方面,北京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上的調出量占所有行業調出量的比重最高,達18.6%,而在該行業的調出量中有32.8%調往廣東,這又一次使廣東成為北京在省際調出方面聯系最密切的地區。天津的省際調出主要集中在化學工業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其中化學工業的調出量主要集中在北京,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主要集中在廣東,這使得北京和廣東成為天津在省際調出方面聯系最緊密的地區。河北的省際調出主要集中在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其中化學工業的調出量主要集中在浙江,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調出量主要集中在山東,這就使得山東和浙江成為河北在省際調出方面聯系最緊密的地區。
(二)地理位置的影響
在加入產業結構因素之后,我們發現京津冀三地之間的區域關聯性有所減弱,一些在距離上較遠的地區逐漸加入了進來。這一現象促使我們進一步考察地理位置與區域關聯性的關系。關于地理位置影響的考察包括兩部分,一是考察地理位置對產業的影響程度,二是進一步考察地理位置與行業的相關性。
關于地理位置對產業的影響程度,我們以某地區與k地區省會城市之間的距離作為兩地區之間的距離,通過eviews軟件測算地理距離對京津冀地區三次產業省際調入(調出)總量的影響程度。測算結果表明,地理距離對一產調入與調出總量的影響均不顯著,對二產調入與調出總量的影響均顯著,對三產調入總量的影響顯著,但對三產調出總量的影響不顯著。
關于地理位置與行業的相關性,首先對距離向量與i行業省際調入(調出)向量求皮爾遜相關系數,其次將京津冀三地區的進行平均計算出該區域距離向量與i行業省際調入(調出)向量的平均皮爾遜相關系數。由此計算出的結果顯示:(1)在省際調入方面,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很多第二產業部門與區域距離有比較明顯的負相關性,說明這些部門在省際調入方面對區域距離比較敏感,受距離遠近的影響較大;(2)在省際調入方面,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旅游業及一些第三產業部門與區域距離的相關性很弱,說明這些部門在省際調入方面對區域距離不敏感,受距離遠近的影響小;(3)在省際調出方面,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其他制造業等很多第二產業部門與區域距離也存在比較明顯的負相關性,說明這些部門在省際調出方面對區域距離也比較敏感,受距離遠近的影響較大;(4)在省際調出方面,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旅游業及很多第三產業部門與區域距離的相關性也很弱,說明這些部門在省際調出方面同樣對區域距離不敏感,受距離遠近的影響小。可見,不同行業部門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不同,因此一個地區對行業部門的選擇也會對其區域關聯程度產生重要影響。
對k地區區域距離向量與各行業省際調入(調出)向量的皮爾遜相關系數以產業結構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可以計算出該地區產業整體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結果顯示,在省際調入方面,天津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最高,北京次之,河北第三;而在省際調入方面,天津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最高,河北次之,北京第三。究其原因,天津的主導產業是化學工業等第二產業部門,這些部門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較高造成了天津產業整體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高;而北京的主導產業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第三產業部門,這些部門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較低造成了北京產業整體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也較低。河北的情況則比較特殊:首先,從地理位置上看,河北除與北京、天津相鄰,還與山東、河南、山西、內蒙古、遼寧相鄰,這使河北可以在更大的空間范圍選擇合作對象;其次,從產業供求上看,北京和天津無法在第一和第二產業方面對河北形成有力的支撐,致使河北必須轉向其他臨近地區尋求合作,從而降低了對京津的依賴程度。
(三)產業優勢的影響
為反映一地區產業的比較優勢,我們使用區位商指標。區位商表示k地區i行業在本地總產出中的份額與整體行業占全國經濟總產出的份額之比,計算公式為:
式中,Qik為k地區i部門的區位商,Xik為k地區i部門的產出指標。
其含義為:Qik>1意味著k地區在i部門具有比較優勢,Qik<1意味著k地區在i部門不具有比較優勢。
為考察i行業產業優勢與i行業省際調入的關系,我們對由i行業區位商向量與i行業省際調入向量求皮爾遜相關系數,再將京津冀三地區的進行平均計算出該區域i行業區位商向量與i行業省際調入向量的平均皮爾遜相關系數。計算結果表明,科學研究事業、旅游業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區位商向量與省際調入向量相關系數最高,接近或超過0.8。前文已提到旅游業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很低,顯示受區域距離影響小的行業更傾向于選擇具備產業優勢的地區進行合作,而受區域距離影響大的行業選擇具備產業優勢的地區進行合作的難度也比較大。
四、結論
以上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區產業的結構與特點對該地區產業關聯程度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產業的異構性決定了該地區產業關聯程度與長三角存在很大差異。首先,主導產業的特點決定了一地區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相對而言,第二產業的多數部門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較強,而第三產業的多數部門與第二產業的少數部門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較弱。由此,像北京這樣主導產業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較弱的地區對臨近區域的依賴性較低,更有可能與更遠的地區發生產業聯系;而像天津這樣主導產業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較強的地區對臨近區域的依賴性較高,與更遠地區發生產業聯系的可能性就比較低。其次,主導產業的特點決定了一地區對具備產業優勢地區的選擇權。如果主導產業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較弱,該地區就更有可能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選擇具備產業優勢的地區,從而進一步提高在該產業上的生產效率;反之,如果主導產業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較強,該地區就不太可能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選擇具備產業優勢的地區,從而對該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產生不利影響。
可見,京津冀地區產業關聯程度較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三地在產業上的異構性是造成區域關聯性弱的主要原因。北京在第一產業及第二產業的很多行業與天津、河北關系密切,但北京的主導產業是第三產業,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較弱,所以與區域距離較遠、但具備產業優勢的地區聯系更密切。天津的主導產業是第二產業,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較強,所以與北京、河北的聯系最為密切,對北京、河北的依賴程度也最高。河北的主導產業是第一、二產業,對區域距離的敏感度也較強,但與京津相比,河北相鄰省份更多,進行區域合作的范圍更大,所以對京津的依賴程度較低。
從趨勢上看,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交通方式的改變,一些新興產業已經對以空間距離為主要約束條件的傳統區域合作理念提出了挑戰,空間距離的約束性日趨弱化。在這種情況下,一地區在進行產業升級時更應著眼于如何將自身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彌補與其他地區在產業優勢上的不足,才能進一步體現出其在空間距離上的優勢,從而構建更高層次的區域合作模式。
參考文獻
[1]李善同.2002年中國地區擴展投入產出表:編制與應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年煒(1971---),男,北京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
(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