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從我國壽險產品結構入手,深入分析在經濟轉型時期我國壽險結構問題,探索在理性競爭條件下的壽險產品結構調整問題,唯有回歸到保險的保障本質功能,不斷創新,并穩步推進壽險產品預定利率市場化才是解決困境之道。
【關鍵詞】壽險產品 壽險結構 結構調整
一、我國壽險產品結構分析
(一)我國壽險產品結構
伴隨全球化進程的加深,我國的壽險業務在國內有序開展,從國外引進的成熟保險產品陸續在我國推出,我國的壽險產品的功能從以前的單一傳統保障型產品擴張到現在的投資和儲蓄型產品并進。2009-2011年我國壽險保費收入情況如表1所示。
從上表分析,我國壽險保費收入中,普通壽險僅占比僅約為10%,而分紅險占比卻很高。分紅壽險一般有保底的收益率,符合我國大多數居民的消費習慣和保險需求。投資連結型壽險產品與資本市場的運作有很大關系。投資連結型產品在2007年資本市場異常火爆的情況下一度受到人們追捧,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出現的退保潮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二)我國壽險產品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壽險發展歷程來看,投連險、分紅險、萬能險產品剛亮相時,保費占比從2001年的29.48%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53.86%,2007年更是飆升到69.97%的水平。隨著《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實施,壽險公司便收縮了投連險和萬能險業務,取而代之的是分紅險。時至今日,在壽險產品保費收入中,分紅險仍處于“一枝獨秀”的狀態,達到88%的占比。壽險產品發展經歷帶來了我國壽險業的崛起,但同時也凸顯出較大的問題。
1.壽險產品創新不足
在歐美發達國家,只要投保人有需求,保險公司就能開發出適合消費者的保險產品。而在我國保險市場上,各保險公司都不熱衷于壽險產品的開發與設計。任何產品的開發與設計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壽險產品的創新更是如此。我國壽險市場發展時間較短,所能獲取的數據和經驗相對有限,但這不能成為壽險產品鮮有創新的借口。國外壽險產品開發的方法和思想是可以借鑒的,借鑒學習不是一直“偽創新”,模仿是允許的,但是模仿的長期結果應該是適合中國保險市場需求的原始創新。
2.壽險產品預定利率受到局限
壽險產品一般設置有預定利率,一般參照銀行存款利率和預期投資收益率進行設置。在其他條件不變時,預定利率越高,保險產品的價格會越低,這樣消費者能夠從保險產品中得到的回報就會越多。1999年,保監會規定,我國壽險預定利率上限為2.5%,這一規定仍然沿用至今(盡管最近有松動的態勢,但是成文的規定仍然未出臺)。預定利率上限的規定對壽險產品的價格浮動區間做出了限制,然而,分紅險不僅能給消費者提供一定的保障,還能根據資金投資的收益獲得當期的分紅,這類產品擠占了傳統壽險產品的生存空間,使得傳統壽險銷售“雪上加霜”。有節奏的放使預定利率市場化,不僅能增加保險公司業務的規模,還能使消費者有更大的獲利空間。政府管制越少,也往往越能增加產品創新的機會。
二、我國壽險產品結構優化建議
(一)轉變業務發展方式,向有內涵增長方式轉變
保險的本質功能是保障,這是其他任何金融工具都不能替代的,過分注重保險的投資性,必將導致保障功能缺失,嚴重影響保險市場發展。在當前這個資本市場穩定性較弱的時期,要努力發揮好保險的保障功能,以期能抵抗資本金融市場的動蕩。保險公司應該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方針,將發展重點由以前的規模增長轉變為既追求效益又追求質量的內涵式發展方式轉變。
(二)鼓勵發展壽險產品創新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們對保險消費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國壽險產品的開發要緊密結合我國居民需求多樣化的特點,圍繞居民需求開發壽險產品。伴隨老齡化現象的加深,保障型壽險產品必將是以后保險產品的主要需求。保障型壽險產品的積極發展,還可以彌補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不足,減輕政府壓力。國家需要對保險產品的開發進行鼓勵和支持,比如資金贊助、行政等,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創新的保險產品的保護力度,可以特別立法強調在一定時間內的保險產品的專有性。
(三)穩步推進壽險產品預定利率市場化
長期以來,壽險產品預定利率受到官方管制,這是我國壽險產品定價的發展瓶頸。預定利率市場化不僅給保險公司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帶來保險公司發展方式的突破、業務規模的增加,還可以讓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到合適的保險產品,也能有更大的獲利空間。更重要的是,放開傳統壽險產品的預定利率,才能有更好的產品創新,傳統壽險產品才能充分發揮其社會保障功能。只要把住償付能力監管這道關,市場也就不可能出現無序競爭。穩步推進壽險產品預定利率市場化也是壽險產品回歸保障本質的關鍵一步。
參考文獻
[1]周華林,郭金龍. 中國壽險產品供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保險研究,2012(11).
[2]祖紀越. 壽險預定利率市場化問題研究[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2(05).
作者簡介:王銀(1991-),男,漢族,四川巴中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研究方向:風險管理與保險。
(編輯:張慧)