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影子銀行備受關注。近幾年,中國影子銀行快速發展,規模日益龐大,對經濟影響日益明顯卻受監管較少。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影子銀行的現狀及其背后的原因、對中國經濟金融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影子銀行 商業銀行 監管
一、影子銀行的基本概念
影子銀行這一概念來源于美國,是指那些行使銀行功能卻不受監管或者少受監管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工具和產品。影子銀行體系主要構成有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結構投資載體、貨幣市場基金以及擔保債務憑證、信用違約互換、資產支持商業票據、再回購協議等機構、工具和產品。影子銀行成為現代金融監管方面的盲區,美國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和《大宗商品期貨現代化法》為影子銀行的發展壯大掃除了障礙,而且影子銀行自身刻意利用最復雜的技術和手段制造出的產品和工具巧妙躲過或少受監管。
銀監會在2011年年報中將影子銀行定義為在傳統銀行體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動和機構。根據這個定義,中國的影子銀行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銀行體系的證券化活動;另一部分是民間金融,主要是民間借貸和典當行等。
二、中國影子銀行的現狀及原因
近幾年來,中國影子銀行快速發展并且影響力越來越大。據統計,2002年至2012年,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從2萬億擴大到15.8萬億元人民幣。銀行新增信貸在社會總融資規模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從2002年的92%下降至2012年末的54%,下降幅度約為38%。同時,委托貸款、銀行承兌匯票和信托貸款三個表外融資指標快速膨脹。還有更多資金是通過銀行理財產品的渠道流入銀子銀行。
筆者認為造成上述現狀有以下幾點原因:
1.由于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難以滿足當前經濟發展需求,使得資本需求轉向影子銀行
2002年以來,中國社會融資總規模快速增長,經濟社會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由于中國實行的長期利率管制和短期貨幣緊縮政策的雙重效應使得傳統商業銀行在資金供給方面顯得不足。這給中國的經濟體,特別是中小企業造成很大的資金壓力。中小企業面臨資金周轉等壓力,只能向監管程度較低的影子銀行借貸,如:民間借貸等。
2.由于通貨膨脹造成的商業銀行實際負利率,使得資本的供給方轉向影子銀行
中國自2003年末以來進入了實際負利率時代,至2013年負利率的月份占總月份的六成。長期的實際負利率使得資金存入銀行面臨不斷貶值的現狀,投資者更多的采取主動進行財富管理以提高資產收益,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投資者將資金轉向了高利率的影子銀行。
3.中國資本市場的不發達加劇了資本供求的不平衡
中國現階段的金融發展總體上還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資本市場不發達。在社會融資總規模中,股票融資所占的比重處在2%的水平,所以即使是信譽良好、實力強大的上市公司或者大型企業,也會因為資本市場的不發達,和中小企業一樣偏重于銀行信貸,這就造成銀行信貸的供不應求,這種供不應求更加促進了影子銀行的發展。
三、影子銀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影子銀行是隨著中國的經濟金融的發展而逐步出現的,有其存在合理性,也使得中國的經濟金融增加了一定的風險。可以說影子銀行是把雙刃劍,其影響有以下幾點:
1.規避了嚴格的利率管制,促進了利率市場化
在當前中國的金融市場大環境下,嚴格利率管制使得利率過低,造成資金供不應求。資金供求均衡時的市場利率應該高于當前傳統商業銀行的利率水平。影子銀行的存在使得借貸雙方都有了根據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進行定價的權利,這種定價結果的利率水平往往高于同期銀行利率。利率市場化是大趨勢,影子銀行從某種意義上推動了中國利率的市場化進程。但是由于影子銀行受到的監管較少,也會出現定價過高的情況,反而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2.影響政府的宏觀調控,削弱貨幣政策的效果
貨幣政策的實施往往通過對整體信貸規模、信貸投放結構調整的手段以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緊縮的貨幣政策,使得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下降,由于影子銀行不受監管或者受到監管較少,缺乏資金的實體企業就會轉向影子銀行融資,這樣就會削弱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
3.增加經濟金融的系統性風險
影子銀行本身是風險的載體,其自身由于受到監管程度低,而且在制度、風險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缺陷,使得影子銀行存在很大風險。此外,有些企業從銀行獲得低息貸款后再投資于銀子銀行,以謀求利潤。這樣會加劇銀行體系的杠桿效應和資產泡沫,從而增加了銀行的系統風險。
四、政策建議
從前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中國影子銀行對中國經濟金融的雙重作用,其不利之處根源在于對影子銀行不能做到有效的監管。筆者認為,對影子銀行的合理監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規范民間金融
可以嘗試通過民間借貸金融立法來規范,推動民間金融借貸從地下走向合法化、公開化和規范化。
2.對進行“儲蓄轉投資”業務的機構進行監管
通過制定法規規范這些機構運作的舉出產品以及金融衍生品標準,明確規定資本充足率、杠桿率等要求,使得它們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進行金融創新。
3.加強影子銀行的信息披露
通過建立統一、完整、及時的信息收集、處理、共享平臺,使參與者充分了解相關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小影子銀行風險。
參考文獻
[1]辛喬利.影子銀行:揭秘一個鮮為人知的金融黑洞[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0.
[2]李浩軒.影子銀行的風險及應對措施[J].商業現代化,2012(10).
[3]張佳堅.淺議中國影子銀行[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3(01).
作者簡介:黃群清(1990-),男,福建莆田人,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祖平奕(1990-)女,福建南平人,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投資。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